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组画抒红史!一起来看看“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中的深圳龙岗故事



在龙岗发生过的革命故事,你知道多少?为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东江纵队宣告成立80周年及庆祝龙岗区建区30周年,深圳市龙岗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龙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特举办“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之“龙岗生命通道”主题画展,以史实考究展现龙岗人民在大营救中的英勇无畏,以原创画面将大营救中的“龙岗生命通道”故事生动展现,为这场伟大行动续写新篇章,为龙岗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深圳东部中心贡献红色力量。





前言

1941年11月,日军沿广九铁路南段以及惠阳县、宝安县沿海一带大举集结,图谋进攻香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领导人在径上村(今龙岗区坂田街道新雪社区上雪村)召开会议,决定一旦战事爆发,立即派部队进入香港,开展敌后游击战争。12月7日,中共中央和南方局周恩来分别给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发来电报,指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迅速做好应变准备,要不惜任何代价,不怕牺牲,将遭受国民党迫害而聚居香港的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抢救出来,转移护送到内地大后方。



12月8日,日军开始进攻香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紧随其后,派出队伍进入香港。12月25日,日军全面占领香港,分区分段搜捕抗日人员,并贴出告示,限令滞留在香港的文化名人前来报到,否则“格杀勿论”。文化名人危在旦夕。


1942年元旦,秘密营救行动正式开始。在为期数月的时间里,中共广东地方组织、中共香港地下组织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的指示,从陆海多路将800多名文化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国际友人等救出香港,转移到东江游击区等地,再安全护送到了国统区和中共抗日根据地。这场秘密营救行动,史称“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被救人员全部安然无恙,被茅盾盛赞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在文化名人大营救行动中,被救人员大部分从香港沿陆路转移到了白石龙,再从白石龙沿杨美、雪竹径、水径、甘坑、李朗、上木古、白坭坑、荷坳牌、水浸围、山子吓,或荷坳牌、蒲芦围、坑尾、老大坑等龙岗辖地,转移到坪山的碧岭、田心,然后通过惠州到达韶关、桂林、重庆、昆明、苏北等大后方。


杨美至山子吓(或老大坑)的这条线路,被后世研究者称为文化名人大营救行动的“龙岗生命通道”,是转移人员从阳台山根据地到坪山根据地的必经之路。由于行动高度保密,“龙岗生命通道”当年发生的故事,长期不被世人知晓。2021年至2023年,深圳市龙岗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龙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专门力量,采用查阅史料、实地调查、社区走访等方法,历经三年写出系列调研文章,编印成《鸡公山烽火》《梧桐山风云》《龙岗革命时期双拥运动史录》等红色内部读本,终将“龙岗生命通道”揭开冰山一角,昭示于众。


“龙岗生命通道”路线图



01

逃离魔爪奔东江


《脱险归来》


日军全面侵占香港后,文化名人被迫东躲西藏。党组织派遣的救护人员历经波折,终于找到散落在港岛各处的文化名人,从陆海多路将其分批转移到了东江游击区等地。其中进入阳台山根据地、鸡公山游击区的文化名人和进步人士达三百余人。脱险后众人欢欣鼓舞,护送的交通员欢快地哼起了《游击队之歌》,文化名人直奔山岗大声欢呼“我们到家了”“再见吧,香港”!



02

群英荟萃杨美村


《杨美人家》


《文化新村杨美》


大营救期间,大批文化名人从香港撤到白石龙。为了保证安全,营救指挥部先后在白石龙、丫鬟山、杨美、蕉窝、深坑、雪竹径、岗头、水径、木古等附近山林搭建“山寮招待所”,将到达白石龙的文化名人分散安置,休整后再伺机沿“龙岗生命通道”向坪山转移。杨美村附近的山上,先后住进许幸之、凤子、特伟、徐伯昕等一百多位文化名人,被南方日报创始人杨奇称为“文化新村”。



03

人民是坚强后盾


《红色大侠曾鸿文》   


《拥军模范邱银娇》

曾鸿文,坂田雪竹径村人,东江纵队的传奇英雄;邱银娇,坂田杨美村妇女组织的骨干和东江爱国拥军的模范代表。大营救开始之前,曾鸿文奉命赶跑盘踞在元朗大帽山的悍匪黄慕容部和肖天来部,彻底打通港九到阳台山根据地的陆上通道;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在邱银娇的家,设立了第一个交通站。大营救期间,曾鸿文率队负责陆路转移人员的安全保卫工作;邱银娇带着“姐妹会”成员,负责采购生活物资,保障隐藏在杨美村的文化名人饮食供应。


以曾鸿文、邱银娇为代表的东江游击区人民,为大营救行动作出了卓越贡献。



04

勇闯铁路封锁线


《穿越广九封锁线》


广九铁路是文化名人从白石龙转移到坪山的必经之处。大营救期间,日军在铁路沿线各站点均有驻军把守,沿线桥梁要道亦有睛望台、巡逻哨等警戒巡逻,穿越行动异常危险。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领导人经过充分研究后,选定上木古、李朗路段为穿越点。此两处为游击堡垒区,群众基础好,常年有游击部队驻扎,相对其他路段安全。


大营救期间,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在李朗、上木古等广九铁路沿线,还设置了施粥站,为两万多转移到内地的同胞提供救济。上木古村还是转移人员临时休息和吃饭的接待站,茅盾、廖沫沙、胡仲持、叶以群等人曾在上木古吃过狗肉,汤逊上尉等四名英国官兵曾在上木古吃过牛排。


05

翻越梧桐山秘道


《跋涉梧桐山秘道》


龙岗生命通道的荷坳牌、水浸围、山子吓、坑尾、老大坑等交通站,组成一条隐秘的交通线路,因位于梧桐山区,故被后世研究者称为“梧桐山秘道”。这条线路高山林立、沟壑纵横、峡谷幽深,穿行极为困难,是大营救行动的线路之一。转移人员遇到突发情况时,便会改变预定路线,从“梧桐山秘道”穿行,秘道上的各交通站随时启用。


06

尚义旧家迎文豪




《尚义旧家有大义》


尚义旧家是一座巨型客家围屋,位于龙岗区宝龙街道老大坑村,建筑面积4200余平方米,内部有祠堂,祠堂两边及后面的房屋密密麻麻,有一条条长长的甬道沟通。1942年1月,茅盾、廖沫沙、胡仲持、叶以群等人到达老大坑、坑尾一带时,因周边敌情难测,曾滞留尚义旧家及附近山头三天三夜。他们白天在尚义旧家吃饭隐蔽,晚上辗转于坑尾、老大坑等周边山头露宿。茅盾在《脱险杂记》中,对尚义旧家及周边景致有大篇幅的描述,是反映龙岗革命史的珍贵史料。


点击图片阅读部分原文摘录

(原文达11页、约5000字)



07

文化丰碑万古留



《文脉长存》


文化名人大营救行动是在中共中央指示下,由中共南方局和周恩来亲自指挥的一场特殊争夺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各级地方党组织以及武装部队、统战力量都被动员起来,将数千名身陷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进步青年和国际友人成功转移到根据地和大后方,为保护中华文化根脉,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简介



杜伟,男,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师承中国美协原主席刘大为、原副主席刘文西等。任深圳市圳东画院院长、圳东文化传媒公司董事长,并担任多家社会团体、画院艺术顾问。作品在各大报刊网络媒体均有专门报道。代表作《红船精神》《领航》《春天的故事》等。多次在深港成功举办个人画展,为政府提供文化服务项目,作品被众多单位、个人收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人民的救星》《春天的故事》《吉祥富贵》



结语

在文化名人大营救这场伟大行动中,党选择龙岗,承载搭建和守护“生命通道”之重任,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地域的特殊性。


其一,龙岗是白石龙到坪山的必经之地,也是最近的一条通道; 

其二,龙岗是广东著名的革命老区,党组织建设坚强有力。大营救期间,中共宝安县委设在龙岗西部的雪竹径村,坪山区委设在龙岗东部的同乐一鸣小学,在转移行动中起到靠前指挥、直接领导的作用;

其三,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两支主力部队,主要活动在龙岗区域。宝安大队依托鸡公山游击区,惠阳大队依托梧桐山游击区,牵制和袭扰龙岗各墟镇的盘踞之敌,使其不敢轻易涉足“生命通道”;

其四,兵民是胜利之本。“龙岗生命通道”沿线各村落,均有一定数量的民兵自卫队,均设有精干严密的交通情报网络,信息畅达、群众基础好,这是确保行动安全的根基。


巍巍梧桐山,连绵鸡公山,与龙岗一道,永远铭刻在文化名人大营救的丰碑上!






参观打卡指南

展览时间:9月30日—10月31日


展览地点:龙岗革命武装斗争陈列展外围(全天开放)




- END -


关注“深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公号,了解更多老兵事迹、军人福利、政策解读等。


推荐阅读

信息来源:龙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编辑整理:深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分享、收藏、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