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碑事件!万钢、陈清泉等专家研订氢能与燃料电池标准
文章来源:澳门市民日报
由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主办的“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标准峰会”,昨日上午在银河悦榕庄宴会厅举行。峰会以“氢洁世界 标准护航”为主题,邀请政产学研者共聚一堂,探讨推动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国际标准的研究制订与认证,提升标准的一致性,发挥标准引领支撑作用,实现产业共赢,助力碳综合目标的实现。
出席“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标准峰会”嘉宾合照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中国科协常委、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香港大学荣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等出席峰会。
推动绿色低碳能源转型
万钢致辞时提出3点观点:一、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标准化对于推动科技进步,拓展应用领域,保障安全运营,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标准先行”,标准要伴着发展趋势同步而行,才能使氢能产业更加健康,质量更高、更安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
二、积极推进氢能产业化发展初显成效,标准是氢能产业健康规范发展的基石。国际机构和主要国家都重视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订,我国政府于2022年3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2021年到2035年确立氢能作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系统部署氢能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为氢能在交通、电力、储能、化工、制造业等领域当中的规范化、综合应用指明方向。
三、创新驱动,探索氢能产业发展化发展格局,要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标准体系,充分发挥标准,推动绿色低碳能源转型,完善清洁氢能存储全产业的标准和供给结构,提高各个环节的标准覆盖度,增加标准有效供应;坚持创新发展,加强关键技术标准体系,坚持创新驱动,标准引领的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提升标准的水平,在追求高标准中创造更多优质供给,提升产业链标准化新水平;推动开放合作,促进标准协同发展,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等国际标准机构合作,建立有效沟通渠道,通过国际氢能标准电池协会与国际组织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准则制订和认证,积极全方位参与标准化活动,提升标准的国际化。
氢开发初期协调供应链
宋永华致辞时表示,澳门大学一直积极为澳门的经济发展、大湾区的建设和国家的科教进步服务,尤其是3个城市重点实验室之一的小城市互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专注于研究小城市能源系统的低碳运行、优化、安全防护,实现基于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的更加清晰、可靠的城市,同时有研究院进行高密度的氢能储存、制氢和碳平衡与转换的研究,致力于促进能源领域的基础性和发展性进步,鼓励行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氢能的产业供应链包括生产、储存、运输、终端安装等环节,成本相对较高。目前,供应链的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技术团队在相互竞争与合作,因此,在氢开发早期阶段,必须密切协调好众多的供应链和技术。
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
陈清泉以《创新驱动,氢能发展和标准化的挑战与机遇》发表主旨报告。他提出,标准化在国际氢能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我国在标准化方向仍有不足,与发达国家对口问题还有差距,例如我国氢能运用开始于汽车,目前还没有在电力方面的应用,相信日后在电力系统、汽车应用上还有更大空间。他指出3个不足:
香港大学荣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
一、指标体系不能完全覆盖氢能产业链,仍处于单位分散和纯技术的初级阶段,关键技术指标多有缺失,缺乏强制性国家标准。
二、相对于美国、德国、日本等的相关标准,我国的标准在各项细化上还有较大差距。
三、技术发展成熟后,再转换为标准的工作模式很难适应氢能发展标准化的需要,这要求标准化工作需要与技术发展平衡甚至超前。
科学建立接轨国际体系
陈清泉建议未来强化氢能产业标准化的顶层设计和工作统筹,科学建立与国际接轨具有行业作用的氢能产业标准体系,重点突破关键标准缺失、技术指针不明确瓶颈,促进氢能产业化进程。
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国家贵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吕坚随后以《廉价制氢技术与催化剂新发展:原理,工艺及应用》为题,介绍纳米贵金属催化剂及未来发展。他建议,未来在国家层面应当做好4方面:
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国家贵金属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吕坚
一、制订测试标准;二、每年组织国家层次的对标赛,以此比较哪个催化剂技术路线最有效,尤其是对标全球一流团队的结果;三、积极参与包括ISO的国际标准制订和开展相关研究,快速跟进相关国标改进;四、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为快速接近氢能“1美元1公斤”的产量终极目标努力。
随后,包括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高级技术官汤田修事、同济大学教授余卓平、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曹东学等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演讲与圆桌会议。
END
// 推 荐 阅 读
1、内蒙古科技重大专项管道输氢项目点火投产,2023我国管道输氢进展如何?
3、总投资116.4亿!制氢设备300套!新疆45万吨绿氢制甲醇项目开工
4、国内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制氢”融合项目风机首吊成功
5、年制氢量7059万Nm³!大唐15万千瓦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启动
编辑:戴戴
电话:15271900536
联系邮箱:daixinxin@acmi.org.cn
扫码加入微信交流群
商务合作|广告投放
戴女士 18171430118
【免责声明】1、鉴于本平台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平台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平台联系, 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平台将及时处理;2、本平台文章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需保留本平台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4、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全球氢能所有。
【版权声明】图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