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痞子腔”外交
因为写《话说晚清庚子年》,查阅了很多资料,最喜欢看的史料还是一些私人日记,因为最真实,最生动,可以还原出一些历史真相。
比如中华书局出版的《庚子记事》中的《高枬日记》,我看到了二则有趣的记载,先抄录如下:
1、闰八月十九日,合肥真到。
2、闰八月二十八日,茂萱来,今日往贤良寺。瓦帅欲见合肥,要肥先往,肥曰:“在津未见过面,如何先往,须来拜则可。不然,即再开仗,亦得。”老笔以谑语出之,非肥无此。
第一条,闰八月十九日(古人日记都是农历),距八国联军七月二十一日攻进北京,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北京城被八国联军分区占领,市面局势基本稳定,中外和谈即将正式开始,合肥真到。指的是李鸿章,朝廷委派的外交全权大臣,因为籍贯安徽合肥人,故尊称合肥。加一个真到的“真”字,说明写日记的人心情之殷切,此时,深陷北京,遭受八国联军蹂躏的北京市民,无不盼望和谈早日达成,早日过上和平、安定的正常生活。
第二条, 闰八月二十八日。李鸿章到北京后,因为官署、衙门全被联军占领,于是住在地安门西大街的贤良寺中。此时,北京实际最高统治者,住在中南海仪鸾殿(慈禧太后寝宫兼办公地点)的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给李鸿章带信,要他过来见面,李鸿章回信说:“在天津的时候未曾见面,怎么可能先往?你先来拜访则可,不然,即使再开战,也行。”高枬不由在日记中叹道:“老辣以开玩笑的方式说出,除了李鸿章大人,无人能此。”
至于后来究竟是李鸿章先去宫里朝见还是瓦德西先来庙里拜访,是否涉及外交尊严还是大人的面子问题,日记再无记载,但最终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却是不争的事实。
看完第二条记载,我既觉得好笑,又有一种心酸的感觉,堂堂的中堂大人,竟然以这种口吻回答联军司令的命令,强颜笑噱的表面,藏着多少无奈与苦楚。弱国无外交,更何况城下之盟,满怀屈辱的李鸿章只能拿出他的看家本领,“打痞子腔。”
三十年前,即1870年6月,天津发生震惊海内外的“天津教案”,一伙暴民火烧望海楼天主教堂、法国领事馆,杀死法国领事、教士、修女、路过洋人19名,中国教民30名,引起各国列强的抗议,各国兵舰齐集大沽口,威胁清政府严查此事,惩办凶手。
因为案发天津,属于直隶省地界。慈禧太后委派直隶总督、德高勋劭的中兴大臣曾国藩亲自前往天津处理此事。曾国藩临行前,请教享有擅长外交美誉的李鸿章,与洋人打交道有什么诀窍?李鸿章说:“我也没什么诀窍,不过是打痞子腔罢了。”曾国藩听后,很严肃地说:“圣人云:‘言忠信,行笃敬,虽蛮陌之邦,行矣。’彼洋人,亦人也,我以诚相待,亦能感动此辈。”李鸿章对待老师,一向尊敬从命,少不了说一句:“谨受教。”
曾国藩自信满满地到达天津,经过一番细致严谨的调查之后,拿出一份处理报告,本着一命抵一命的原则,20名凶手斩立决,相关责任官员撤职流放。赔偿各类损失46万两白银。没想到消息一出,全国上下,群情激愤,纷纷指责曾国藩在洋人面前卑躬屈膝,卖国求荣,朝廷内部也是指责声一片,尤其让他痛心的是,以前的好友,主战派的左宗棠骂的最凶,说他是湖南人最大的耻辱。京城湖南会馆中所悬曾国藩亲笔题字的匾额“悉被击毁”,并将名籍削去,不再承认他是湖南籍人。当时有副对联如此挖苦他:“杀贼功高,百战余生真福将;和戎罪大,早死三年是完人。”
其实此事的关键就在于牵涉到了外事,假如杀的19位洋人都是中国人,烧的房子都是中国房,那么处理起来就简单的多。暴民杀人放火,就是典型的造反,都是处以凌迟的大罪,抓到了立即正法,且连带九族。曾国藩岂是怕杀人的主,当年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就有了‘曾剃头’的外号。他的弟弟九帅曾国荃在安庆包围战、南京包围战的时候,杀人如麻,自己都有些心虚,曾国藩还写信劝他,说杀贼是愈多愈好,以杀止杀,要以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谁知如今,仅仅牵扯到洋人,杀20人竟然惹了那么大的风波,当年成千上万地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地杀,朝中的大臣们不管不问,还纷纷叫好。
慈禧太后为了顺应舆情,将曾国藩调任两江总督,又将两江总督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由他接办‘天津教案’,同时又委派熟悉洋务的江苏巡抚丁日昌会办,可见朝廷多么重视此案。李鸿章比他老师圆滑,嘴上说老师说的对,实际耍的还是他的拿手好戏——打痞子腔,通过讨价还价,竟然将20名死刑犯减成19人,甚至最后还用其他的死刑犯偷偷替换了几名死刑犯,赔款依旧。最终法国接受了这一方案。若说李鸿章真的是大清第一外交家吗?其实不然,只因他运气好,此时远在欧洲的法国与普鲁士爆发了普法大战,法国大败,法国人已经顾不上中国的这点小事了。李鸿章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真的是大清第一外交家,不料后来遇到了中日甲午战争,他苦心孤诣建立起来的北洋海军、淮军一败涂地,最终只能屈辱地去日本求和,最终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谈判期间,被日本的一位爱国青年途中行刺,打了一枪,正中面部,流血满面,命是保住了,也赢得了列强们的同情,日本被迫将赔款额从三亿两白银,降到二亿两白银。最终签订《马关条约》,李鸿章回国后,遭到举国上下,众口一词的痛骂指责,说他丧权辱国、是卖国贼,其实这大清帝国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李鸿章签署任何条约,都必须得到慈禧太后的授权,他哪有资格卖国啊。但国人只认签字者,尤其是京城里的满人,为掩盖满清官僚的无能,拿李鸿章当替罪羊,当年喝茶遛鸟,喜欢看戏的满人义愤填膺,还编了一个对联:“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极尽诋毁之能事。似乎他们八旗上前线,就能大败日本人。
谁知世事好还,几年后,慈禧太后和一帮满清权贵,支持义和团,围攻各国使馆,屠杀洋人、教民,引来八国联军的入侵,北京城里的满人遭受灭顶之灾,昔日统治阶级,如今沦为阶下囚一般。以前以旗人为荣,如今主子跑了,洋人掌权,昔日不放在眼里的汉人,很多成了暴民,跟在洋人后面,抢劫官家、富户。于是满人纷纷装穷,轿子不敢坐了,以前贴在门口,标注官衔的封条也取消了,见面行礼,不敢请安,学汉人作揖为礼,生怕别人知道他是旗人。更要命的是,旗人的铁杆庄稼停了,每个月按时发放的钱粮没了,旗人一家顿时陷入绝境,想变卖财产,无奈经此大难,家里值钱的财物不是被洋兵抢走,就是被暴民洗劫,真正走投无路。于是,当年最嚣张打仗的旗人一变而成最积极求和的顺民。因为他们明白只有洋人撤走,主子重新掌权,他们才能恢复统治阶级的身份,重新吃到他们的铁杆庄稼。
民国戏曲学家,梅兰芳的导师齐怀山曾经回忆到,联军占领北京期间,有一天去茶馆喝茶,突然听到周围的茶客欢呼起来,说是李鸿章来北京了。他觉得奇怪,便问其中的一个旗人,说你们不是最讨厌李鸿章的吗?骂他是汉奸,怎么如今听到他来,就高兴得这样?这人说道:“我们骂李鸿章,是因为他跟洋人的关系好,如今他来了,凭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和局马上就能成了。”齐怀山感叹,说:“你听听,就这么个见识,这李大人谈判之艰巨又有几人能体谅到,这些人毫无责任,只会骂人。”
其实慈禧太后下旨围攻使馆的时候,就留了一个后手,委任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外交大臣,准备与洋人谈判。李鸿章当时在广州担任两广总督,与刘坤一、张之洞、盛宣怀等人抗旨不遵,搞了一个“东南互保条约”,确保东南半壁江山免于战火的蹂躏。他不愿意去北京,知道北京还是顽固派当权,这些人还在鼓动什么要抓“一龙二虎十三羊”,所谓的一龙,指的是支持戊戌变法的光绪皇帝,二虎指的是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十三羊指的是哪些搞洋务的大臣,他们极力反对与外国开战。李鸿章看得清楚,不愿意立即北上,果然不久,就有五位反对开战的大臣在菜市口惨遭杀害。
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西逃,在西逃的途中,又迫不及待地给李鸿章发电,委派他为全权大臣,立即奔赴北京,和留在北京的奕劻一起,与八国联军展开和谈。
李鸿章接电后,不慌不忙,坐船从广州出发,先去上海,然后停留下来,静观形势。他明白,此时越甩大牌,朝廷对他的盼望、倚重越大。果然,慈禧太后所在的行在电报飞驰,言辞恳切,李鸿章拖拖拉拉,终于一个多月后才到达北京。此时,不光朝廷,就连北京的普通民众,都已是望眼欲穿、如同久旱的农夫盼望着天上降下的甘霖。
接下来的一年中,李鸿章使出浑身解数,与西安慈禧太后的临时政府电报交驰,反复汇报,无数次抗争、屈辱——估计‘痞子腔’已经没用了,终于达成协议,中外双方于1901年9月7日签订《辛丑条约》。此时的李鸿章已是心力交瘁,签字后回到贤良寺,即大口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止,饮食不进。”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逝,此时,已在回銮途中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接到讣告,都留下了悲伤的眼泪。慈禧太后给与李鸿章极高的待遇,诏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份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慈禧太后称赞他为“再造玄黄”之人,享年79岁。1902年1月8日,慈禧太后结束一年多的流亡生活,回到北京,重新开始统治中国。
有意思的是,合约签订后,未受兵火蹂躏的东南方地区,有许多人士痛骂李鸿章卖国,而遭受兵燹的京津及华北地区,骂李鸿章的人几乎没有了,这些人尝到了高调强硬、助长战争的灾祸。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说“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与他的妻妾及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