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伯驹潘素伉俪艺术文献展亮相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今年正值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由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高山仰止——张伯驹潘素伉俪艺术文献展”,于2018年12月13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与以往重点呈现张伯驹先生收藏、捐赠作品展不同的是,此次展览将从张伯驹、潘素两位先生的笔墨耕耘、诗文唱和、师友交往等角度,向广大观众详细讲述张伯驹潘素伉俪的艺术人生。

展览开幕式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主持,到场嘉宾包括:来自文化界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清华大学原副校长王明旨,清华大学教授尚刚,清华大学教授陈池瑜,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兼典籍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李虹霖,北京画院原执行院长袁武,北京燕山出版社原总编辑赵珩,作家章怡和;来自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的领导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综合处处长张百成,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藏品研究部主任王东辉;来自吉林省的吉林省政协原主席黄燕明,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金旭东,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文博处处长沙景伟,吉林省美术馆副馆长韩戾军,长春张伯驹潘素艺术品展示馆副馆长赵春荣;以及家属代表张伯驹和潘素先生的外孙女楼朋竹等。

张伯驹和潘素先生是近现代特殊文化语境下浸润的一代文化名流,其收藏中国古代书画的成就,被启功先生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张伯驹先生更是为了抢救国宝,不惜变卖家产、身陷囹圄。可谓历尽艰辛而初心不改,书写了近现代书画鉴藏史上的一段传奇。在书画鉴藏领域,张伯驹先生眼光卓绝,魄力宏大。仅从其自撰的《丛碧书画录》可知,在1960年以前,他所收藏的古代书画作品便有一百一十七件,虽然数量并不庞大,但却涵盖了中国的历代书画史。其中唐代及以前的书画珍品六件,宋代书画十三件,元代书画十一件,明代书画四十件,清代书画四十七件。其中,如晋代陆机《平复帖》、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唐代杜牧《张好好诗》、李白《上阳台帖》、宋代范仲淹《道服赞》、宋徽宗《雪江归棹图》等,堪称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煊赫巨迹。

民国时期,由于中国社会动荡,大量珍贵的书画文物被贩卖出境,张伯驹先生为了使这些代表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文物“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在奔走呼吁的同时,不惜散尽家财,像《平复帖》、《游春图》等作品,都是经张伯驹先生的努力才免于流落海外。新中国成立后,张伯驹先生将所藏书画捐赠国家更显其品格,国难之际以一人之力守护文化命脉,太平之时又将毕生心血奉献国家,其成就已经远远超越一般收藏家,足当民族文化之“峻峰”。

张伯驹先生的夫人潘素亦雅擅丹青,早年习花鸟,中年转攻山水,晚年长于金碧青绿及雪景山水。潘素先生在民国时期曾任北平美术分会理事,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吉林艺术学院教授等职。此次展览中将展出张伯驹潘素伉俪不同时期的书画精品53件,文稿书信60余件,以及师友之间往来的翰墨30余件。除此之外,张伯驹先生在词学方面也造诣颇深,周汝昌先生评说:“如以词人之词而论,李后主为首,张先生为殿,恐怕以后不易再产生这种真正的词人了。”其所著《丛碧联语》、《金章宗词序》等重要诗词手稿也将在展览中首次面世。通过展览,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张伯驹与潘素两位先生的丹青神韵,更能通过学术著述、诗词唱和与翰墨交谊,体会他们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精神品格与文化坚守,缅怀与传承民族文化精神。

此次展览将横跨元旦佳节,至2019年1月13日结束。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主持开幕式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王明旨致辞


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兼典籍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李虹霖致辞


长春张伯驹潘素艺术品展示馆副馆长赵春荣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致辞


张伯驹和潘素先生外孙女楼朋竹致辞


嘉宾合影



张大千、张伯驹缘悭一面


展品 《张大千致张伯驹函》  局部


张伯驹与张大千的最后一晤是1948年的农历九月十五日,他与潘素在北平饭店前与友人话别。月色如水,秋风微凉,张大千的笑声像他的性格一样爽朗,他们握手相约,明年再会。

谁知道这一去,却是关山万里,张大千从此浪迹天涯,两位老友完全失去了联系。

如今,有了去香港的机会,有了与张大千联系的机会,张伯驹自然不会放过。但当时的海峡两岸仍是鱼雁难通,怎么办呢?还是潘素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她想到最近常有香港的朋友来京,何不借此请友人捎给大千两幅画呢?于是,张伯驹让潘素把新近才作的两幅《南国芭蕉图》带给张大千,他要请大千在画上补笔,并修书一封:

大千贤弟:

自戊子握别,至今已三十三载。回首前尘,恍若隔世。兄日夜思念老友,今有室人潘素绘就两幅芭蕉,请大师择一善者补写。万望老友多多保重。

伯驹顿首

画与书写好后,恰逢香港的一位余先生来京,伯驹便委托这位旧友将书画带给大千。

听说张伯驹夫妇即将赴港的消息,卧病在榻的张大千也止不住一阵兴奋,立即手书一封,经香港转送北京的张伯驹,又托请香港的朋友徐伯效代购返程机票两张,企盼着能够故友重逢。

这封信写得情意切切:

伯驹吾兄左右:

 一别三十年,想念不可言。故人情重,不遗在远,先后赐书,喜极而泣,亟思一接清言,无如蒲柳之质,望秋先零,不得远行,企盼惠临香江,以慰饥渴。倘蒙俞允,乞赐示敝友徐伯效兄,谨呈往复机票两张,乞偕潘夫人南来,并望夫人多带大作,在港展出。至为盼切,望即赐复。

专肃俪喜

弟大千爰顿首

捧读大千手书,张伯驹百感交集,恨不得即刻成行,但终因身体及其他缘故,未能成行。

1982年2月25日,张伯驹85岁寿辰前一日,张大千的孙子张晓鹰前来探望


1982年1月,听说张伯驹病重住院,张大千心里很是担忧。那时,在美国的孙子正要从美国到北京,张大千嘱咐孙子到北京立刻去医院看望张伯驹,并叮嘱孙子“一定要拍一张和你张爷爷的合影回来寄给我”。孙子哪敢怠慢,到北京之后立刻赶往医院,和张伯驹合影留念。张伯驹在病榻上还写了诗以慰思念之情,诗中有句:“别后瞬经四十年,沧波急注变桑田”“一病翻知思万事,余情未可了前缘”,让张大千看着心痛。

更让张大千心痛的是,不到一个月之后,张伯驹撒手人寰。



青年张伯驹在丛碧山房寓所留影


青年时期潘素摄于上海


1952年张伯驹在燕京大学贝公楼大礼堂演出《阳平关》,饰黄忠。


晚年潘素于钓鱼台国宾馆作画


张伯驹潘素夫妇在长春参观果园后留影




起衰振古  功在千秋

——张伯驹先生文献展前言


受业周笃文谨记


伯驹先生在上世纪的文化界,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一段传奇。在那民族危亡、文化衰落的时代,他以一己之力,不惜倾家荡产抢救和保护了大批国宝级文物。他奔走呼号,为振兴发扬诗词书画等传统文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调寄平韵满江红》  张伯驹


伯驹先生出生名门,天资聪慧,是一位前程似锦、文采风流的名公子。可是他却对仕途经济了无兴趣,情衷于诗词、京剧与文化收藏,矢志为之,力求完美,从不作第二人想。为了防止散落民间的文化瑰宝流落国外,他不惜倾家荡产收购古贤之书法翰墨。如一九三六年为防止溥心畬所藏西晋陆机《平复帖》流入日本人之手,他千方百计请傅增湘出面与之调停,最后以四万大洋购藏了此中华第一古帖。


《大岭秋色》  潘素


一九四五年为了避免从长春宫里流出之隋展子虔《游春图》流出国外,乃变卖住宅,筹措贷款,以二百二十两黄金之天价购回此一至宝。先生一生收藏价值连城之国宝级文物一百一十八件。据《伯驹书画録》记载,有李白《上阳台帖》、杜牧《张好好帖》、范仲淹《道服赞》、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诸上座帖》、赵孟頫《千字文》等。故宫《景仁榜》开列的顶级的书画中,近一半为伯老捐献。刘海粟先生云:「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里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赏、诗词、戏曲和书画。」启功先生更以为伯老之艺术收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民间收藏第一人。」贡献之巨大,由此可见了。


《风蕙》  张伯驹


伯驹先生精于传统文艺,珍同生命。在西潮腾涌、传统文化被视同敝履之时,他却挺身而出,大声疾呼,力挽狂澜,为保护国粹殚精竭虑。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他于后海南沿小院中成立了京剧、韵文、书法、琴艺四个研习组织,以私人之力聘请萧钟美、郑诵先、管平湖等大家主持其事。一九五七年,他联合叶恭绰、章士钊二先生上书中央,请求成立中国韵文学会。后以「反右」事起,遂止。二十年后他再申前议,联合叶圣陶、周谷城、赵朴初、钱昌照、夏承焘、周汝昌诸先生多次上书中宣部、文化部领导,吁请成立中国韵文学会。一九八一年末,终获批准。此举对于日后中华诗词之活跃,有很大影响。


《隔着·梦归七言联》  傅增湘



伯驹先生才高识卓,在诗词书画创作方面成就巨大,不愧为光前裕后、妙接古今的一代大师。此次由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高山仰止」展览,可说是一次丕开风气、意义深远的重要举措。展出作品,各体皆备,抉择尤为精当,颇能展现张伯驹、潘素先生的艺术成就与精神气质。比如《翰墨因缘卷·为谢稚柳先生书》(附十家题跋),便是洋洋大观、神完气足之旷世佳作。《调寄平韵满江红·和夏瞿禅词人谒文信国公祠》无论是遣词、用韵、立意、谋篇皆磊落嵚奇,有神光离合之妙。所绘《双兰图》,笔笔中锋,清气勃发,题句「萧艾齐荣当路草,无人芳馥又何为」之句,更写出了对时代的长嗟大喟,可谓神形俱超之笔墨。


《兰蕙一丛图》  张伯驹


伯驹先生的鸟羽体书法,也是形神特具、开径自行之新体。它笔笔中锋,结体奇创,使转自如而顾盼生姿,体现了作者自在流行的精神气质。如「静从贝叶参空谛,宜对梅花守岁寒」七字联,不止意境高妙,而且字态墨趣,顾盼生姿,充溢着静谧、活泼、自在流行之美感与道心,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气象,堪与弘一墨趣相伯仲。再如为张晓鹰题额之「逢雁楼」,结体奇古,率意自然而有法度。潘素先生之山水画作或金碧辉煌,或清疏远淡,皆能意与笔随,姿态万千,一经伯老品题,更是风致无限,令人神往。



《劳山潮音瀑》  潘素


我作为受业门生,在先生辞世三十六年之后,能重读遗墨,真是悲欣交集、感慨无尽。谨将一九七二年陪侍伯老《大觉寺看花和碧丈》诗作録之,以志纪念:


娱忧却向碧山行,花柳缤纷总动情。

百厄吟身三绝笔,文光长伴寿星明。



高山仰止——张伯驹、潘素伉俪艺术文献展


前 言


項城張伯駒先生收藏和捐贈文物之義舉可稱震鑠古今。民國動蕩年代,為避免祖國珍貴文物流失海外,他與潘素夫人不惜耗钜資收藏、並不憚冒生命危險保護歷代書畫珍品。新中國成立後,他們又毅然決然將平生珍藏書畫名跡100餘件捐獻國家。其中:西晉陸機《平復帖》、隋展子虔《遊春圖》卷、唐杜牧《張好好詩》卷、李白《上陽台帖》、宋黃庭堅《諸上座帖》、宋徽宗《雪江歸棹圖》等等,都是在中國藝術史上極為重要的珍品、極品。他們保護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藝術瑰寶的愛國情懷和無私奉獻精神,令我輩景仰,必萬世永傳。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張伯駒、潘素夫婦與塞北長春結下一段特殊因緣。春游十载,他們不僅以其生命中綿綿的文化春雨滋潤了這片乾涸的北方凍土,而且為吉林省博物館打下了中國古代書畫收藏與研究的堅實基礎。半個多世紀後,出於對二老高山仰止的虔敬,在吉林省文化和旅遊廳的積極支持與推動下,長春張伯駒潘素藝術展示館得以創立。儘管目前館舍尚在籌建中,但是一大批張潘二老的遺澤已經得以陸續匯聚、庋藏於此,並得以研究、保護和展示,使承載他們精神靈魂的作品永駐春城,讓這裡的人們永遠懷念他們。這其間飽含著多麼深沉凝重的文化鄉愁,那正是春遊的種子萌發綻放出的新蕾。

今年適逢張伯駒先生誕辰一百二十週年,吉林省文化和旅遊廳籌劃多種活動加以紀念。在長春張伯駒潘素藝術展示館協助下,由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承辦的“高山仰止——張伯駒潘素伉儷藝術文獻展”,是開年以來一系列紀念活動的收官力作。展覽集中呈現張伯駒潘素伉儷及其生平好友如張大千、謝稚柳、黃君坦等文人雅士的書畫、詩稿和信函,希望藉此讓廣大公眾近距離感受一代大師的風雅與高潔。仲弘先生曾吟出“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的詩句送給張潘伉儷,我們也景然作歌,虔誠地獻給你們:“大雪時,望見你卓然的高枝。雪化時,你化入蔥蘢,謙遜地垂著綠陰。” 

杜鵬飛 


展览时间

2018年12月13日—2019年1月13日

展览地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二层展厅

策展人

薛   良

展览执行

赵   胥

展览设计

刘   晶

主办单位

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

承办单位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协办单位

长春市朝阳区张伯驹潘素艺术品展示馆



-The End-

 

欢迎订阅 2019 《艺术市场》,微店订阅优惠!


| 微信编辑:渊 默|

·近期精彩文章·



AM 新媒体矩阵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左下 阅读原文  购买新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