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K制氢!中石化,入局!
文章来源:中石化、全球氢能、网络公开信息
2024年2月29日,石化机械(000852)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4年2月27日接受机构调研,东方证券资管蔡志鹏、朱雀基金胡旭、中信建投屈文敏参与。
关于氢能,相关内容如下所示。
问:公司氢能产业培育情况?
答:公司紧跟控股股东中石化集团公司洁净能源战略,在加氢、制氢、输氢领域,可为用户提供关键装备产品、技术与服务,具备加氢站解决方案、制氢加氢一体化解决方案、大排量充装解决方案、兆瓦级PEM制氢解决方案、绿电碱水制氢解决方案、车载供氢系统解决方案等服务能力。核心产品有系列化氢气压缩机、加氢机、卸氢柱、顺序控制盘等;完成标准化站控系统研制,提供氢能装备端到云端数据采集、传输、监控、分析、诊断等一体化技术服务;完成500标方和2000标方新型碱水制氢系统;PEM制氢装备;三种钢级的纯氢长输钢管等。公司将加快氢能业务的培育,尽快将其打造成新的效益增长点。
问:公司方形碱水槽技术优势?
答:公司对标国外最新型碱水槽,结合市场调研,研发可扩展方槽,有效解决了目前市场上圆形槽不利于取装的痛点。同时,充分发挥公司氢装队伍电控系统技术优势,将其植入到碱水槽产品中,增强产品竞争力。
问:中石化集团公司作为石化机械大股东,未来对石化机械氢能业务发展是否会供支持帮助?
答:石化机械作为中石化集团公司唯一的“中国石化氢能装备制造基地”,也是中石化氢能产业链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中石化集团公司在氢能装备科研体制、产业链条、未来加氢站落地等方面,会继续与公司保持紧密交流。
问:公司未来市场发展方向?
答:公司作为研发能力较强的制造及服务型企业,主要依靠技术创新获得新订单,每一轮油气开采新的需求依靠的都是新技术的升。随着井深加大,井下条件越复杂,油气开采难度日益增加,对石油装备、井下工具、材料要求更高,公司紧抓科研攻关,不断推进钻采装备、钻完井工具、集输装备三大优势技术产品升级发展,面向陆地和海洋,推出更高效便捷产品,努力打造研发、制造一体化优势,为油气勘探开发供优良装备和优质服务。在服务油气开发的同时,公司将重点推进氢能装备产业发展,尽快将其打造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并凭借油气机械研发制造实力和控股股东资源,积极进军化工机械领域,研制化工压缩机、高端化工阀门等产品。
图源中国石化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石化再次公开宣布入局碱性电解水(ALK)制氢装备领域,可以看出,中石化深耕制氢领域的决心愈发坚定。
此前据报道,2023年12月29日,石化机械在近期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公司前期主要致力于PEM电解槽攻关,2023年年初开始规划碱性电解槽研发。公司对标国外最新型碱水槽,结合市场调研,基于自身充分的技术积累和完备的制造实力,年中成功研发可扩展方槽,有效解决了市场上圆形槽不利于取装的痛点。目前,该产品已推向市场、实现供货。
此前,涉及到电解水制氢,中石化消息层面主要聚焦PEM制氢电解槽,相关动态包括——
2021年12月,中石化资本与康明斯按50:50的比例成立合资公司康明斯恩泽(广东)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主攻PEM制氢装备;
2021年年底,燕山石化与石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成一套PEM膜电解水制氢中试装置。
2022年4月,中石化中原油田兆瓦级PEM电解水制氢项目开工。
2022年12月,中石化首套自主研发的PEM电解水制氢装置在燕山石化成功开车,产出合格高纯度氢气,并于当日实现全流程贯通;
2023年8月,石化机械氢能装备分公司首套自主研制的PEM制氢装置成功产氢;
2024年1月,石化机械与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简称“石科院”)在武汉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PEM电解水装备制造合作协议》,合作推进PEM制氢技术产业化发展,共同实现PEM电解水制氢产品快速落地、有效降本。
至此,中石化成为国内又一家“碱性+PEM”双线布局的企业。其他类似战略的企业还有派瑞氢能、国鸿氢能、中国华电、阳光氢能、国富氢能、上海电气、重塑能源、东方电气、奥扬科技等。[相关阅读:国富氢能签订PEM电解水制氢新合作,哪些制氢设备企业正在“ALK+PEM”双线布局?]
事实上,锚定“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目标,中石化本身已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制氢企业之一。
2022年9月2日,中国石化正式发布氢能中长期发展战略,明确氢能产业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提出按照“千站加氢引领,百万绿氢示范,双轮驱动创第一,替代减碳超千万”的目标,围绕氢能交通和绿氢炼化大力发展氢能一体化业务,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
作为全国最大的氢气生产利用主体,中国石化近年来每年氢气生产利用量约为450万吨。聚焦氢能交通和绿氢炼化,中国石化加快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
氢能交通方面,中国石化按照“国家有布局、市场有需求、发展有效益、战略有协同”的总体思路,围绕“3+2”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及山东、成渝等重点地区,加快布局后冬奥时代的氢能重卡、氢能大客车、氢能物流走廊、港口园区等应用场景的加氢站网络建设,目前,已累计发展加氢站超100座,成为全球拥有、运营加氢站数量最多的企业。
绿氢炼化方面,中国石化按照“氢电一体、绿氢减碳”的发展方向,依托炼化基地大力开展集中式风电、光伏开发,布局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储氢-利用项目。
2023年至今,国内绿氢市场持续“沸腾”,绿氢项目进展频频,中石化绿氢项目也取得显著进展,部分绿氢项目也引得行业内高度关注。[相关阅读:年度小结 | “三桶油”2023氢能布局成绩单:扶摇万里,勇敢进击]
2月,中石化在内蒙古第一个绿氢示范工程——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风光融合绿氢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开工。项目利用鄂尔多斯地区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发电直接制绿氢,年制绿氢3万吨、绿氧24万吨。[相关阅读:年制绿氢3万吨!中石化全球最大绿氢耦合煤化工项目开工]
8月30日,我国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中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全面建成投产。该项目是国内首次规模化利用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的项目,利用新疆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发电直接制绿氢,电解水制氢能力2万吨/年、储氢能力21万标立方、输氢能力2.8万标立方每小时。[相关阅读:绿氢2万吨/年!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中石化库车项目全面投产]
2024年1月,中石化乌兰察布10万吨/年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制氢厂部分)获备案,计划年供氢能力达到50万吨。[相关阅读:一期投资298亿!千公里输氢管道!中石化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最新进展]
当下在氢能领域,中石化持续发力,加快推动我国氢能产业从示范运行到规模化商用的转变。随着全国范围内的多个氢能项目陆续落地,中国石化的氢能布局渐成气候。
现阶段,碱性电解槽市场优势明显,作为国内最成熟的制氢装备产品,碱性电解槽已被应用到国内多个大型电解水制氢项目。
事实上,在大型绿氢项目的市场需求和逐步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双重助推下,碱性电解槽正在往大标方持续突破创新,技术路线也多种多样,比如隆基氢能在2023年9月发布的圆形带压技术路线的碱槽,产氢量最大可达3000Nm³/h;比如11月爱德曼发布的4000Nm³/h新型高性能碱性电解槽,是目前国际首套国产化4000Nm³/h撬装产品,由爱德曼100Nm³/h标准模块化电解槽并联而成;比如12月三一氢能发布了全球最大单体制氢电解槽三一S系列3000标方方形电解槽。
图源隆基氢能
可以看出制氢电解槽赛道竞争愈发“白热化”。
一方面,随着绿氢项目的规模扩大,对大标方单体槽制氢设备的需求也在增加。这种设备相较于采购同等产氢量的多台套设备,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更受下游制氢客户的青睐;另一方面,随着产业链配套逐步完善,企业更倾向于研发生产大标方碱性电解槽,不仅能提高电解槽产氢效率,贴近市场需求,还能减少配套设备和相关成本。
从2023年和2024年中石化两次公开的信息来看,在电解槽发展越来越“卷”的今天,中石化也将发展与突破锚向了方形电解槽,相关方槽产品已推向市场、实现供货。
从去年开始,方形电解槽的声量也愈发高涨。
资料显示,方形常压电解槽具有成本较低,制造工艺更简单,便于实现大型化,设计上不需要考虑耐压问题,对端板、框架等强度要求低,节省材料投入,不需要设置压力调节装置,也不存在压力阀门的泄露问题等优势。但是方形常压电解槽的占地面积较大,应用场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下游高压力场景应用时,需要增加压缩设备,增加设备投资和管理风险。
带压方形电解槽基于模块化提高了安装、维护和更换的便利性;能带压运行,提高了系统的场景适应性,降低了二次增压需求。同时,高效稳定的运行电流密度,确保高产了氢效率。
当下,在政策激励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我国绿氢未来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因此,实现制氢设备大型化、低成本、低能耗成为产业发展重要共识。电解槽产品及相关技术的新思维模式和理念还会持续迭代,材料组件、流体结构,以及制造工艺等也将全面提升,密集利好,氢能装备发展未来可期。
END
// 推 荐 阅 读
关于氢能在燃料电池上的应用与发展,
将是2024第三届氢燃料电池产业链研讨会的重要话题板块,欢迎参与。
【免责声明】1、鉴于本平台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平台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平台联系, 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平台将及时处理;2、本平台文章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3、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需保留本平台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4、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全球氢能所有。
【版权声明】图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