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
编者按 6月6日,石油和化工行业高新发展大会暨2023(第十一届)亚洲炼油和化工科技大会在山东烟台召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发表题为《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的报告。今日特刊发全文,以飨读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并特别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山东多年来一直位居第一石化大省的地位,烟台是我国化工新材料创新发展的高地,尤其是以万华化学、泰和新材为代表的新材料、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等方面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受到业界和国际同行的高度关心与关注。山东省和烟台市石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示范性和代表性。今年的“亚洲炼油和石化科技大会”在山东烟台召开,借此机会聚焦今年大会的主题、重点,与各位分享“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但是,我们也承载着世纪疫情的深远影响,以及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下滑趋势加剧,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这诸多确定性与不确定的因素,也都深刻的影响着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布局、供求及贸易格局的深度调整,尤其是去年突发的俄乌冲突,更是加速了世界能源格局和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
中国作为世界石化大国的地位日益巩固,石化产品的产能产量,尤其是增量不仅为世界石化产业的发展发挥了火车头和世界石化产业供应链安全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而且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世界石化产业的格局、加速着世界石化产业的重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今天的中国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01
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已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以来,我国石化产业抓住全球经济和石化产业迎来新景气周期的新机遇。一边是加快淘汰和有序退出落后产能,另一边是国有、民营、跨国公司“三箭竞发”,老装置改造加速、新建炼化一体化装置和新的基地集中建设、集中投产,石化产业的总体规模、产业集中度、整体技术水平和布局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都得到持续提升和优化,石化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主要表现在:
一是经营业绩再创新高。石化产业和企业突出高质量发展,在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绿色低碳发展、深化并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培育现代石化产业集群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去年虽然受到复杂国际环境和疫情的影响,在全球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情况下,中国石化行业经济运行再创佳绩。石化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6.56万亿元,同比增长14.4%;进出口总额1.0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1.7%;这是继2021年创造历史新高的基础上再创新的历史纪录。去年利润总额1.13万亿元,同比虽然略降2.8%,但这是连续第二年保持在万亿元以上,保持了历史的高位。在去年面临诸多挑战、化解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经营业绩实属不易。
二是规模总量全面跨越。在大宗基础化学品产能产量多年稳居世界首位的基础上,随着恒力长兴岛、浙石化舟山、盛虹连云港等炼化一体化装置和2022年中石化古雷、洋浦海南炼化、镇海炼化二期,以及中石油揭阳广东石化等炼化和烯烃装置的相继建成投产,我国石化产业的规模集中度、石化基地的集群化程度、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都实现了新的跨越。
以2022年10月26日中石油揭阳广东石化投产为标志,我国已形成炼油总产能9.2亿吨/年,其中千万吨级以上炼厂增加到32家。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自疫情以来美国炼油产能减少了超过100万桶/天,到2022年底总炼油能力约9亿吨/年,可见我国炼油产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炼油大国。
据烯烃专委会统计,我国乙烯产能因炼化一体化、煤制烯烃、乙烷裂解等装置齐头并进,总产能已达4675万吨/年,超过美国的4482万吨/年总产能,也是世界第一大乙烯产能国。
当然,我们还不能因此而骄傲,因为我国实际加工量跟美国还有差距,美国炼油装置的开工率2022年要高于90%,比我国高出约20个百分点。据此计算,美国的原油加工量要超过8亿吨,而我国的原油加工量不到7亿吨。
所以,看到进步、正视差距,在高质量发展上狠下功夫。
三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世界石化产业以及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石化同行们都十分关注中国石化产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与中国石化同行们的交流、倾听中国石化产业界的声音,中国石化产业在全球石化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都在不断提升。尤其是主要石化产品的增量成为亚太和世界石化产业的主要贡献者,多年来占世界化工市场份额稳定在40%以上。
据欧洲化工理事会统计,2019年中国化工产业销售额1.49万亿欧元(占全球40.6%)、欧盟5434亿欧元(14.8%)、美国5045亿欧元(13.8%)、日本1683亿欧元(4.6%)、德国1571亿欧元(4.3%),比欧美日的总和还要高出7-8个点。疫情期间的占比进一步提升,世界石化大国的地位日益稳固。
四是企业竞争力日益增强。企业兴则国家兴,企业强则国家强,企业尤其是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石化产业,是财富的创造者。看看杜邦、陶氏、埃克森美孚、巴斯夫、BP、壳牌、道达尔、三菱化学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都是经济强国、科技强国、军事强国的重要支撑。
近几年,我国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中化等一批骨干石化企业,在世界500强榜单上年年都有新的进步;还有恒力、浙石化、盛虹等一批新进入石化领域的市场打拚力很强的公司,以及一批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管理水平高、发展潜力足的烟台万华、浙江新和成、山东东岳等企业,都在做强主业和核心竞争力、强化创新和国际化经营等方面成效显著。
五是基地化园区化和产业集群化效果显现。据石化联合会园区委最新统计,全国共有石化基地和化工园区643家,其中经各省区市认定过的有593家,产值在500亿元以上的有53家,入园企业实现收入占石化全行业总收入的50%以上。石化园区在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协同、土地集约利用、资源循环和能源互供、集中管理和公用工程共享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智慧化工园区、绿色化工园区创建成效明显,化工园区已成为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东部沿海已形成以国家布局的“七大石化基地”和炼化一体化产业链为主的石化基地和化工园区;西北煤炭资源富集区域已形成国家布局的“四大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为主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其他沿江、沿海和内陆地区还分布着一批经各省区市规范认定的专业化工园区。化工园区的规模集中度、产业链协同以及整体管理水平都明显提升,众多化工园区正在探索一条“产业集群化、管理智慧化、发展绿色化、运营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02
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石化产业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但只是规模上的大国,就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来看还不是强国。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正在推动着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调整和世界石化产业的重构,我们在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跨越的征途上,还存在着与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明显的差距和不容忽视的挑战。
1.资源约束的瓶颈趋紧。原油是石化工业的原料,我国属“多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去年我国原油产量时隔六年重上2亿吨,进口量高于5亿吨。“十三五”期间,原油、天然气的进口量逐年增加,原油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2020年进口高于5.4亿吨,对外依存度连创新高达到73.5%,去年回调到71.2%;去年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由高点的44.4%回调为40.2%。尤其是原油对外依存度仍然很高,资源约束的瓶颈仍然存在。
2.创新能力不强的短板越发显现。这是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石化强国目标最大的短板和制约。近年来在油气勘探技术、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现代煤化工等重点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如新型煤气化炉和气化技术、百万吨乙烯成套技术、直接法和间接法煤制油产业化技术、聚氨酯用异氰酸酯、尼龙新材料、聚碳、PMMA、有机硅和氟材料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相继取得突破,并位居世界先进水平。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当承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尤其是研发投入、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方面差距更明显,如高端聚烯烃、高强高模碳纤维、高端电子化学品、高端膜材料以及高纯试剂等高性能材料和高端领域还存在“卡脖子”问题。
3.结构性矛盾难以根本改变。一是原料结构偏重。发达国家自二战结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都基本完成了以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化工为主的转型,而我国至今还有相当比重的化工产品是以煤炭为原料的煤化工路线。最典型的合成氨、甲醇,发达国家和海湾地区都是以天然气为原料,而中国70%以上的产能是以煤为原料;聚氯乙烯在发达国家都是以石脑油和乙烷为原料的乙烯氧氯化法,而我国70%以上都是以煤为原料的电石乙炔工艺;我国乙二醇目前43%的产能是现代煤化工路线,相应的还有醋酸、甲醛以及聚甲醛、BDO、PVA等。可见原料结构偏重的问题长期与资源禀赋有关。
二是产品结构性矛盾更突出。以大宗基础化学品为主,高耗能产品占比高,纯碱、烧碱、电石、焦炭、合成氨、尿素以及聚氯乙烯、聚丙烯等通用合成材料和有机硅单体等很多以化石资源为原料,物耗高、排放高的大宗基础产品都是世界产能产量第一位。高端产品少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我国20多种大宗基础化工产品产能产量多年高居世界第一位,而专用化学品和功能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及其高端复合材料、高性能纤维、高端膜材料等多年来一直依赖进口。
4.“双碳”目标任务挑战严峻。2020年中国石化化工产业能源消费总量为6.85亿吨标煤,碳排放总量约13.8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工业领域总排放量13%。我国石化产业中煤化工占比高,以煤炭为原料合成油品或制取化学品的过程中,碳排放量远高于天然气和石油为原料。以合成氨和甲醇为例,以煤为原料吨氨二氧化碳排放是4.5吨、吨甲醇二氧化碳排放是2.9吨,而以天然气为原料吨氨二氧化碳排放是3.0吨、吨甲醇二氧化碳排放是1.1吨,合成氨多排50%、甲醇多排1.6倍。据测算现代煤化工目前几个代表性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是高的:直接法煤制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5.8吨/吨、间接法煤制油是6.5吨/吨、煤制烯烃是11.1吨/吨、煤制乙二醇是5.6吨/吨。可见以煤为原料生产化学品其碳排放量高于以天然气或石油为原料,煤化工在贯彻“双碳”战略的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更严峻一些。
此外,今年全球经济增速明显下滑也对石化产业造成冲击。去年美国为抑制通胀持续加息,美国货币政策的转向叠加突发俄乌冲突和能源危机、天然气短供,致使世界经济增速明显下滑。今年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高盛、摩根史丹利等国际组织和机构,都纷纷下调世界经济和美国、欧盟、英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增速。
今年前4个月的经济运行情况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尤其是美国一季度环比只有1.1%,明显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2.6%。当前美联储继续加息、银行危机接连发生、债务违约风险暂缓,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在上升。
从最近的调研看,不少企业反映市场恢复不如预期,受美元持续加息、全球美元供应量减少,全球市场消费受到抑制。美元升值,大宗原材料和产品价格就会下跌,企业效益遭遇严重冲击。
03
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
今天中国的石化产业已经告别了产品短缺的时代。2013年是我国炼油行业重要转折的一年,其重要标志就是成品油首次出现净出口。从此,炼油产能结构性过剩趋势开始显现,我国炼油行业随之开启了转型升级之路。今天大宗基础化学品和通用合成材料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东西部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不平衡差距明显,石化行业正处于一个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同步加剧的时期。这样的时期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突出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样的时期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摒弃过去拼规模、拼投资、拼资源的传统发展思路,这样的时期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加快转型升级。
1.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今天谈石化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不能忽视了传统产业,因为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基本盘,我国工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石化产业也是如此。综观世界石化产业已成为一个国家整体技术水平的代表,也已成为支撑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重要而关键的领域。
一是传统产业高端化转型与升级。因为高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以及航空航天和国防军工,都离不开化工新材料及其复合材料和功能化学品的支持和保障。而高性能材料和功能化学品大多都得益于传统产品的转型升级,例如,液晶显示屏和光伏发电用玻璃板的生产过程就离不开纯碱;新能源电池生产过程就离不开磷酸盐、碳酸锂等;很多高纯钠盐、磷酸盐都是医用、食品级、电子级不可或缺的;很多电子化学品、医用的高纯和超纯气体如高纯氨、氟化氢、氮气以及新能源汽车电池用化学品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等,都是基础化学品超纯、超净实现或者磷肥企业延伸产业链和产品结构调整都可以实现。
很多跨国公司的成功实践,也都是由生产传统化学品转型为高性能材料和特种化学品制造商。杜邦是由一家火药公司转型为今天的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公司;帝斯曼是由最初成立是的一家煤炭企业,转型为今天的营养化学品和功能化学品的专业化公司;索尔维是由当时垄断全球市场的一家纯碱生产企业,转型为今天的高性能材料和功能化学品的专业化公司。这些大家熟悉的由传统产业和基础化学品生产企业转型而来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今天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以及航天航空、国防军工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配套材料和产品。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5日召开的第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特别强调,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
二是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各国抢占发展制高点、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抓手。
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传统基础石化产品、传统石化基地、老旧石化企业和装置,加快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的迫切性和现实性都更为关键。通过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和智能工厂、智慧化工园区的试点示范,探索并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的特点,明显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物耗能耗和废弃物排放,不仅降本增效和提升竞争力,而且可大幅提升管理水平和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水平,让数字化转型不仅成为改造提升传统石化产业的重要支点,而且成为助推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是石化传统原料与产品的生物化转型。也就是生产石化产品和材料由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资源为原料,向生物质资源为原料转型,生产石化产品和材料的工艺过程向生物技术转型。
据OECD预测,未来10年至少有20%以上的石化产品可由生物基产品替代。欧盟《工业生物技术远景规划》也预测:2030年生物基原料将替代6~12%的化工原料,30~60%的精细化学品将由生物基获得。
大家熟悉的的燃料乙醇,以及生物质乙醇脱水制乙烯,进而获得有机化学品和聚乙烯等聚合物。最近有报道,美国的生物技术公司和化学品制造商与鲁姆斯合作,正在开发乙醇脱水制丙烯和全生物基聚丙烯技术,拟议中的建设规模150万吨/年;韩国LG公司和巴西布拉斯科公司也都在研发生物质乙醇脱水制丙烯和聚丙烯的技术。目前看技术基本成熟,只是成本问题有待验证。
为应对禁(限)塑令近几年大热的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聚烷基酸脂等,还有生物法丁二酸、丙二醇、丁二醇、戊二胺以及生物基尼龙、生物基聚酯、生物基聚碳等。最典型、最具代表性、也是技术工艺最成熟、市场竞争力最好的要数杜邦的生物法丙二醇。杜邦公司的生物法1.3-丙二醇,不仅产品质量、能耗都优于化学合成工艺,其性能和成本的市场竞争力也更强。不仅用于生产PTT聚酯纤维,而且已在服装、住宅地板、运动用品等方面应用,尤其适用于化妆品等精细和高端领域有着独特的竞争优势。
生物法聚丙烯酰胺也是少有的生物法工艺优于化学合成法的一个代表性产品。当前生物法获得医药和农药产品更多一些。因此,传统石化领域的生物化转型,将是未来一个重要方向。
2.原料结构向轻质化转型。石化企业消耗的资源分原料用能和燃料用能。燃料用能方面,在可能的情况下逐步减少煤电和燃煤锅炉、相应的增加天然气发电量和蒸汽锅炉,石化领域的碳排放量就会大幅降低。原料用能方面,上面分析的我国石化产业原料结构主要以原油、煤炭为主的现状,逐步减少煤头合成氨和甲醇、增加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和甲醇的占比,其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1/3和62%。《2030碳达峰行动方案》特别强调:引导企业转变用能方式,鼓励以电力、天然气等替代煤炭。调整原料结构,控制新增原料用煤,推动石化化工原料轻质化。《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增强天然气、乙烷、丙烷等原料供应能力,提高低碳原料比重;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推广应用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开发可再生能源制取高值化学品技术。
一是制氢原料的轻质化。当前炼化装置、煤化工装置都需要氢气。国内多用煤制氢,而发达国家主要采用天然气制氢,如果将煤制氢都改造为天然气制氢,人们关注的碳排放问题也会大为改善。如果随着技术的进步再进一步改为绿氢,碳排放问题就可以从根本改善。
二是炼油装置的原料轻质化。当前炼油装置轻质化转型的主要代表,是炼油过程以轻质原油为原料的原油直接制化学品新工艺。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跨国公司是埃克森美孚,其裕廊岛的一套100万吨/年装置已工业化运营7年多,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套百万吨级工业化装置,其乙烯成本比传统石脑油工艺低100-200美元/吨。目前,沙特阿美、中石化、中石油以及中海油也都相继宣布研发成功这一新技术,并都取得了中试和工业性试验的成果,其中沙特阿美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正在建设工业化装置。
三是烯烃原料的轻质化。也就是以轻烃为原料制烯烃,即“十三五”以来发展迅猛的丙烷脱氢制丙烯和乙烷裂解制乙烯,其代表区域就是北美、海湾和东北亚的中国。北美得益于页岩气革命的成功,页岩气富含轻烃中的乙烷,乙烷分离以后经裂解制乙烯,与传统的石脑油裂解工艺相比,流程最短、成本最低,也是最清洁的工艺;海湾地区得益于石油伴生气资源丰富,大量的乙烷和丙烷经分离以后,分别经裂解和脱氢制取乙烯和丙稀,与传统的石脑油裂解相比其竞争力更胜一筹。
全球烯烃原料的轻质化转型近10年来呈现加速态势,到2020年世界以轻烃为原料的乙烯占总产能53.5%,其中乙烷裂解占40.3%。中国也及时跟进这一转型趋势和步伐,乙烷裂解制乙烯也被众多国内企业关注,并列入拟建和扩建范畴。但后来因资源禀赋的制约,只有中石油巴州和长庆2套装置列入试点示范,目前已建成投产的只有中石油、新浦化学、万华化学、卫星石化等7套装置。以乙烷或混合轻烃为原料制乙烯的产能为618万吨/年,约占我国乙烯总产能的13.2%。
丙烷等轻烃为原料脱氢制丙烯装置快速建设,已建成投产装置二十几套,已形成产能1534.1万吨/年,占我国丙烯总产能的27.1%。其中,2022年投产的17套丙烯装置中就有8套,占了去年新增产能601万吨/年的62%以上;从今年起的未来5年拟新建丙烯装置57套,合计新增产能3604万吨/年。其中,丙烷或轻烃为原料占新增套数的59.6%,占合计产能的65.4%。
总体看,国内烯烃原料轻质化转型已得到业界同仁的高度关注。
3.产品结构在“减油增化”中转型。中国的炼油总产能已达9.2亿吨/年,年原油加工量约7亿吨,成品油产量约3.6亿吨,成品油年消费量约3.3亿吨,总体看成品油已现过剩状态。细分看,柴油消费已趋饱和、汽油消费略增、航空煤油仍处上升期。
但是,我国消费市场合成树脂去年进口量高于2760万吨、进口量占表观消费量的21.2%,尤其是聚乙烯去年进口量1346.6万吨,进口量占表观消费量的36.9%;聚碳酸酯工程塑料去年进口138.6万吨,进口量占表观消费量的48.3%。另外,有机化学品、专用化学品、特种纤维、高端膜材料、高纯试剂等高端产品每年都有大量进口。当前石化产业这种“大宗基础产品过剩,高性能材料和专用化学品短缺”的现状,要求行业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减油增化”需要把握的大原则。即炼油装置在技术路线选择和设计方案时,产品方案一定要“少产成品油,多产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按照当前成品油消费市场的现状,“减油”也要既立足统一大市场、又立足区域消费市场,汽煤柴合理调控,总量看应尽量少出柴油、适度产出汽油、合理多产航煤和低硫船燃。因此,《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已经明确,到2025年“减油增化”取得积极进展,新建炼化一体化项目成品油产量占原油加工量比例降至40%以下。
二是实现“减油增化”目标的重要路径。即炼化装置首先就要多产烯烃,因为烯烃是合成化工材料和一系列有机化学品的基本原料,从最新投产的恒力长兴岛、浙石化舟山、盛虹连云港的炼化一体化装置来看,成品油产出率均可控在40%以下。正在建设的裕龙岛一期项目的产品方案中成品油产出率更低一些,看来新建炼化一体化装置“减油增化”相对容易实现。
三是已投产的炼化装置和老石化基地如何能够“减油增化”?东部沿海石化基地以及部分拥有千万吨级以上炼油、规模集中度高、管理水平高的老石化基地,要立足已有的炼化一体化规模和产业链水平,充分用足用好已建成和即将建成的炼化一体化装置副产的轻烃原料,认真研究和论证好“减油增化”的路径和措施,增强天然气、乙烷、丙烷等原料供应能力,提高低碳原料比重。可以考虑补充少量石脑油或轻烃资源多产烯烃,有条件的炼化装置和石化基地也可以论证采用“轻质原油直接制化学品新技术”增产烯烃,突出并强化下游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镇海炼化、吉林石化、钦州石化、洋浦炼化、洛阳石化、天津石化等炼化装置和石化基地,新核准的年产百万吨级烯烃的项目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4.生产过程在绿色低碳中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化石资源大量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加、气候变化不断恶化、人类生存挑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忽视了绿色化和低碳化,任何产业、任何一家企业不仅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且是不可能持续的。
一是过程绿色低碳化的首要举措是节能。实践证明“节能是第一能源,降耗是第一资源”。我国目前总的能耗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美国的3倍、欧盟国家平均值的3.8倍、是日本的7.2倍,可见节能减排的潜力巨大。
据测算:如果将目前的能耗强度降到0.38吨标煤/万元GDP,其碳排放强度就可降低30%以上;也曾有人测算过:如果我们的能耗水平达到今天日本的水平,我国当前能耗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经济总量可再增加2倍。
这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强调的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坚持节能优先的能源发展战略的考量。石化企业一定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循环化改造,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低碳、节水技术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高度重视各类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过去我们谈到余热利用关注更多的是高温的热源,有些企业认为低品位热能综合利用的空间不大。3月底我在一次峰会上遇到了一家专门做低品位热能利用的技术公司,可以把100℃左右的低品位热源直接一步法转化利用,已经在多家氯碱厂、纯碱厂、煤化工企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因企业规模不同年节电880万-1640万千瓦时。
二是过程绿色低碳化的路径之一是电气化。即用绿电代替煤电和气电,或者用绿电裂解代替传统的蒸汽裂解(巴斯夫、林德和SABIC 正在合作攻关)、绿电驱动代替蒸汽透平等。这都是生产过程绿色低碳化的有效措施,也是目前国内外都在示范和探索的路径。
三是过程绿色低碳化的重要路径是短流程化。炼油短流程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原油直接制化学品新工艺,与传统的工艺相比省去了蒸馏过程。以轻质原油为原料直接获得乙烯,从而流程缩短了,节省了能耗,降低了目的产物的成本。
近年来,行业同仁关注度最高,并已取得重要成果的短流程化技术是:微通道连续流反应器及其技术,已经在很多精细化学品、医药化学品的硝化、重氮化、加氢、氯化等反应过程中工业化应用。与传统反应器相比,微反应的传值效率提升100倍、换热能力提升1000倍、反应时间缩短为秒级、反应持液量只是原来的千分之一,而且整个工艺流程全自动、全连续,反应效率和收率大幅提升、排放大幅降低,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未来微通道反应技术在精细化学品、药品及其中间体的制取和反应过程中将有更加广阔的应用。
5.高质量发展在创新驱动中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创新驱动发展是石化产业和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是第一驱动力。
一是为科技自立自强而创新。《石化化工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特别强调,“坚持创新驱动”原则,着眼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按照《石油和化学工业“十四五”科技发展指南》的总体部署,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较为完善的行业创新体系。强化科技战略支撑,以自立自强为核心,突破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补短板”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大力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通过组织实施创新工程和组建创新平台,突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高端产品,推动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迈出关键性步伐。
要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不仅重视面向行业、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更要把握世界科技进步的前沿、国家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的需求,集聚力量组织和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还要努力争取承担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不仅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而且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多作贡献,充分发挥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二是为“碳达峰碳中和”而创新。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当前国际国内聚焦度最高的莫过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创新,通过创新实现工业排放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和再利用(CCUS),以及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甲醇及其有机化学品、高分子聚合物等。
国内外多位科学家和不少研发机构都积累了很多阶段性成果和宝贵的经验。美国的Twelve公司已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得聚丙烯,巴斯夫与林德共同开展的二氧化碳与甲烷干重整制合成气也取得阶段性成果,巴斯夫正在研发二氧化碳与乙烯为原料合成丙烯酸。日本研发机构利用炼铁高炉或电炉排放的二氧化碳与二元醇反应合成了聚碳酸酯二醇;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经生物催化制取丁二酸,获得了生物可降解材料PBS的原料。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绿色化学的创新正在稳步取得进展和突破,再过15年左右必将为碳中和做出重要贡献。
三是为未来而创新。绿氢的创新也是当前国际国内聚焦的重点。因为目前的化石资源制氢、电解水制氢、甲醇分解制氢以及氨分解制氢等方法,从碳排放和经济角度看目前都难以满足新能源大量用氢的要求,工业副产氢可以做局部区域示范性应用。
真正实现绿氢的工业化、并具有经济性关键就在创新,创新的焦点是阳光分解水制氢,三菱化学、东京大学以及中国科技大学等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三菱化学已开展了近20年的研发;东京大学已开展由1600个反应器单元排列组成、规模为100平米太阳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试验,连续稳定运行数月,考核了催化剂性能、膜分离技术以及装置安全性等,氢的制取、气体分离以及安全性都是成功的,只是当前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巴斯夫正在研究甲烷直接裂解制绿氢,根据甲烷的分子结构、采取直接裂解技术,制取氢气和固体碳,不排放任何温室气体。这些创新必将为未来石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发挥关键作用。
【免责声明】1、鉴于本平台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平台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平台联系, 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平台将及时处理;2、本平台文章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需保留本平台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4、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全球氢能所有。
【版权声明】图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