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品读丨王小圣:八百年前的沁河文学沙龙——丽泽堂

晋城文艺 2023-01-31


丽泽堂



八百年前的沁河文学沙龙



明清是沁河科举文化的鼎盛期。近代“山西才子”郭象升在为民国十一年(1922)校刊重印的《樊南诗钞》所作序言中写道:“鄙州当太行之巅,文教敷施,在晋地为独后。逮朱明之季,风雅勃兴,迄清初首尾百余年,作者相望。傅青主所谓‘晋雅晚在高都,析城间也’。其后诸县稍凌夷,而阳城独擅吟事。虽五尺之童,矢口讽咏,无平仄鉏铻者。”这段话生动地描绘了泽州和阳城县明清文风鼎盛时的情形,写得十分精彩。
《老子》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质的飞跃是以量变的积累为基础的,沁河文化的“勃兴”并非一蹴而就,亦非数年之功。
早在金皇统至大定初年间,也就是公历12世纪中叶时,沁河古堡中就出现了一个文学沙龙,阳城、沁水沁河两岸的儒生文士,每月都会来这里参加类似于东汉末年兴起的“月旦评”活动。这个文学沙龙,就在屯城郑家的“丽泽堂”中。



01

屯城郑家及丽泽堂创建



梨花古宅


宋金之际,濩泽之东沁河两岸已现繁荣景象。虽然那时留下的记载不多,但从仅存的一些史料中,仍可看出一些端倪。金承安四年(1199)屯城在村边卧虎山腰修建规模宏大的东岳庙,而在此前后小城(今润城)、上佛(今上伏)也相继修建了气度不凡的乡村庙宇。由此可见宋末金初虽然发生了战乱,但金前期沁河之滨的经济已经迅速恢复。欣欣向荣的经济,催生出了一些书香门第,如屯城的赵家、望川的刘家、小城的延陵(明朝遵官命改姓为延)家。当此之时,一些外来的名门大族,纷纷卜居至此。其中就有从陕西渭南而来的杨家,从河南荥阳而来的郑家。

元初的平阳儒学提举袁希耽在其所撰的《元故忠昌军节度使郑公神道碑铭》中写道:“公之先自荥阳徙居泽州阳城,卜居县中,自六世祖再徙家县之泽阳乡屯城村,世以农为业。大父邻生子三:曰盛夫、曰珪、曰让,皆冠儒。越所居之地别构一堂,榜曰‘丽泽’。以会朋友,讲习道义,岁无虚月。乡党倾慕焉。”
元故忠昌军节度使郑公,即“泽阳乡屯城村”(今为润城镇屯城村)郑家之郑皋。《阳城县志·郑皋小传》称其“武勇有力,智识过人。金季丧乱,率义旅镇遏,无敢犯境者。上党公张开知其才,擢为兵马提控……从事久,积有勋劳,进忠昌军节度同知”。这就是说,郑皋在“金季丧乱”之际凭着过人的智识和勇气,组织起一支“义旅”,镇守家园,遏止了散兵乱匪的侵入。正因为他及时组织起一支农民武装,保家卫乡,使“一乡赖之得安”,所以受到地方长官上党公张开的赏识,被提拔为兵马提控。随后又因“积有勋劳,进忠昌军节度同知”。
然而,到金正大五年(1228)时,蒙古军已占领金国大片土地,并且攻上太行,多次攻陷泽州,蒙古军与金军在泽州展开了拉锯战。郑皋看到早已腐朽的金国朝廷已经难以维护自己的统治,难以保护百姓的安宁,不忍生灵再遭涂炭,不忍泽潞黎民再陷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审时度势,毅然“归附太师国王”,并被任命为蒙古军的“忠昌军节度使”。
屯城郑家原籍荥阳,是春秋时郑国王室后裔。其太始祖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小弟,名姬友。郑国从郑桓公开始历时四百三十一年,至郑康公二十一年(前375)被韩哀侯吞并。郑亡后,桓公十五世孙鲁公不愿与韩人同居新郑,命其宗室以国为姓,改姬为郑,迁居于陈(淮阳)、宋(商丘)之间。到西汉时,郑桓公的二十七世孙郑奇官至河南太守,因仰慕祖德,眷恋祖地,又把居于陈宋之间的郑氏族人大部迁回荥阳。
世居荥阳的郑家郑邻一支,在北宋末年,因金兵南下围攻北宋首都,汴京周边战事频仍,为避战乱便由荥阳迁居阳城,辗转多地,最后定居屯城。郑家之所以选择屯城定居,既是看重了屯城依山傍水,适合人居;更是看中了这里人文厚重,子弟成长可依。当时由于宋代大儒程颢在晋城办乡校倡导文风的影响不衰,沁河两岸崇文之风已悄然兴起,屯城古堡周边就聚集了一批习儒之家,其中不乏文人雅士。如屯城村的赵家、上伏村的杨家、望川村的刘家等等,都是当时的书香门第。正因为此,郑邻定居屯城后,就在村中建起了丽泽堂,不仅让郑家三兄弟盛夫、珪、让,在堂中诵经读史、吟诗作赋,而且常常召集邻近村庄的文人儒士到堂中谈诗论文、讲习道义。这定居屯城的郑邻,即郑皋祖父,其二儿子郑珪,即郑皋之父。
郑家“丽泽堂”的“月旦评”活动,从金代一直延续到元代,不单是为沁河两岸培养了一批文学才俊、举人进士,更重要的是使这一带习文弦诵蔚然成风。


02

丽泽堂诗友及海会寺诗会



海会寺


金大定五年(1165)四月,即将出任应奉翰林文字的李晏在屯城东南十余里的海会寺召集友人,举办过一次诗会,参加这次诗会的,就都是会聚在“丽泽堂”这个文学沙龙里的文人雅士。

李晏,字致美,自号游仙野人,泽州高平人,唐顺宗第十六子福王绾之苗裔。金皇统六年(1146)登经义进士第,后入翰林为学士,历官至礼部尚书、昭义军节度使。当时,李晏在卫州防御判官任上被召为应奉翰林文字,上任前“来阳城省觐家兄,而适以事趋州”,于是招来郑辉、何虑、杨之休、刘廷彦,宴游海会寺。他们见寺院墙壁间有以“竹径通幽处”为韵题写的诗篇,就以“禅房花木深”为韵,各赋诗一首。李晏以“花”字为韵,赋五律一首,并为《海会寺宴集》组诗题写了序言。其序言是:
晏自淇园受代,来阳城省觐家兄,而适以事趋州,因拉何良知、杨嗣卿、郑德光、刘邦美相过于此。纵观壁间诸公诗,有以“竹径通幽处”为韵者,遂用下五字“禅房花木深”各赋一篇,以纪其来。大定五年四月四日李致美题。



五人的分韵诗依次如下







何虑  得禅字



槐柳阴阴首夏天,闲门块坐正萧然,

忽蒙兰友邀为伴,来访莲宫一问禅。

粉著衣襟穿翠竹,冰生齿颊嗽寒泉。

晚来更看前山雨,共借西轩对榻眠。

 





杨之休  得房字


碧玉千竿荫藓墙,水声山色近禅房。

一轩疏雨僧棋静,满榻清风客梦长。

隔叶几听溪鸟弄,媚盘尤觉野蔬香。

赋诗把酒龙泉上,共扫余花坐晚凉。

 





李晏  得花字


地僻人行少,溪深路趁斜。

解鞍投翠篠,倚杖问黄沙。

石罅涓流水,林梢卧晚霞。

此心机尽矣,何必染衣花。

 





郑辉  得木字


吾侪爱山水,乘兴游金谷。

修竹荫寒泉,层岩排古木。

风轩杯暂把,花院棋终局。

晚雨更多情,留人成夜宿。

 





刘廷彦  得深字


凌晨策骞从知音,来谒龙泉溪路深。

一派寒泉通乱石,万竿修竹啭幽禽。

虚檐列坐棋酣战,小径闲行酒旋斟。

珍重老僧延倦客,清谈亹亹涤尘襟。


海会寺


诗会之后,海会寺主僧宗祐于金大定七年(1167)五月,刊勒组诗与小序立碑存寺。

组织这次诗会的李晏是临近屯城的高平人,是在“丽泽堂”创办初期考中进士的。他是否参加过“丽泽堂”的“月旦评”活动,笔者研究不深,不敢贸然做出结论,但是,他和“丽泽堂”有密切的联系,对“丽泽堂”的诗友和活动相当熟悉,这是毋庸置疑的。他所邀约的诗友,或骑毛驴或策瘦马而来,都是樊山脚下、沁河之滨的文人,都是“丽泽堂”中谈诗论文的诗友,这一点就是明证。这些诗友中的郑辉(字德光),即屯城郑家子弟。据《阳城县志》载,郑辉曾任阳城县丞,据《阳城县金石记》载,“翼城县署潞公轩内,有辉撰七古诗刻,已采入《全金诗》”。其余的何虑(字良知)、杨之休(字嗣卿)、刘廷彦(字邦美),分别应为润城西岭何家、上伏杨家、望川刘家人。
这些诗人作为李晏的“兰友”,参加了这次盛会,后来这些诗歌和他们的名字全被收入《全金诗》中。这是沁河文化史册中十分艳丽的一页。
与李晏等五人的诗歌同时载入《全金诗》的,还有一首以“禅”字为韵的七言律诗:

 

屋上青山屋下泉

泉声相杂竹琅然

人生有限兴无限

海会结缘终有缘

身外岂知真佛计

门中聊复定心田

那堪更著潇潇雨

妆点清虚助客眠

 

这是金代进士杨天衢后补的一首诗,也被选入《全金诗》。杨天衢,字行周,是上佛(今称上伏)杨家人,应该也是“丽泽堂”的诗友,当时为何未能赴会,原因不得而知。正因为他未能赴会,深感遗憾,所以他才于会后补写了这首诗。



03

丽泽堂及其影响



郑家“丽泽堂”的“月旦评”活动,随着元朝灭亡、郑家衰败而终止,虽然只持续了金元两代一百多年时间,但它的影响直至晚清仍余波荡漾。概括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仕进风盛,经久不衰


丽泽堂之后,沁河之滨仕进之风日盛。先后在屯城对岸的开明寺和屯城东南的海会寺兴办起两个书院。明清从这两个书院走出了刘鸿训、陈廷敬两位大学士,王国光、孙居相、张慎言、白胤谦四位尚书。
另外从元代到明清,屯城上下五六十里的沁河两岸,涌现出十多个书香门第、世宦之家。
屯城郑家从郑皋之后,子弟大都投笔从戎,有元一代,共出两位国公、两位郡公,十几位将军。此外,屯城赵家在元代已出赵廷式等进士,明清张、陈两家又出张升、张慎言、张泰交三位进士,张履旋、陈寿岳、陈寿华三位举人。与屯城隔河相望的望川刘家(后有两支迁居润城、沁渡里),除金元出刘资等进士外,明清又出刘湜一位进士,刘作霖、刘琯华、刘昴华三位举人。当时卜居上伏的杨家,明朝初年迁居白巷里(今润城下庄),其后又出杨枢、杨植、杨鹏翼、杨荣胤四位进士,杨枝、杨瀚、杨拱明、杨大田、杨伯鹏五位举人,杨庆云、杨丽云、杨叔雅、杨念先、杨兰阶五位学者诗人。此外,还有窦庄的窦家、张家,郭壁的王家、张家、韩家,湘峪的孙家,润城的延家、张家,白巷的李家、王家,郭峪的张家、陈家。从这些书香门第和普通的士庶家庭共走出进士八十多名,举人和知名诗人学者一百五十多名。真可谓仕进之风日盛,人才层出不穷。


屯 城


◆弦诵不绝,风雅勃兴
丽泽堂之后,沁河之滨风雅勃兴,又先后出现了五个文学社团。这五个文学社团是:明万历年间,张慎言、杨朴和他们的同窗办起的“海会诗社”;明末清初,陈昌期和张多学在樊河边办起的“樊川文社”;清乾隆、嘉庆年间延君寿、张晋等“骚坛四逸”办起的“樊南诗社”;道光、咸丰年间杨庆云、李焕章等办起“七逸诗社”和咸丰八年兴办的“梅花诗社”。在这些文学团体的影响下,不仅举人秀才吟诵成风,还涌现出大批的平民诗人、商贾诗人、僧侣诗人,甚至出现了一些闺阁诗人。
晋城市作协田澍中先生曾编写过一套《润城古代诗文选编》,共收录了润城镇明清66位诗人学者的诗文1450余首(篇),而这些仅仅是那些润城古代名人传世诗文集之外的散佚作品。窥此一斑,可见当时沁河之滨文风之盛,受“丽泽堂”影响之深。
12世纪中叶在屯城古堡中出现的“丽泽堂”,是有文字可考的沁河文化史上较早的重大事件。这个文学沙龙的出现对沁河文化的勃兴居功至伟。如果说明清是沁河科举文化鼎盛期的话,那么,金元就是这个鼎盛之前的蓄势期。而在此蓄势期间,“丽泽堂”这个文学沙龙,无疑发挥过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王小圣


阳城一中高级教师,沁河古堡文化研究会会长。退休后潜心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已有《古村郭峪碑文集》《屯城史话》等十余部相关著作出版。




参考文献:

1.[清]朱樟编,晋城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泽州府志.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2.[清]赖昌期总修.阳城县志.

3.李豫主编.阳城历史名人文存.太原:三晋出版社,2010.

4.王小圣.海会寺碑碣诗文选.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文图:王小圣  摄影协会
编辑:贾婷婷  赵宇欣
审核:王   敬


大道至剪|剪纸艺人——张永忠

大讨论心声丨韩兵强:关于建设晋城历史文化名人主题公园的设想

大讨论心声丨孔伟伟:挖掘匠人文化,打造工匠之城



联系方式:0356-2225213

投稿邮箱:jcswlzlb0@163.com

欢迎您的来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