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了凡四训》有声书 09 | 积善之方-3

▲ 有声书点击播放,边听边读

 -9

第三篇 积善之方-3


积善之方-3


浙江省嘉善县有一个名叫支立的人,他的父亲,在县衙中的刑房当书办。有一个囚犯,因为被人冤枉陷害,判了死罪;支书办很可怜他,想要替他向上面的长官求情,宽免他的死罪。那个囚犯晓得支书办的好意之后,告诉他的妻子说:支公的好意,我觉得很惭愧,恐怕没有法子报答了;明天请他到乡下来,你就嫁给他吧,这样他或者会感念这份情份,那么我就可能有活命的机会了。

 

他的妻子听了之后悲伤不已,但又没别的办法,只好边哭边答应了。到了第二天,支书办到了乡下,囚犯的妻子就亲子招待劝支书办喝酒,并且还把他丈夫的意思,完完全全的告诉了支书办。但是支书办不愿意这样做,不过他还是尽了全力替这个囚犯,把案子平反了。后来,囚犯出狱,夫妻两个人就一起到支书办家里叩头拜谢说:支大人像您这样厚德正值的人,在现今的社会里实在是少有。我知道您到现在还没有儿子,而我有一个女儿,愿意送给您做扫地的小妾。这在情理上是可以说得通的。

 

支书办听了他的话,就预备了礼物,把这个囚犯的女儿迎娶回家,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支立,才二十岁就中了举人的前茅,官做到翰林院的书记,后来支立的儿子支高,支高的儿子叫支禄,都被保荐担任州学县里的教官。而支禄的儿子叫支大纶,也考中了进士。

 

【支书办,刑房吏,公文之中好修行,平反冤狱,救死囚,大慈大悲,菩萨心。】


以上这十条故事,虽然每人所做的各不相同,不过所行的都是这个善字。如果要再更精细的加以分类来说,那么做善事可分为十六种:有真的,有假的;有直的,有曲的;有阴的,有阳的;有是的,有不是的;有偏的,有正的;有一半的,有圆满的;有大的,有小的;有难的,有易的。

 

这每一种都各有各的道理,都应该要仔细的辨别清楚。若是只知道做善事,而不知道去研究做善事的道理,就自夸自己做善事,做得怎样有功德,哪里知道这不是在做善事,而是在造孽。这样做岂不是冤枉,不但是白费苦心,而且又得不到一点益处啊!


我现在把上面所说过的,分类的来加以说明。


怎么叫做真假呢?从前在元朝的时候有几个读书人,到天目山去拜见当时的高僧中峰和尚,并且向和尚请问说:佛家讲善恶的报应,就像影子跟着身体一样,人到哪里,影子也跟到哪里,而且永远不分离,是吗?

这是比喻说:行善,一定有好报,造恶一定有苦报,决不会不报的。那为什么现在有某一个人平常就很努力行善,可是他的子孙反而不兴旺?有某一个人平常是作恶多端,家庭事业反倒是发达得很呢?照这么看来佛讲的报应,倒像是没有凭据的了。

 

中峰和尚回答说:平常人常被世俗的见解所蒙蔽,这颗灵明的心,没有洗除干净,因此,法眼没有开,所以会把真的善行反认为是恶的,真的恶行反当它是善的,这是常有的事情;而这些人看错了,还不怨自己颠倒了是非,反而抱怨上天的报应错了呢?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善恶怎么会弄得相反呢?中峰和尚听了之后,便叫他们把所认为是善的,恶的事情都说出来。

 

其中有一个人说:骂人,打人是恶;恭敬人,用礼貌待人是善。 

中峰和尚回答说:你说的不一定对喔!

另外一个读书人说:贪财,乱要钱是恶;不贪财,清清白白守正道,是善。

中峰和尚说:你说的也不一定是对喔!

于是,那些读书人,就再把各人平时所看到的种种善恶的行为都讲出来,但是中峰和尚都说:不一定全对喔!那几个读书人,因为他们所说的善恶,中峰和尚都说他们说得不对,所以就请问和尚,究竟怎样才是善?怎样才是恶?


中峰和尚告诉他们说: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是善;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恶。若是做的事情,可以使别人得到益处,哪怕是骂人,打人,也都是善;而有益于自己的事情,那么就是恭敬人,用礼貌待人,也都是恶。所以一个人做的善事,只要能使别人得到利益的就是公,公就是真了;如果只想到自己要得到的利益,那就是私,私就是假了。此外从良心上所发出来的善行,是真;只不过是照例做做敷衍了事就是假。还有,为善不求报答,而且不露痕迹,那么所做的善事,是真;但是如果为了某一种目的,企图有所回报,才去做的善事,就是假;像这样的种种,自己都要仔细地考察清楚。


 【善有真,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阳,有是,有非,有偏正;有半,有满,有大小,有难,有易,当申辩呐,当申辩.】


怎样叫做端曲呢?现在的人,看见凡事谨慎小心,表面忠厚老实,而实际上没有原则的人大都称他为善人,而且都很看重他;然而古时的圣贤,却是宁愿欣赏志气高,奋发向前的人,或者是安份守己,不肯乱来的人。因为这种人,才有担当;有作为,可以教导他,使他上进。至于那些看起来谨慎小心却是无用的好人,虽然在乡里,大家都喜欢他;但是因为这种人的个性软弱,随波逐流,缺乏道德勇气,所以圣人才说这种人,是伤害道德的贼。这样看来,世俗人所说的善恶观念,很明显的和圣人相反了。


俗人说是善的,圣人反而说是恶;俗人说是恶的,圣人反而说是善。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观念推广到各种不同的事情来说,俗人所喜欢的,或者是不喜欢的,完全不同于圣人所说的善恶。所以世俗人的所作所为那里还没有错呢?天地鬼神庇佑善人报应恶人,他们都和圣贤的看法是一样的,圣贤以为是对的,天地鬼神也同样以为是对的;圣贤以为是错的,天地鬼神当然也认为是错的,而不会跟世俗人采取相同的看法。因此凡是要积功德,绝对不可以被耳朵所喜欢的声音,眼睛所喜欢的景象所蒙蔽,而老师跟着感觉走;必须要从起心动念隐微的地方,将自己的心,默默地洗涤清净,不可以让邪恶的念头,污染了自己的心。



所以说如果都是怀着一颗救济世人的心,就是直;如果存有一些讨好世俗的心,就是曲。完全是爱人的心,是直;如果有一丝一毫对世人怨恨不平的心,就是曲;完全是恭敬别人的心,就是直;如果有一丝玩弄世人的心,就是曲。这些都应该细细的去分辨清楚。

 

那么为善又怎么分阴阳呢?凡是一个人做善事被人知道,叫做阳善;做善事而别人不知道,叫做阴德。有阴德的人,上天自然会知道,并且会谁他得到该有的果报。而有阳善的人,大家都晓得他,称赞他,他便享受世上的美名。但是名这个东西为天地所忌,天地是不喜欢爱名之人的。所以享受好名声虽然也是一种福,但是如果享有极大名声的人,而实际上却没有功德,可以称配他所享受的名声,那他常会遭遇到料想不到的横祸;而如果一个人并没有过失差错,反倒被冤枉,无缘无故被人栽上恶名,那么他的子孙,常常会在忽然间发达起来。这样看来,阴德和阳善的分别,真是太细微了,不可以不加以分辨清楚啊!

 


怎样叫做是与非呢?从前春秋时代的鲁国定有一种法律,凡是鲁国人被别的国家抓去做奴隶;如果有人肯出钱,把这些人赎回来,就可以向官府领取赏金。孔子的学生子贡很有钱,虽然也替人赎回被抓去的人,子贡却是不肯接受鲁国的赏金。他不肯接受赏金,纯粹是因为他帮助别人,本意是很好。但是孔子听到之后,很不高兴的说:这件事子贡做错了,凡是圣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要做了以后,能改变社会不良的风俗,建立良好的道德秩序来教训,引导百姓做好人,如此才可以去做;而不是单单为了自己觉得畅快称心,就去做的。现在鲁国富有的人少,穷苦的人多;若是受了赏金就算是贪财的话;那么不肯接受贪财之名的人,和钱不多的人,就不肯去赎人了。一定要很有钱的人,才会去赎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恐怕从此以后,就不会再有人向诸侯去赎人了。


另外一个例子是:孔子的学生子路看见一个人,不小心跌在水里,把他救了上来。那个人就送一只牛来答谢子路,子路很坦然的接受了。孔子知道了,很欣慰的说:从今以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自动到深水大河中去救人了。

 

由这两件事,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赏金是好的,子路接受曾牛就不怎么好了。

⇣ ⇣ 点“阅读原文”看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