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当郁郁葱葱的枝头挂起果实,有许多同学毕业,挥别大学校园开启人生新旅程;也有很多同学,正奋战在通往大学校园的路上。
高考,牵动着众人的心,与许许多多的人生紧密相连。一枚枚高考准考证里,都藏着一个个美好梦想。
2020年是不平凡、不平静的一年,还有半个多月就要高考了,我们一起为高考学子加油、为追梦之旅鼓劲!在国家博物馆走过“复兴之路”基本陈列,遇见彼时的高考,唤醒曾经挥洒汗水的记忆,激励眼前人。
准考证里的时光记忆——1977年,恢复高考
时光回到1977年。这一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同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当年冬天,570多万年轻人,怀揣着难得的准考证和朦胧的梦想,意气风发地走进高考考场。
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中展出的部分1977年的准考证
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中展出的1977年高考试卷
这是一次汇集年代最长、考生年龄差距最大、复习时间最短的创纪录的高考,也是十年积压造就的新中国教育史上竞争最激烈的一届高考,录取比例为29:1。它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中国的教育迎来了期待已久的春天。
恢复高考后的北京市首个文科状元——刘学红
刘学红的北京市高等学校招生准考证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资料图)
刘学红,恢复高考后的北京市首个文科状元,“天之骄子”之一。1976年3月,刘学红高中毕业后,来到北京密云水库北边的高岭公社插队。虽然身在农村,但她依然心怀大学梦,想着凭自己的热情、知识和能力,干出一番大事来。1976年春节探亲时,她专程坐332路公共汽车,只为能在车上看一眼心仪的北京大学。1977年10月下旬,刘学红从广播里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她深知这是一次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格外珍惜,积极备战。最初是白天劳动,晚上复习,后来抓紧劳动间歇的时间复习,在快要开考前又特意请假回城,做最后的冲刺复习。由于当时找不到像样的复习资料,只能重新翻出中学课本,并想方设法找到了之前的高中数学教材和高考历史试卷。在选择专业时,她填报了北京大学新闻专业,因为她觉得记者是一个非常符合她天性的理想职业。刘学红很幸运,幸运地赶上了第一年恢复高考制度,幸运地成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幸运地以第一志愿考上了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后来又幸运地从事了自己理想的职业。之后,刘学红一直珍藏着当年的准考证以及北京大学的学位证、毕业证。在纪念中国恢复高考30年之际,刘学红将它们捐赠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刘学红的北京市高等学校招生准考证、北京大学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资料图)
走过不平坦之路的抵达,挥洒的汗水更多
收获更多,欢喜也更多。
2020,高考学子们加油!
踮起脚尖去努力吧
去摘取梦寐以求的盛夏硕果
持好通往“战场”的准考证
做勇敢的“战士”
奋勇向前,直抵梦想之地!
(本文文字部分源自《复兴之路展品100个故事》一书中的《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见证——高考准考证》一文,作者丁纯怡。本文配图除特别说明外均为石静涛。)
来源:国家博物馆强国号
责编:尚东
二审:郭立
三审:解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