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讯丨正式发布 闵行这两个村成为全国示范和典型!

闵行三农 2022-05-13

好消息!

今天,农业农村部新闻发布会上

正式发布了

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和

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名单

闵行区浦锦街道芦胜村和梅陇镇永联村

成功上榜!


乡村振兴是闵行区域发展的压舱石,也是提升闵行主城区品质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闵行区以提升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为目标,多措并举开展乡村长效管理工作,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规范率100%,在美丽乡村应建尽建基础上,开展以加强村庄环境长效管理为重要内容的社会治理工作,构建起党建引领下的镇、村、民齐参与的农村社会治理新格局。



党建引领下的自治共治模式

志愿者牵动多元共治


芦胜村位于浦锦街道最西北,现有村民小组10个,目前本地常住人口800人左右,外来常住人口2100人左右。如何在一个户籍人口少、外来人口多的情况下形成环境改变人、人改变环境的文明村宅,形成一个长久有效的治理模式,是芦胜村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自2017年开始,芦胜村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自治共治模式,推动志愿者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希望为村民营造一个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生活环境。通过党组织、村委会、志愿者三位一体,推动农村长效治理建设。

芦胜村委依托党建引领下的自治共治模式,组织村民积极参加美丽乡村志愿活动,他们的参与,是自治,是共治,也是德治,特点是:人员多、角色多、公益多。美丽乡村志愿者现有158人,参与的家庭占全村本地常住家庭的一半以上。美丽乡村志愿者每天一起参与“清、巡、教”,既是“清洁员”,每天负责宅前屋后的清洁工作,也是“巡查员”,巡查村域内问题并及时上报,还是“教导员”,教育和引导村民,爱护共同居住的家园,身、心、行都融入村里。志愿者坚持不要任何报酬,日复一日,从不间断,公益成为一种习惯。



多元共治管理规范化,“三长”摇身变“九长”。芦胜村在“三长”队伍(村民组长、党小组长、群团骨干)基础上,加了志愿者组长、老年组长、妇女组长、环卫组长、道路保洁组长和河道保洁组长。“九长”及志愿者可以深入参与基层治理、两委班子换届、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河长制、垃圾分类等工作,使自治与共治相互辉映。



“村级物业”

新服务赋能乡村治理


永联村地处闵行区梅陇镇中东部,村域面积1.93平方公里,宅基总户数198户,常住人口5599人,其中本地村民与外来人口比例约为1∶6,人口倒挂明显,群体结构复杂、利益诉求多元。

为打通乡村治理“毛细血管”,永联村从创新“村级物业”新服务、创设“民宅回租”新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着手,解决人民群众最盼最忧的突出问题,补齐民生短板,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赋能乡村治理。

为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积极引导村民参与“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永联村发挥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吸引他们就地就业,成立了由本村村民参与的村属物业公司,既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又方便对“美丽乡村”进行规范化、精细化物业管理,构建起以永联村党总支为核心,物业、村民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乡村治理红色堡垒,依托考核监督机制,在农村红色物业管理领域彰显党建特色,建强“党建链”。


村级物业公司以吴介巷为试点,探索健全“十八项”管理制度,包括村庄环境维护、污水处理运维、网格化管理、外来人口管理、民房出租管理、公共服务设施管护等;设置“八个有”服务标准,明确治安有防范、公共有保洁、秩序有维护、车辆有管理、设施有维护、绿化有养护、道路有保养、维修有服务;提供“四个全”管理服务,实现全封闭小区化管理、全覆盖视频监控、全天候安保执勤、全时段服务热线,不断做大做强“服务链”,实现了“封闭管理、环境改善、服务到位、制度健全、群众满意”的乡村智慧管理。

永联村坚持把群众参与贯穿于物业管理工作全过程,聘用敢于创新、具有专业管理经验的本村村民担任物业公司负责人及物业党支部书记,选用本村村民作为工作人员,先后成立保洁组、保安组、安全管理组、房屋管理组、后勤组、综合服务管理中心等,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增强了村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建设意识与角色意识,进一步塑造乡村振兴“人选链”。



“零桶”计划

带动村民积极参与自治


2018年,上海市实施第一轮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闵行区浦江镇保留保护村之一的革新村,以其天然的地理优势被纳入行列。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打磨,革新村悄然实现了美丽蝶变。

作为闵行区首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革新村在各项工作的推进上均走在前沿,也为其他村试探出了可以复制的治理方法。


为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后的长效管理机制,提升农户家门口的环境以及提高垃圾分类实效,革新村党总支经过充分调研、反复酝酿,通过党建引领带动多元共治,以党组织号召网格治理,集合多方力量,制定“零桶”计划,率先撤除每家每户的干湿垃圾桶,试行定时定点投放,此举也带动了浦江镇6个村在部分村民小组中推行。村中还设立了“时间银行”,鼓励村民参与志愿活动积累积分换取小礼品,礼品虽小却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自治。


自撤桶以来,革新村村民参与度达到100%,垃圾分类投放纯净度保持在95%以上,垃圾房从日产干垃圾23桶、湿垃圾6桶,变为干垃圾22桶、湿垃圾7桶,其中,湿垃圾还在逐步增量。如今,村民宅前屋后不见垃圾桶,只见绿化与靓丽风景,垃圾散落一地的情况消失不见,村宅风貌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时,村民自治不断被激活。村民志愿者共同参与积分奖励,让村民进一步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同时引导村民自治,以“微行为”凝聚“众力量”,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后续,革新村将通过建立村级长效管理制度,将垃圾分类纳入革新“八不规范”,促进村民自律。



“名誉村主任”

吸引各类要素向农村集聚


吴泾镇党委加强区域化党建联建,助推项目化乡村振兴,搭建区域资源融入新农村建设的新平台,聘请大学校长、企业老总、行业翘楚担任5个实体村的“名誉村主任”,通过“聘任一人、引领一村”,不断推动智力、资源、资本等要素向农村集聚,谋求“农村党建有活跃度、乡村振兴有显示度”的良好局面。

变“牵手”为“推手”,汇聚集体经济“新动能”。“名誉村主任”和村干部一起走进村口巷尾、深入田间地头,摸资源底数、找问题症结、用人脉信息、借眼界经验,挖掘潜能实现区域资源与农村需求的有效链接,做实做活“村校牵手”“村企联手”,助推“产业兴村”。塘湾村“名誉村主任”、上海闵行房地集团董事长华允弟带领团队多次调研塘湾老街,帮助编制《塘湾老街商业规划方案》《塘湾片区业态策划与开发运营方案》《塘湾老街核心区开发改造方案》等,设计打造具有“海派风情·时尚魅力”的塘湾老街国潮艺术街区。

以“引才”促“育才”,培植实干兴村“新力量”。吴泾镇依托“名誉村主任”平台资源,把“引才汇智”升华为“育才成事”。比如,和平村“名誉村主任”、华东师大副校长孙真荣邀请校友基金会专业力量考察乡村振兴,牵线相关院系与村党总支开展“喜迎建党百年·筑梦美丽乡村”党建联建,与村两委班子开展思想碰撞,专题研究乡村振兴。参与活动的各村“一把手”眼界大开、茅塞顿开,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工作方法更加灵活,接续推进放鹤谷、樱桃园、塘湾国潮艺术街区等特色项目,打造都市休闲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用“名誉”创“名片”,打造和谐美丽“新三园”。新建 村“名誉村主任”、十方园林副总杨伟明将“生态园林”理念融入提质村容村貌,协助13家农户完成“庭院经济”改造,植入“家国和美·文化乡情”的庭院经济模式,创建会呼吸的农家海绵庭院。共和村“名誉村主任”、燎申集团董事长林先燎捐助50万元慈善帮困资金,已陆续帮助贫困人员63人次,在推动美村富民的同时,共创和谐和美大家庭。

“名誉村主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带来了新资源、拓展了新平台、推动了新发展。现在,“到我村里来看看”成了“名誉村主任”的口头禅,“某校长(某总)是我们村主任”也成了村民内心的自豪感。



制度化建设

让乡村治理有序规范


华漕镇位于闵行区北大门,处于长宁、嘉定、青浦三区交界处,位于城郊结合部。在虹桥国际开发枢纽建设的大背景下,华漕的乡村振兴不能再固守旧的模式,必须要紧跟形势、与时俱进。

为此,华漕镇全面建设制度化的乡村治理范式。首先,该镇建立资产登记备案制度。村、镇属公司集资管理部门为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土地、房屋资产建立登记备案制度,使集体资产的新增、使用、变更、处置更加规范;严格遵照《华漕镇农村集体资产租赁和处置管理办法》,对村集体资产的租赁、转让、核销及回购进行规范化操作。在资产租赁方面,严格按照资产处置流程操作,杜绝经营范围没有限制等不合规问题,避免给集体资产带来潜在风险。

其次,健全全镇人口治理制度。华漕镇发挥村规民约作用,运用《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规范集镇区房屋出租管理。各村居按照人口治理要求,结合实际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将房屋出租标准、禁租条件、房东责任、房客责任、安全措施等内容全面纳入,推行“准租”挂牌制。各村居做好宣传引导,建立奖惩制度,发挥村居自治在人口结构管理方面的突出作用。


另外,深入建设村民自治制度。华漕镇加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搭好党建联建平台,村、镇职能部门、党员、群众一起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积极谋发展、促提升、扶老弱等。同时,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将美丽乡村建设、企业招商、物业出租等重要事项纳入村规民约,进一步发挥村民自治作用。不仅如此,华漕镇还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使村民有了表达合法权益的路径。



“六个一”模式

全面规范村宅出租管理


马桥镇位于闵行区西南部,黄浦江上游北岸,包括同心村、民主村和彭渡村(西河泾以西)三个保留保护村。近年来,在有序优化农村布局、提升村容村貌的基础上,马桥镇不断完善长效管护机制,改善人居环境,全面巩固建设和整治成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桥镇形成了“六个一”规范民房出租管理模式,即以农村民房出租规范管理为契机,创新农村社会治理,用“一张负面清单、一个民房租赁管理公约、一个民房租赁规范管理考核办法、一个民房租赁管理信息系统、一份农村居住房屋租赁合同、一项奖励措施”规范民房租赁,让老百姓合法、合规、安心地增加财产性收入。

马桥镇建设了人工智能技防设施和人房信息管理系统,采用“网格化+民房租赁管理”工作模式,人房登记率达99%,着力化解安全隐患,提升村民安全感。



该镇全面落实“一份出租公约、一份负面清单、一个出租房信息管理平台、一份房屋出租格式合同、一份考核办法”等工作要求,提升“一户一档”建档准确率和出租合同备案率。

同时,深化农村民房出租管理巡查考核机制,落实“每月巡查、季度排名分区管理”举措,实现对外来人员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助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



自治法治德治

深化乡村综合治理水平


近年来,颛桥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该镇强化村干部教育培训,把培训村干部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继续做好农村基层班长工程建设。

为了深化村民自治实践,颛桥镇加强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以村务公开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抓手,将村党务、村务、财务、村规民约、自治章程等信息在平台“晾晒”,实时动态更新,提升了民主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做到“阳光村务”全覆盖,村务公开全透明。

为建设法治乡村,颛桥镇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居为抓手,提供乡村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等公共法律服务,在乡村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完善乡村法律顾问制度,切实维护村民合法权益;有效化解农民工讨薪纠纷,预防和化解乡村社会矛盾;落实乡村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推进乡村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提高村民法治素养;加大各村委工作人员学法普法力度,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培养工程在乡村治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

为提升乡村德治水平,颛桥镇坚持以德为先,深入发掘乡村道德模范,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颛桥好人”系列宣传,引导向上向善、重信守义、孝老爱亲、睦邻友善等文明乡风,起到了弘扬传统美德、引领文明风尚的作用。

不仅如此,颛桥镇还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去年全年在农村地区安装1000余个技防探头,切实做到技防设施全覆盖,夯实治安基础性建设,确保本镇农村地区安全。


部分来源:解放日报 


 往期精彩回顾 

区农业农村委参观中共一大纪念馆

大批非法渔具在闵行集中销毁!

丰收背后的“隐形英雄”,出来领奖啦!

周其仁教授一行调研闵行农业工作

闵行这道获奖农家菜您可得去尝尝!

“闵田悦禾”团购客户招募中

聊聊人畜共患病的那些事儿

闵行专属24节气壁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