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薪计划|开坊第一讲(上篇)重磅来袭!
中国建筑口述史工作坊第一讲
“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人人从身边开始,做有温度的中国建筑口述史——
/ 口 述 / 记 忆 / 历 史 / 文 脉/
▌讲座概况
由山东建筑大学主办“传薪计划:中国建筑口述史实践工作坊(第一季)”是关于记忆的抢救修复工程,今天,诸多专家学者云集,为大家带来中国建筑口述史实践工作坊的第一讲。公众号将分上下两篇为您呈现。
01
▌演讲人
01
伍江 原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
01
02
赖德霖 路易维尔大学美术系摩根讲席教授
01
▌讲座焦点
阐述如何正确认识口述史、了解口述史、学习口述史,帮助大家明晰口述史抢救修复研究工作之重要性、紧迫性和非常意义。
01
01
▌伍江教授
01
1
口述史:重要视角
就当代建筑史而言,口述史的历史并不长,也就三四十年,为什么口述史在当代变得如此重要?
因为口述史对历史研究,也包括建筑历史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
过去的历史是一个大历史,是自上而下的视角,宏观的视角,不管是编年史也好,理论史也好;但是实际上它把历史当中的很多真正的具体的内容,由于时间的关系,由于记载本身的关系,造成了极大的缺失,所以我们看到的历史是不真实不完整的历史,那么口述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一种自下而上的、由个人到集体的视角。这种视角在传统史学家里面一般来说是不被看重的,因为它更多体现的是个人在大历史当中看到、理解、记忆的东西,但这个部分恰恰又是历史中最生动的、最重要的内容。
在英文中History,his story即某一些人的历史。不过当然,我一直认为,历史是由千千万万人组成的大历史,但这千千万万人组成的机遇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就被历史淹没了,可能因为他在历史中的作用不那么伟大,也有可能有些人曾经很伟大,但是在记载上得不到相同的权利,所以被忽略了。谁被写谁就取得了一个很高的地位,谁没有被写就在历史中慢慢被淡化了。
而现代口述史对“大历史”的一个极大补充,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使我们开始重视那些从下至上,从个体到群里这样一种特殊的视角,同时,也提供给我们在正式书写历史中那些被遗忘的记忆。
2
口述史:重要方法
口述史也是现当代研究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过去研究历史,更多的是靠记载到记载,但是实际上没有哪个历史是从记载开始的,但是随着发展,记载历史似乎慢慢成为了主流,而口述历史慢慢成为了非主流,大家也开始认为口述不完整不准确,带有极强的感情色彩。
但口述恰恰是人类历史的起源,现代历史研究也在重新认识口述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不能够说一部生动活泼的口述历史等于完整的历史,历史还是需要理性,需要逻辑,需要结构的。我们过去的素材是通过考证,不断地从资料到资料,但是口述史这一部分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素材——一种直接的资料。这是口述史作为现当代研究历史方法的重要一点。
3
口述史:历史研究的现代性
不论是重要视角也好,重要方法也好,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体现历史研究本身的现代性——历史到底是什么?
很多历史学家从七八十年代开始,从大历史转向小历史,从总历史转向特别视角的历史。特别是黄仁宇先生研究的万历十五年的历史,可以看出历史出发视角有很多不一样的角度。而这种历史由于是它更多关注每一个历史组成中的个体角色,特别关注历史中一些偶然的事件,特别关注历史中被忽略被掩盖的事件,所以它有些时候会向我们揭示一个更真实的历史,从这个角度来讲,它恰恰是历史研究现代性的重要方面,这是传统历史研究所不具备的方面,传统历史研究把历史看成英雄历史,大历史,自上而下的历史。而现代的历史是一个多角度、多方位的历史,所以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历史,有多少记忆就有多少历史,而这个历史的总和才是我们想看到的真正的历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它翻开了现代历史研究的重要一页。
中国建筑口述史的意义远远大于表面看到的现在已经出版的出版物,所以期待我们的建筑史学界有更多的参与,而非单单的看成一个记忆的挖掘,而是成为当代或者未来中国建筑史诉说的一个新视角、新方法、新结论。
01
01
▌赖德霖教授
01
1
中国建筑口述史:发展
在2018年,由沈阳建筑大学陈伯超教授发起举办首届中国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和工作坊,今后每年都有高校接过接力棒并出版文库。
经过五届的定期经验交流和定期成果出版,现在中国建筑口述史工作的一种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很多高校的师生也投入到这一工作之中。
在今年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第五届工作坊之后,谭刚毅教授和他的团队发出“广泛深入开展中国建筑口述史工作”的倡议,得到了中国建筑学会的大力支持。
口述史研究工作走到今天,范式已经初步形成,接下来就是如何深化。
山东建筑大学接过第六届研讨会的接力棒,实践工作坊的开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2
中国建筑口述史:紧迫性
赖德霖教授回忆,当时清华大学和东京大学合作,联合了国内很多高校,进行了中国16座城市的近代建筑的普查,收获很大。但是当时重视了建筑物,而忽视了对还健在的老一辈建筑师的寻访,现在回想起来便觉非常遗憾。
今天强调中国建筑口述史工作的重要性,多少带有亡羊补牢的意义。我和大家在一开头便有一个共识:记忆也是一种遗产,口述也是有其他史料所代替不了的部分,口述记忆比文献也更容易丧失,所以口述史工作也更紧迫性。
从2018年由沈阳建筑大学陈伯超教授发起举办首届中国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和工作坊,我们还有一个共识:就是口述史是人人记忆的历史,人人亲身经历的历史,所以口述史研究工作是人人都可以作出贡献的,所以更要从身边做起,从我们每个人做起。虽然个体很小,但可以集腋成裘、聚沙成搭。
3
口述史意义
工作坊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促进一个地区的口述史工作发展,比如山东建筑口述史的发展下的个体或地方历史记忆的整合。
口述史的工作不仅仅有追溯历史的作用,同时,也对推动各地珍惜自己的历史遗产、总结历史经验,促进对于未来的思考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美编:李雨萌
资料整理:胡心月,李欣颖,张缘
审稿:于 涓
终审:赵 斌
—END—
* 本刊所有稿件均按照国家版权局有关规定支付了相关稿酬,在支付的稿酬中含有网络信息传播权的相关费用。
* 以任何形式转载、转发本刊所刊登的内容,均需经过编辑部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