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升温”,氢能轨道交通发展的背后是什么?
文章来源:全球氢能,封面图源视觉中国
“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从2012年的9.8万公里增长到2022年的15.5万公里,其中高铁从0.9万公里增长到4.2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在国家铁路局工作会议上,国家铁路局局长费东斌回顾了新时代10年铁路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氢能作为近两年来国家大力研发的新型能源,如果未来大规模应用到轨道交通上,无疑对进一步促进中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有着积极的作用。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陈维荣表示,氢能在中国轨道交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包括观光列车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以及许多工程车辆。他表示:“一提到氢能源应用,可能大家想到的是公路交通,比如轿车、大巴车等等,但实际上铁路同样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以2021年为例,全系统机车拥有量为21000多台,但其中内燃机有7600多台,占比超过了1/3,所以铁路交通也迫切需要新能源的应用。”
根据测算,一列时速160公里的氢能源市域动车,一天来回跑500公里,一年大概可以减少1万多公斤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碳效果非常明显。所以,氢能源列车是轨道交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
上海临港中运量2号线运营的氢能源数字轨道胶轮车,图源中车浦镇公司
为什么氢能可以用于轨道交通领域?
“近年来,国内各地开始加快推进氢能轨道交通相关项目,不少地方也已经开始试运行。比如,2019年开通的佛山高明有轨电车,作为国内最早的商业运营氢能源有轨电车,其运营情况表现出色。”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毛宗强在年初接受采访时表示,“从目前的技术和发展情况来看,氢能源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未来将迎来很大的发展。”
氢能轨道交通是极具前景的氢燃料电池应用场景。那么,氢能为什么可以用于轨道交通?轨道交通发展氢能源又有什么优势呢?
资料显示,与高铁相比,氢能源轨道车辆线路将取消接触网及相关变电站,提升了线路检修便捷性,增强城市环境兼容性,带动当地氢能源产业链发展,推动氢能源综合应用,轨道交通氢能源应用具有其自身的应用优势:
环境友好。采用氢能源作为动力,从制氢到用氢,全产业链都是低碳的,轨道交通氢能源应用无接触网/受流轨,噪音、辐射小。而高铁靠电力驱动,电气化铁路在使用阶段是环保的,但目前我国60%的电力来源于火电,源头上还是有空气污染问题。所以从全产业链角度来看,氢能源轨道交通更加低碳环保。
经济性高。氢能源轨道交通因免掉了传统电气化铁路的接触网、变电所等复杂工程问题,初期成本大幅降低,其一次性建设成本和全寿命周期运营成本,比传统高铁低10%-20%左右,同时,建设周期短,无需维护供电系统,降低养护成本。
兼容性强。轨道交通氢能源应用增加线路组网能力,车辆多线路运行效率提升。
示范显著。氢能源轨道交通用氢规模大,可显著带动当地氢产业链全面发展。
在2023年世界氢能技术大会上,中车青岛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氢能源有轨电车加注一次氢只需要3分钟,在加满氢的状态下,可以满载持续行驶近100公里,最高运行时速可达70公里,具有高效能的突出优势,氢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可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节能环保。另一方面当前产品现在可以做到轻量化,对于城市的一些复杂地形来说,轨道交通氢能源应用还是很有优势的。
氢能应用轨道交通当下进展如何?
事实上,如今在全球向低碳、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积极探索,利用氢燃料实现“零排放、无污染”,氢能在轨道交通上的应用也一直在推进探索中。
在国外,2016年9月,阿尔斯通氢能列车Coradia iLint首次在柏林展Innotrans亮相。该列车为两编组,载客300人,列车最高时速可达140km/h,续航800km,每列车配置2套氢动力系统,配套燃料电池系统198kW,采用IV型35MPa储氢系统,可储存氢气188kg。2018年,Coradia iLint氢能列车在德国下萨克森州示范运营。
应用氢燃料电池技术的iLint列车,图源新能源驿站
此外,日本最大的客运铁路公司东日本铁路公司(JR East)于2019年公布了测试燃料电池列车的计划。法国国家铁路公司(SNCF)也公布法国将加入氢能列车革命。斯塔德勒公司(Stadler US)与加州圣贝纳迪诺县运输管理局(SBCTA)也将零排放客运铁路技术引入美国,宣告着美国首辆商用氢动力客运火车(Flirt H2)项目正式启动。
2022年5月,国际轨道交通整车装备巨头西门子推出了H2goes Rail项目最新成果——氢动力列车Mireo Plus H。据了解,Mireo Plus H列车运行距离约为1000公里,牵引动力1.7MW,可实现1.1m/s2的加速度,最高时速160km/h,并可以实现快速燃料填充。在30年的使用寿命中,一列氢动力列车能比汽车减少4.5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西门子方面表示,Mireo Plus H列车将于2023年在德国巴登-符腾堡(Baden-Württemberg)路线开始试运行。2024年,它将为H2goes Rail项目提供常规的客运服务,在图宾根、霍尔布和普福尔茨海姆(Pforzheim)之间运行,计划提供大约12万公里线路的客运服务,并取代目前在该路线上使用的柴油列车。
国内的氢动力列车几乎与世界同时“发车”。
2015年3月,氢能源有轨电车在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下线,它的问世填补了氢能源在有轨电车领域的空白,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钻研出氢能源有轨电车的国家。
近年来,国内各地开始加快推进氢能轨道交通相关项目,多家燃料电池企业开始深入挖掘氢能轨道交通应用机会,相关产品实现了从研发到试运行。过去一年,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氢能轨道车同样高速发展,突破不断。
此外,国内氢能轨道交通示范线路也在不断推进中。
2019年12月30日,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研制的氢能源有轨电车在佛山高明上线载客开跑,标志着世界首条氢能源有轨电车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与之相关的佛山高明氢能源有轨电车商用线路总长17.4km,首期工程线路长约6.6km,站点数量20个,初期开通的范围为沧江路站—智湖站,设车站10座,其中换乘站1座,平均站间距约640m。该线路载客运营至今,运行里程超40.4万公里,耗氢超80t,减少碳排放超1200t。作为全球首个配套完善、载客运营的商业化氢能源轨道交通项目,该线路显著带动了佛山氢能产业链发展马助理“双碳国家战略”。
2022年7月12日,成都发布2022年第一批向民间资本推介重点领域项目清单,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旅游轨道交通环线工程-天台山线低运量氢能轨道交通示范项目在列。项目位于邛崃市范围内,起于成蒲铁路邛崃站,经回澜塔、中国酒村、茶兰、平乐、临济、砖桥、夹关、天台山、天台山镇站,止于红军纪念馆站,设站11座,平均站间距约4.5公里,线路全部为新建,全长50公里。
陈维荣院长表示,随着中国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制定,各级政府正在努力促进氢能产业发展,制定具体的氢能发展计划来推动该产业,作为公共汽车、重型货车和火车的高潜力能源,氢动力汽车作为一种多功能的轨道交通零排放技术,可以很好地帮助中国实现减排目标。到2030年,清洁燃料能够大规模替代柴油,未来几年有望带动上万亿元的产业链。
氢能轨道交通发展还需要解决什么?
在2023年世界氢能技术大会上,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建英表示,当前,氢能源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发展趋于成熟,已经具备了在轨道交通领域推广的条件,但轨道交通的应用工况对混动系统总成、能量管理、储氢加氢及安全技术有其独特要求,同时需要完善相关标准体系,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大功率系统总成技术方面,轨道交通氢能源应用集成度要求高,需解决大功率系统与有限空间的矛盾,同时寿命要求高,燃料电池等核心部件寿命需匹配轨道交通30年寿命周期。
复杂能量管理技术方面,不同列车平台的能量管理机制差异较大,需解决多对燃料电池系统、多套混动集群系统的复杂能量控制。
高效储氢、加氢技术方面,氢能源轨道交通载重大、运营时间长、停站时间短,运营期间无法快速补氢,因此需携带大量氢气,对车载储氢密度要求高;日耗氢量大、加氢时间短,对加氢速率方面也有快速加注需求。
特殊场景氢安全防控技术方面,氢能源轨道交通运行线路存在隧道、氢电混跑等工况,需要采取措施抑制氢气排放,加强氢气泄露安全防控等措施。
标准支撑方面,当前已有氢能源有轨电车系列标准,但仍然需求轨道交通用储氢系统设计及试验、燃料电池系统设计及试验等标准,需要联合氢能与燃料电池领域标委会开展氢能源轨道交通国标编制。
在轨道交通氢能应用发展的背后,是全球能源变革的缩影。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作为柴油的替代,以减缓温室效应、提高能源利用率、削减列车运行能耗为目的,逐步在铁路运输中崭露头角。未来,氢燃料电池用于轨道交通方面的项目将致力于克服成本、融资、氢的监管和跨部门协作等挑战,并进一步降低成本,延长运营里程,完善基础设施和法律问题。
END
// 推 荐 阅 读
1、制氢系统效率达75%以上!上海电气绿氢制-储-用一体化示范项目通过工程验证
2、全球首个MW级AEM电解槽推出,AEM电解槽发展“蓄势”中
4、国家燃料电池创新中心陈文淼:开展“多方式制氢+长周期储氢+多渠道输氢+多场景用氢”深度融合
编辑:戴戴
电话:15271900536
联系邮箱:daixinxin@acmi.org.cn
扫码加入微信交流群
商务合作|广告投放
戴女士 18171430118
【免责声明】1、鉴于本平台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平台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平台联系, 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平台将及时处理;2、本平台文章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需保留本平台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4、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全球氢能所有。
【版权声明】图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