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合集
#开源
7个
在推特上看到一则消息:华中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正式将开源贡献与学科挂钩,按照“老师指导,自愿参与,自选难度”的原则,选择发源于中国本土的开源项目,有能力的学生可选择国际开源项目,向开源项目提交 PR,开源社区接收该学生的 PR 数量达到要求后,该学生可获得学分或现金奖励,学分可抵消本学期的一科小课。开源遇到了好政策,学生遇到了好时代。学生与开源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是破解「学术退步」问题最好的一次社会实验。很多 B 站 UP 主都发迹于大学时代,因为大学生空闲时间多、生活成本低、可以学习很多「自用而无用」的知识。同样的,UP 主换成程序员依然适用。开源贡献者要比程序员、UP 主走更长的路,更需要老师传道授业解惑。UP 主要搞清楚相机,而程序员要搞清楚计算机,掌握两种设备的难度天壤之别。开源贡献者还需要在搞懂计算机的基础上,搞懂开源社区的提交贡献的方式,在初期,熟悉开源社区贡献流程,比提交 PR 更重要,此外开源贡献者还会遇到语言和时差问题。因此,程序员蜕变为开源贡献者需要更长时间的厚积薄发、上下求索。成为一名开源贡献者到底有多难呢?Linux 从 90 年代进入中国到今天,可以参与到 Linux 系统开发的不过几千人,而这其中仅仅只有一小部分人有能力向 Linux 内核提交补丁。内核贡献者吴峰光,在学生时代自学完 C 语言后,从第一次编写补丁到最终将补丁提交到 Linux 内核社区,总计修改了 12 个版本。这就是学生参与开源的现状:学习门槛高、周期长、正反馈时间长,时差和语言不通。学生带着满腔热情来,抱着一身伤心去,所以需要「以老带新」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快速融入开源社区,为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事实证明这种模式行得通,催生了谷歌编程之夏,中科院软件所开源之夏等面向大学生的活动。大学之学在于学以致用,而不在于工作简历上的「图书馆系统」,无以致用就会产生「学术退步」问题。产学研用讲的正是大学处于产业和科研的中间位置,大学学什么能够向上赋能产业,向下赋能科研?答案是应产业之所用,应科研之所需。开源软件作为集全球智慧,汇世界精英,经实践证明的结晶,广泛应用于各产业,是科研院所深入研究的对象,是大学之学,可学以致用。2021年,开源首次被列入国家顶层设计,「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表示「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完善开源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鼓励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国家需要开源人才赋能千行百业,企业需要开源人才实现技术创新,开源项目需要开源人才群策群力,繁荣「共建、共享、共治」的社区生态。这就需要大学当好培育开源人才的孵化器,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开源项目中来,迎接更多更难的挑战,为中国开源生态注入创新活力,为世界开源生态注入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