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 | 特别报道 | 城市·空间·消费:当代大都市的编码与解码 (下)
作者:
韩晶,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 联合创始人/主持设计师
张宇星,趣城工作室(ARCity Office) 创始人/主持设计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
本文约6000字 | 接上期:
3 一百年循环
3.1 从现代消费社会到未来数字社会
3.1.1 一百年为单位的时间周期
从较长的时间尺度来观察消费的宏观演化趋势,会发觉现代消费是近一百年之内才发生的事,那么让我们进一步追问:在现代消费之前以及之后,会是怎样的状态?如图15所示,以1900年和2000年作为两个重要时间节点,划分出以100年为单位的时间周期,或许可以从中窥见消费演化的代际关系。
▲图15 一百年为单位的时间周期
第一个时间周期是前现代社会——前消费社会(1800-1900年),以起源于工业革命的机器化工业生产为主要特征。这个时期现代消费尚未正式诞生,但已有了些萌芽,比如拱廊街、百货商店等消费空间的出现。尽管商品在源源不断生产出来,但生产-消费的矛盾并不突出,因为工业社会的整体尚处于供给不足状态,消费还没有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第二个时间周期是现代消费社会(1900-2000年),1900年是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当时出现了两大全新生产模式——福特制、泰勒制。福特制源自汽车制造流水线,是一种大规模、批量化的生产方式;泰勒制则是与现代生产相关的“科层化”管理体系,比如写字楼里的办公,由一整套制度规范来保证工作效率,有董事长、总经理,总经理下面有各种各样的人员分工,每个人分工非常清晰,这个分工体系跟流水线本质上是一回事,就是人力资源的流水线化管理。福特制与泰勒制结合起来,构成了现代生产体系的基础。福特制更多反映在制造业上,泰勒制更多反映在服务业上。与福特制与泰勒制生产模式相匹配的就是现代消费,因为高效率、大批量生产出那么多东西,最终必须要被消费掉,否则所有的机器就会停摆,可见现代消费与现代生产从一开始就紧紧捆绑在一起。到了20世纪60年代,转折发生了,福特制的流水线工业化体系走向了后福特制的定制化生产体系,工业化走向后工业化,制造业主导走向服务业主导,现代主义思潮走向后现代主义思潮。相应的,消费形态也发生了改变,从物品消费走向服务、体验消费,从大众消费社会走向后现代消费社会。
第三个时间周期是未来数字社会(2000-2100年)。2000年被称为“互联网元年”,这个时间节点的重要性与1800年、1900年等同。互联网革命之后,未来一百年被定义为“未来数字社会”。在这个未来数字社会将会发生什么?未来数字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形态将如何演化?问题的解答,需要把过去、现在与未来放在同一个坐标系中观察,才能发现时间背后隐藏的秘密。
3.1.2 坐标系:现代消费社会
首先,建立一个坐标系:横坐标的两端分别是低成本/高利润、附加值/高利润,纵坐标的两端分别是生产端(机器化体系/控制)、消费端(商品多样性/自由)。这个坐标系实际上是最基本的生产-消费价值模型。比如资本家要生产某个东西然后卖掉,如何才能获得高额利润呢?首先,可以降低成本,其次,还可以增加附加值。从生产端来说,批量化生产意味着生产规模放大,由此可以降低单件商品的成本;从消费端来说,商品多样性可以增加消费者选择的自由度,从而促进消费,放大消费规模(图16)。
▲图16 现代消费社会
这个坐标系形成了四个区间,从这四个区间观察消费社会的历史演化,可以发现明显的趋向:1960年代之前的消费社会,主要位于坐标系的左下角价值区间,策略是通过生产端的机器化体系控制,借助福特制、泰勒制来提高产量,降低单件商品成本,实现高额利润;1960年代之后的消费社会,进入到坐标系的右上角价值区间,策略是在消费端增加商品多样性,增加每一件商品的附加值,提高消费者的选择自由度。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转化趋势,恰好反映出从大众消费向后现代消费的转变过程。
3.1.3 坐标系:未来数字社会
在同一个坐标系里进行分析,未来将会是什么样?我们可以用同样的逻辑来推演和预测。未来数字社会的整体趋势,是从数码生产走向数码物生产。因为数码的生产成本是很低的,比如拍一张数码照片的成本已经非常低,传播照片的成本也很低。同时,数码消费品的多样性很高,消费者具有极大的选择自由度。今天的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数码生产和数码消费时代,它构成了数字社会的第一阶段,位于坐标系的左上角区间(图17)。
▲图17 未来数字社会
未来的数字社会必然将从第一阶段的左上角区间逐渐走向第二阶段的右下角区间,也就是从相对无形的数码生产走向相对有形的数码物生产。“数码物”,是指按照数码逻辑生产出来的具象物品。数码物的大批量生产和消费时代,可以定义为“数物时代”或者“后数字时代”。今天,数码物的生产消费已经出现了一些迹象,比如3D打印的物品,就是典型的数码物,是从数码转化而成的具象物品,但是3D打印的成本现在居高不下,无法运用到批量化的生产之中。而在未来的后数字时代,数码物生产有可能与机器流水线生产模式结合起来,大幅度降低成本,成为数字社会的主流消费品。
将现代消费社会和未来数字社会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叠合起来,就形成了200年大周期。如下图所示,坐标系的四个区间被全部覆盖,一个完整的价值链演进过程呈现出来(图18)。
▲ 图18 完整坐标系
3.1.4 未来四部曲
未来100年的数字社会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数码的生产——消费,这是最初级的数字社会时代,数字主义是本阶段的思想主线;
第二阶段,是数码的大量生产——消费,它与物品的大量生产——消费结合起来,此时,“数字福特主义”占主导地位;
第三阶段,数码的生产——消费将以符号生产和符号消费的逻辑进行,与后工业与后现代消费社会相类比,此时数码的一切意义被彻底解构,成为纯粹的符号;
第四阶段,是数码物的大批量生产——消费阶段,它是数字社会的后期(后数字社会),数物主义是本阶段的思想主线(图19)。
▲图19 从现代消费社会到未来数字社会
以上四个阶段构成了未来数字社会演进的四部曲——数码时代、“数码+物品”时代、“数码+符号”时代、数码物时代(图20)。
▲图20 未来四部曲
3.2 中国当代城市的消费状态
观察中国当代城市的消费状态可以发现,一方面,它呈现出时间压缩的特征,发生着锐化效应。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4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消费社会100年的周期,如此高度的时间压缩,让大众消费与后现代消费、物品消费与体验消费叠置在一起,令人产生“眩晕感”。时间压缩让城市状态发生锐化效应,从生产到消费,所有东西都加速产生,许多事情无法不出现变异,中国当代城市的诸多奇怪现象,其根源就在此。城中村就是典型的时间压缩现象,尽管它在西方早期的城市发展中也存在,但在中国当代表现得更强烈、更尖锐、更杂糅以及更冲突,一切都被压缩、被锐化。
另一方面,中国当代城市也呈现出时代转折特征和不确定性。正在来临的数字时代对它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表象的城市形态到深层的城市结构,数字逻辑正在重新塑造一切价值系统。面对未来数字时代,人们勇敢地尝试着各种新鲜事物,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普遍应用,让城市既对未来满怀憧憬,又被数字时代的迷雾层层笼罩,这种混合性的影响比西方城市更为强烈。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又随之带来消费焦虑,它们共同渗透进城市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3.3 数字生产和数字消费
3.3.1 数字生产
在未来的数字时代,所有生产都将是一种数字生产。数字生产包含两部分:其一是作为基础设施的数字生产系统,其二是数字生产终端(图 21)。当所有生产空间都是数字生产系统的终端时,生产活动、生产空间可以遍布在任何地点。从本质来看,唯一的生产机器就是超级云服务器,它构成了生产的“元系统”,大家都在其中从事生产。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将全部消解,成为数字产业的终端。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生产终端加在一起,组成了延伸至全球各个角落的超级生产机器。
▲图21 数字生产的逻辑
农业也正在成为数字产业的一部分。在农业大棚中加上摄像头,开始识别,定时喷洒农药、施肥和收割,这种场景与生产一瓶瓶矿泉水的流水线有何不同?数字生产是一种全新的生产体系,与工业化时代的机器化大生产有着本质区别,它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就拿数字化 3D建模与仿真系统来说,它比机器开模的成本要低很多,相信建筑师对此感触尤甚,因为一栋建筑若在实体空间直接搭建模型,成本会非常高昂,而在数字空间中建模、仿真和体验,既高效又便宜。
深圳华强北街区出现的“一米柜台”,正是一种有趣的数字生产雏形(图22)。一米柜台把电子产品拆解成最小化的零部件系统,这些零部件的组合类似于数字组合。数字组合创造了无限多样的组装可能性,从而为创客们提供了创新产品的模型测试条件。为什么一米柜台的租金极其昂贵,高峰时期甚至超过了美国的华尔街?因为它的本质是一种数字化生产终端,其租金真实反映了数字生产的内在价值。
▲图22 深圳华强北一米柜台
3.3.2 数字消费
未来的数字时代,所有消费都将是一种数字消费。数字消费包含了两部分:其一,是作为基础设施的数字消费系统;其二,是数字消费终端(图23)。所有消费空间都是数字消费系统的终端,于是,消费活动、消费空间也可以遍布任何地点。从本质来看,唯一的消费平台就是超级云服务器,它构成了消费的“元系统”,大家都在里面进行消费。物品消费、服务消费、体验消费将全部消解,成为数字消费的终端,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消费终端加在一起,组成了延伸至全球各个角落的超级消费机器。
▲图23 数字消费的逻辑
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被数字消费所控制,从微博到抖音、从淘宝到天猫、从知乎到小红书,以及从哔哩哔哩到网红带货。数字消费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消费多样性,而消费多样性的背后,是每一个消费者最大程度的选择自由。某种意义上看,数字时代的来临就是从数字消费开始的。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在提供数字消费基础设施系统的同时,也将每个人驯化成为数字时代的第一批消费者。
备受年轻人喜爱的“喜茶”,就是一种数字消费的雏形(图24)。“喜茶”采用了数字消费的逻辑,每一杯奶茶的成分组合可以由消费者自行搭配,虽然搭配的物料并不是那么丰富,但原理与数字消费基本相同,消费者可以选择30%乌龙茶+40%柠檬水+10%冰淇淋+10%焦糖+10% 红柚,也可以选择40%乌龙茶+30%柠檬水+5%冰淇淋+10%焦糖+15%红柚,可以选择少糖、去冰……,每一杯奶茶的成分比例都可以变化,组合有无限多种。本质上看,每一位消费者所消费的不仅是奶茶本身,更是一种“口味数据百分比”,这个百分比其实就是数字消费。
▲图24 喜茶品牌
3.4 数字时代的消费空间与空间消费
在未来的数字时代,数字生产和数字消费将对城市空间产生根本性的消解与重塑。从消费空间来看,由于数字消费品可以随时随地消费,消费跟空间的关系将不再像从前那么紧密。当下已经出现了这种分离现象,城市中大量实体店很难生存,重要原因就是消费品可以脱离空间进行销售和消费。
因此,消费空间本身的建构方法亟待发生改变。建筑师希望把消费空间设计为“网红打卡点”,对氛围和体验加以强化,但这并不能持久地吸引年轻人,因为新一代“数字消费者”已经被数字生产和数字消费的价值逻辑彻底改变,对他们来说,一个很棒的打卡空间第一次体验时很有意思。第二次就感觉无趣了,于是便没有了第三次。
在数字生产和数字消费时代,空间的生产逻辑若不彻底改变,实体空间就永远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因为空间差异性提供的消费乐趣远远赶不上数码差异性。实体空间将如何适应数字生产和数字消费?这对建筑学是一个挑战,对资本也是一个挑战。对于消费空间和空间消费所面临的问题,资本是最敏感的,许多大型商业机构、商业底层开发商已经开始实验,尝试把数字社会的价值逻辑与实体空间融合起来,但目前来看,前路尚未清晰。
4 结语:神话与抵抗
4.1 神话
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有一句名言:“如果说消费社会再也不生产神话了,那是因为它便是它自身的神话。”这句话或许可以进一步延伸为:“如果说数字社会再也不生产神话了,那是因为它便是它自身的神话”。消费社会和数字社会,注定是人类在旧千年末、新千年初的共同神话。不管愿不愿意接受、喜不喜欢接受,它们都如同大海的波浪,根据自己的节奏一波又一波向前运动。回望100年前的消费社会初期,福特制为什么会快速流行?因为它用简单、高效的方法为社会提供了标准化、高质量的大众消费品。尽管福特制流水线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违反人性的生产方式(如同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中所表现的),但这是一个不可抵抗的大趋势,正如汽车终将替代马车,而马车也将依然存在,只是变成了一种娱乐体验工具,并进一步转化为地方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未来数字社会可能会经历同样的演化过程。在今天,数字技术是如此受欢迎,因为数字消费的确很廉价、的确让我们得到了快乐、的确很容易普及,就如同100年前福特制所创造的神话。比如手机,就是当下这个时代的神话物,人们花几千块钱买个手机,交一点流量费,得到的快乐真的多了太多。一项新技术、一个新生活方式,开始诞生的时候往往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也只有让每个人享受到它所带来的便利和好处,它才会被心甘情愿地主动接受,最终成为一种主流、一种生活中的基础设施。
正如福特汽车并未完全消灭马车一样,数字社会不断涌现的新玩意也不会把之前的遗产全部抹杀。社会必定会保持着某种渐变性,新的社会形态生长出来,旧的社会形态仍然会存在,只不过比例发生了改变。例如书籍,它曾经占据80%以上的信息储存和信息传播份额,在数字技术出现之后,逐渐降低到20%,甚至更低。但书籍不会因此消亡,而是转化为更坚固的文化地层,被永久保护起来。
4.2 抵抗
神话到了后期必然会衍生、变异出无穷多版本,甚至开始对阅读者产生异化,因此,作为神话的阅读者,需要始终保持抵抗之心。
机器,是现代消费社会的主角,也是现代性概念的核心因子,整个工业文明几乎都建构于机器之上。它提高了效率、替代了人力以及不知疲倦,拥有非常多优点。但机器并非十全十美,特别是到了现代社会后期,当机器进一步衍生成为机器体系,成为控制社会运作的主要架构时,每个人就不由自主地变成机器体系的一个部件。机器对人的物化作用无所不在,绝大多数人都身处其中、无法抵抗。
与机器相同,“数字”也必将对人产生强烈的异化,尽管这种异化将更多发生于后数字社会,即数字时代的后期,在当下诸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短视频等数字技术尽管刚刚兴起,却已呈现出种种异化的迹象。这些都在提醒我们:抵抗,是人类社会得以保持纯真活力的永恒价值。
自然、历史和人类自己的身体,都是抵抗的最后堡垒。如果未来数字社会能够不止为人类的娱乐、便利、舒适和安全等方面创造实用性功能,也能够为上述抵抗堡垒提供数字增强,将会是人类整体心智的极大飞跃。例如,将来借助数字技术,人们或许能听懂动物和植物的语言,能够听见它们在说话,这种“跨物质交流”将有助于提升不同物种之间的平等性,也有助于增强人类自身的存在属性,数字异化的负面效应将由此被抵抗堡垒的增强效应抵消。
在现代消费社会和未来数字社会中,我们应该拥抱消费还是抵抗消费?是拥抱数字时代还是抵抗数字时代?答案是:要抵抗消费。但要抵抗一样东西,首先要成为它。只有打入消费,才能抵抗消费。要抵抗数字时代,首先要拥抱数字时代。或许这个逻辑听起来有点怪,但它其实表明了人的两面性和社会的两面性。今天的消费社会和未来的数字社会都是一种主流趋势,而顺应主流是每位个体的被动选择。主流之外还有少量的非主流,它们是主流的抵抗堡垒,隐含了人类文明的长期基因。从人类的基础伦理来看,每个人的基础生存价值既包含顺应,也包含抵抗,抵抗也是生命建构的方式。因为万事万物本就包含了正反两面性,这是世界的本原状态。若仅仅去拥抱,将会被俘虏;若仅仅去抵抗,所抵抗的东西可能是虚无。最智慧的方式是:成为它,然后抵抗它;最极端的方式是:自己抵抗自己。这涉及到人类的基础伦理问题,是一种哲学化的生存、一种超越性的自我。
原文刊登于《城市 空间 设计》杂志2021年3月刊,总第65期第49页到第62页。微信版已略去文中所有注释、图片来源、参考文献等信息,正式版本以原文为准。
特别报道
癫狂的现代性:库哈斯的消费空间研究与美国大都会的发明 | 韩涛 |
《城市 空间 设计》编辑部
*所有图片来源于编辑部
美编:姜恬恬
审稿:于 涓
终审:赵 斌
—END—
* 本刊所有稿件均按照国家版权局有关规定支付了相关稿酬,在支付的稿酬中含有网络信息传播权的相关费用。
* 以任何形式转载、转发本刊所刊登的内容,均需经过编辑部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