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膜电极供应商「鸿基创能」完成3亿元B轮融资
文章来源:全球氢能、36碳、中国能源报,全球氢能整理编辑
根据36碳10月20日消息,燃料电池膜电极供应商“鸿基创能”近期完成了B轮融资,规模约3亿元,投前估值约30亿元,相较于上一轮估值翻倍。
据了解,此轮融资认筹火爆、份额紧张,大约十多家机构参与其中,包括广东当地的一些国资基金,有机构有意多投一些,还被退回了一部分资金。知情人士告诉36碳,这次融资份额给得相对分散,最高才3000万元左右。
这是鸿基创能被上市公司美锦能源(000723.SZ)收入麾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融资。2019年,美锦能源持股45%的关联公司“鸿锦投资”向鸿基创能增资1.02亿元,获得后者51%的股权,2020年,美锦能源平价收购了其中的22.95%,成为鸿基创能最大的股东之一。
据了解,年底鸿基创能还将进行新一轮融资,博世和中石化已经提前锁定。
鸿基创能产业园,图源鸿基创能
鸿基创能“掘金”膜电极
膜电极(MEA),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生电化学反应的场所,是燃料电池技术的核心环节,被称为氢燃料电池的“心脏”,其在燃料电池系统中的成本占比大约为36%。
膜电极的技术门槛较高,早期国内产业主要依赖进口,近两年国产化才逐步深入,有产业研究报告预计,2022年膜电极的国产化率才将达到60%。
鸿基创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简称“鸿基创能”)成立于2017年12月,官网信息显示,它是我国首家实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MEA)大规模产业化的企业。
鸿基创能产品配套的车型包括燃料电池客车、厢式车、重卡等,在国内自主化膜电极配套车型案例中位居前列。从出货量数据来看,2021年10月鸿基创能完成了0-100万片膜电极下线的华丽蜕变,截至去年年底实现108万片出货的行业记录,成为2021年国内独立第三方膜电极企业出货量首位。今年以来,鸿基创能出货增速依旧位居行业之最。
为了支撑膜电极市场的快速增长,今年6月,鸿基创能佛山子公司高性能膜电极及PEM电解水制氢项目投产。本次投产项目有燃料电池膜电极年产能高达500万片、电解水制氢CCM卷对卷生产线乃国内首条、设备全国产化且制造工艺进一步升级等几大特点。目前广州基地加佛山基地总产能达1000万片,在产能规模及精益制造上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鸿基创能副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叶思宇院士表示,在技术和政策的加持下,鸿基创能在佛山南海打造国内规模最大的膜电极生产基地,将极大解决核心零部件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促进广东省乃至国内多个地区电解水制氢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推广,为氢能行业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在关键技术方面,鸿基创能开发出了CCM阴阳极双面直接涂布技术、膜电极一体化成型技术、膜电极自动化快速封装技术,为自身膜电极大规模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其产品再经过与多方下游客户使用情况的总结,不断推陈出新,朝着更加长寿命、低成本的方向迭代。
此外,据了解,鸿基创能已经与氢燃料电池系统供应商“国鸿氢能”达成了稳定合作,后者也是氢能领域的一家独角兽,目前估值约70亿。有媒体报道称,国鸿氢能将在今年第四季度申报港股上市。
鸿基创能已经具备盈利能力。根据美锦能源公开的财务信息,2021年公司在鸿基创能项目上权益法下确认的投资损益为751.87万元,今年上半年为77.42万元。
过去一两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加速落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产销累计分别完成2374辆和2092辆,同比分别增长170.7%和130.7%。
在下游需求爆火的背景下,鸿基创能这样的核心部件供应商也有望迎来持续增长。鸿基创能表示,未来公司也会积极地保障膜电极规模化的强大制造能力,充分发挥资本能力、市场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等支撑燃料电池市场的稳定增长,为国家氢能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氢能投融资热度持续升温
今年以来,氢能行业投融资规模大幅增长。不过,业内专家提醒,当前氢能投资仍存在投资区域较集中、产业链中下游环节资本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
近年来,氢能企业纷纷开启更大规模融资,数家企业步入亿元融资时代。与此同时,氢能概念不断升温,同花顺氢能源指数显示,自今年4月底A股掀起反弹行情以来,氢能源指数涨幅已接近50%。
今年以来,上海骥翀氢能、新研氢能、东方氢能、国鸿氢能、中科富海等氢能企业融资规模均超亿元。7月,国氢科技更是发起规模突破15亿元的新一轮项目融资。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前8个月,共发生35起投融资事件,其中投资15起,金额超过16亿元;融资20起,金额超47亿元。今年以来部分融资事件如下所示。
佛山环境与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吉诗介绍,自2017年起,我国氢能产业投资数量明显提升,投资金额逐年走高。2021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和“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红利的刺激下,氢能产业投资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提升。
普华永道中国能源、基础设施及矿业并购交易主管合伙人翟黎明称,即使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2年上半年我国氢能并购交易金额及笔数较同期仍有所上涨。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披露的交易金额同比涨幅超过250%,2022年上半年披露的平均交易金额为1.5亿元,较2021年的1.2亿元增长约25%。
燃料电池备受青睐,产业“破壁”正当时
从全产业链角度看,尽管投融资规模扩大,但仍存在投资领域较集中、产业链中下游资本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
赵吉诗介绍称,2019年至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政策启动期间,氢能产业投资并购交易多集中于燃料电池电堆、膜电极和质子交换膜等领域,燃料电池及相关部件投资占比超过60%,制氢端约占20%。
分析显示,产业链上最活跃的投资赛道仍以最靠近应用端的燃料电池为主。究其原因,近年来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及电堆的国产替代加速,因此资本关注度持续提升。
翟黎明表示,由于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投资机构仍以财务投资人为主,交易最活跃的地区以3个首批示范城市群为主。“除两笔10亿元以上的超大规模融资外,氢能交易资金流向最多的地区分别是上海、北京、浙江和广东,分别占33%、18%、15%和14%。”
资本加持无疑将进一步助力技术创新,但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氢能还需持续突破产业发展壁垒。
近年来,随着氢能产业的不断发展,下游应用需求增长倒逼上游基础设施走向完善,应用场景也更加多元;不过,由于储运技术及成本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无论是在交通还是能源、工业领域,短期内仍会以就近消纳为主。
在此背景下,破除产业技术和制度壁垒尤为关键。当前主流的车载储运氢技术为高压氢气,下一步应研究液氢、甲醇、固态储氢等技术;同时,氢能的制、储、运、加等各个环节都存在制度瓶颈,不利于构建经济、稳定的氢能供应体系,氢能产业安全规范与监管、应急预防与处理、碳交易等机制均有待补充和完善。
END
// 推 荐 阅 读
2、1.34亿元!广汇能源拟投建绿电制氢及氢能一体化示范项目
4、投资23亿元!成都西部氢能产业园主体工程加快建设,助力打造“绿氢之都”
编辑:戴戴
电话:15271900536
扫码加入微信交流群
商务合作|广告投放李女士 13683025789
【免责声明】1、鉴于本平台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平台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平台联系, 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平台将及时处理;2、本平台文章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需保留本平台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4、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全球氢能所有。
【版权声明】图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