D调魔法师:我在9¾站台,回首三周年
北京时间2015年9月4日上午,我在美国东部马里兰州的公寓里,点击发布了“D调魔法学园”的第一篇文章,标题为《国际律所在华分布的质与量》。
那时候的我,其实还只是个研三的学生。出于自己在广州、上海、北京、台湾、美国的求学、求职经历和感触,我在第二次赴美之前的那个暑假萌生了专门为年轻法律人创建公众号的念头,理念是“专注职业发展教育,促进跨域资源共享”。
那时候的我,白天的身份是世界银行华盛顿总部的STT(Short Term Temporary)。如果没有母校的全额资助,来自普通家庭的我压根不会也无力申请这个海外实习项目。
开篇之作很快登上当时占法律圈主流地位的“无讼阅读”的头条。乍一上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个人公号便以不足200人的订阅量收获了全网数万的关注度。
在万众创新的元年,在法律圈职业发展信息仍相当匮乏之时,我踏上了一段奇幻的旅程。
直至不久之前,我才突然意识到:点击发布时的那个9月4日上午,是美东时间9月3日晚上。
旅程的起点,是一个神奇的9¾站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读者对D调魔法师的神秘身份感到好奇,即使是学员们和校友们也不例外。由于是业余运营,我选择了以笔名示人。
不过,知道内情的师友们总是很热情地主动为D调作推广。所以在小范围内,一些读者已对我的情况有所了解。
D调魔法学园的诞生是与我的个人痛点密切相关的。当然,也是有私心的:我希望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年轻法律人,并且我相信、事实也证明,这样的年轻人有很多。
出身经济条件一般的普通家庭,懵懵懂懂地主动或被动地在内地就读法学本科,因种种因素未在资源最丰富的地域和院校求学,却愿意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而不懈奋斗。
从中山大学,到上海交大,再到哈佛,我在法律之路上走了将近十年。如果当年的我能随手获得如今D调所提供的各类信息,如果当年的我能在经济上获得更多支持,我有信心能更早地取得比今日更好的发展。
帮助更多上进的年轻法律人少走弯路,便是D调的初衷。D调提供的是原材料、思路和方法,有心人自会善加利用,构筑自己的一方施展才能的平台。未来,D调也希望有能力为莘莘学子在求学和求职的路上提供适当资助。
作者摄于Langdell Hall
“促进跨域资源共享”是D调很重要的一个出发点和立足点。反映在D调的运作上,主要是整理并发布关于法律招聘以及全国性的竞赛、评奖、征文的资讯。
我来自“粤D”广东汕头。说来也巧,在我高考那年,不少同级校友(无论文理)都选择了法学专业。北大、人大、复旦、中国政法等等,不一而足。我发挥失利,从一模的文科全市第五掉到了全市200多名,最终选择了本省首屈一指的中山大学。中大法学院位于广州,人才济济;我入学时成绩只在中游的平均分,又以最低分压线才挤进中大文科特色的博雅班。
基于与高中校友们的交流,又得益于本科时的中国政法大学交换项目,我很痛心地意识到:就法律圈而言,作为所谓的一线城市,广州的职业发展和教育资源是远远落后于京沪的。这一点在我到上海读研之后感受更为强烈。
譬如,当中大法学院难得承办了一场省级法律人风采大赛时,我和队友们好不容易从70多支队伍中脱颖夺冠;而在北京,全国性或者市(省)级的赛事并不鲜见,我的老同学彼时已兴致冲冲地打完Vis和Jessup,并在国际赛场上斩获佳绩。
再譬如,法学名家偶尔到广州走一遭,顺带与同学们进行讲座交流;在北京,书本上常见名字的教授们随时聚首,几乎每天都能给法科学子带来精神上的盛宴。
又譬如,在广州,通常只有研究生和极个别的大四学生才有机会到一线内所一探究竟,律所以数千元起薪居多,法律专业的优质岗位空缺极少;在京沪,顶级内所的实习经历对于上游本科生而言几乎是标配,名列前茅的本科生很可能已在知名外所甚至国际组织有过亲身体验,本科毕业拿到数万元起薪或者通过海外深造努力拿百万年薪绝非天方夜谭。
如果在广州尚且如此,在二三线城市求学的法律人是否面临更大的落差?或者,压根未曾意识到存在这样的落差?
是因为我们不够优秀,所以活该接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实么?我不这么认为。至少,从高考所主要考察的智力和心理素质上而言,中大法学院有一半的同学都比我优秀。至少,当中大罕见地参加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竞赛时,大四的我和队友们一道证明了:中大法学院的学生有实力拿下国际竞赛的冠军。至少,中大培养的校友们也能成功申请耶鲁哈佛,也能通过“国际法上最难考试”获得海牙国际法学院文凭。
如果暂时无力改变现状,有没有什么方式能弥补落差呢?有。
D调相信:即使现实资源分布不均,互联网的信息分享也能够给予偏隅一角的有心学子更多走出去的机会。如果我们的读者能知道正在进行的全国性的竞赛、评奖、征文,而不是只将眼光限于本院、本校、本市或本省,有心人自会毫不犹豫地尽可能报名参加;如果需要学院统一报名,有心人也可以积极争取资源和支持。假如我们的读者能明白不少优质的法律职业发展资源在当地无从或难以获取,并且意识到京沪同龄人在求职和深造方面的显著优势,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有心人自会在谋求职业发展时更主动地走出去。
这就是D调三年以来所坚持的努力,为有心人赋能。
三年后的今天,在越来越多的公众号发布法律招聘信息之时,D调仍是唯一定期发布法律类竞赛、评奖、征文信息的公众号,并且该类资讯的单篇阅读量从最初的寥寥可数发展到现在的上千人。人数不多,却意味着观念和视野上卓有成效的突破。
作者摄于Austin Hall
D调“专注职业发展教育”,侧重于职业规划和探索法律人职业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与“促进跨域资源共享”的理念相呼应,D调是最早发布关于外所招聘资讯的屈指可数的公众号之一,也会在常规的招聘周报中将外所的招聘信息放在前面。这倒不是因为诸如“外所一定比内所更优”的偏见,而是因为外所代表着一种更稀缺、更不为京沪之外法科学子所了解的职业发展的可能性。
D调也是最早定期发布关于法律类国际组织职位空缺的公众号(此处可去掉之一)。曾有亲历国际组织的学员疑惑地问道:到国际组织实习工作的年轻法律人那么少、内部晋升也相当困难,为何要坚持发布这类资讯?我的回答是:更多的是宣传这样一种法律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哪怕实际走这条路的人凤毛麟角。
对于京沪之外的法科学子而言,有多少人曾想过这种可能性呢?如果身边没有先例,大概不是不敢想,而是未曾想。但是在京沪,你的同龄人可以通过学校项目去到国际法院、欧洲人权法院等等,也有的被前人激励而大胆自行申请联合国。我到上海后,幸运地获得上海交大的背书和全额资助,有机会在世界银行一探究竟。
正是这样一个别处不可得的机会,最终促使我转过身来,帮帮后来人。在线下,我于2017年积极促成中大法学院端木正法学基金会就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北京办事处的实习提供资助,中大开始有本科生赴国际组织实习;2018年我又成功内部推荐一名上海交大的校友赴世行总部工作。未来,D调也希望能在这方面做更多努力。
除了资讯,D调魔法学园还坚持每周末发布一篇原创的干货文章。三年下来,这些系列文章汇聚起来,便成了中国第一份全方位探讨法律职业发展的参考读物。从最初试图揭示资源分布不均现状的观察系列,到前所未有的法律竞赛系列、国际组织系列,到外所系列、内所系列、法务系列、公务员系列、学术系列、不走寻常路的非凡系列,以及作为职业发展有益补充的留学系列,D调在每个系列中都对该类职业可能性进行了细化的对比探索,搭建起法律职业的全景式框架。
作为三周年的献礼,D调将这份参考读物命名为《法律职业启航》,索引已发布于公号主页菜单,并会对内容予以动态更新(欢迎赐稿!),希望它成为年轻法律人思考职业规划时的第一站。同时,我们也会从全新读者的视角出发,与出版社合作,就同一主题创作出一本适于出版的纸质参考书,公号主页上的电子参考读物则作为纸质书的配套。
作者摄于Harvard Law School Library
美工:鸡蛋君子
2015年时,以法科学子为主要受众的公众号寥寥可数。“D调魔法学园”是第一批弄潮儿。
伴随着早期文章的推出与好评,各种要约纷至沓来。签约作者、特定稿约、现身分享、商务合作等等,不胜枚举。由于我创建公号的初衷只是帮助更多上进的年轻法律人少走弯路,业余运营的时间精力有限,我婉拒了绝大多数邀请,只是同意为一本名为《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法律职业的未来》的新书撰写书评,并利用世行上下班的地铁时光读完了全书。D调的运营过程有很多花絮,这只是其中之一。
虽然只是个人订阅号,D调从来无意成为个人博客。反过来,如果没有广大读者的支持,D调很可能无法坚持运营至今。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D调做出了不少创新之举,包括采用“1+N²”的运营模式,既促进公号与读者的良性互动,又实现可持续的运作。我无疑是幸运的。凭借早期文章的反响和后续的努力,D调顺利招募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员(N x N = N²)。所以,我不是孤身作战,而是依靠1个微型工作室及来自五湖四海的力量,使一个业余的个人公众号得以持续运营。
在这些学员中,不少是名校中各年级排名1%以内的同学,也有不少是从非京沪高校进击到京沪名校的同学。“非京沪”绝非贬义,而是与资源分布不均的基本面相对应的客观表述,突显过程之不易。除了公益证明之外,学员们并无物质上的回报;但是在这里,学员们可以结识最优秀的一批同龄人、开拓眼界,可以学习如何收集资讯、如何采编撰稿,并可避免重复性工作。他们从法学院毕业后,有的继续到海外名校深造(如哈佛JD),有的获公派赴国际组织实习,有的进了顶级外所和内所,也有的在名企或公务员系统开启职业生涯。
在此,我想真诚地感谢这总计10期约300名学员的参与、付出和信任;借用一位学员的话:很荣幸在三周年之际已与你们相遇在D调魔法家族,希望接下来我们的D调有五年、十年、二十年。愿我们都有诗、有梦、有坦荡荡的前方!
作者摄于Charles River
三周年之际,我再一次站在9¾站台,这次是在美国东岸的哈佛校园里。前方在哪?
世行之后,我在一家“魔圈”英所的香港办公室起步,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中港跨境人士,常常在香港与深圳之间奔波。
在这祛魅的三年里,作为律所争议解决团队的一员,我曾有幸代表中国企业参与建筑工程争议国际投资仲裁的第一案,曾为全球领先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开展十余次反腐败尽职调查,曾参与多起重大的国际仲裁、合规调查和跨境诉讼案件……作为职场新人,我也曾通宵达旦,也曾纠结困惑,也曾获破例晋升……
在这变动的三年里,内地的法律职业发展出现了新态势:中国律所经历了一番涨薪潮、版图逐渐扩张,国际律所面临来自中国律所日益强势的挑战、个别退出内地市场,员额制改革、监察体制改革、一行三会改革……另一方面,各法学院校对法律竞赛、留学资源的重视在提升,留基委全力资助国内高校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愿意做一个推动者,促成职业发展教育领域的社会创新。
在这个浮躁的年岁,惟愿自己不忘初心,为促进法治这一更高理想作出同样有意义的贡献。
作者简介
郑丹妮,哈佛大学法学硕士在读,哈佛中国学联校友关系与职业发展Co-Chair,非营利微信公众平台“D调魔法学园”的创始人兼主编,笔名D调魔法师。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五篇(含CSSCI期刊),曾作为中山大学唯一代表入选教育部《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风采录》,曾获中山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竞赛(中文)荷兰海牙决赛团体冠军等多项荣誉,并受上海交通大学资助赴世界银行华盛顿总部实习,曾供职于“魔圈”(Magic Circle)之一的英国富而德律师事务所(Freshfields Bruckhaus Deringer)香港办公室。
彩蛋
欢迎在文末留言区写下您此时的所思所想或三年来与D调的故事。点赞数量最多的前十名读者将收到D调魔法师从9¾站台发来的亲笔明信片,北京时间2018年9月9日24时截止统计。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