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CCDC的第17周周报迟迟没有发布,各地CDC分支机构也普遍静默状态,确实让人等待得有些心烦。不过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BCDC)在上周的5月5日发表了北京市的第17周疫情周报,所以我们这期以北京为例,来尝试分析一下“五一”假期之前的疫情状况,也尝试预测一下“五一”假期期间可能的疫情发展状况。(主要是想发天气提醒,疫情分析师顺带的)
2023年第17周(2023年4月24日至2023年4月30日)全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6种6438例。
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共占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96.0%。
不得不说,BCDC的疫情周报就是这么的朴实无华且难看。虽然没有各项传染病的详细分类,不过BCDC贴心地将位居前5位的病种帮我们进行了排序,依次是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性感冒、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自不必说,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发病率较高的传染性疾病;由于夏季的到来,温度上升,感染性腹泻病的出现也属正常;比较令人在意的地方在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排序超过了流行性感冒,排在了第一位。这一点可以从第16期的周报中得到验证。
根据以往的周报来看,这是2023年第7周(2023年2月13日至2023年2月19日)以来,北京地区新型冠状病病例数首次超过流行性感冒。且从CCDC的周报来看,也同样是在第7周出现了新冠病毒阳性率低于流感病毒阳性率的情况。说明BCDC的数据变化趋势应该大致符合全国数据的变化趋势。
虽然2023年《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第17周的数据没有更新,但2023年第17期的流感周报是按时更新的。
从数据上来看第17周南方省份流感阳性数为27.2%(第16周38.4%),北方省份流感阳性数为8.5%(第16周11.3%),全国范围为18.3%(16周25.8%)
整体来看流感阳性检测率连续三周大幅下降,且最近两周降幅明显超过其他年份,预计1~3周的时间内就会降低到较低的流行水平。但南方省份的流感数量仍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需要持续警惕。
另外根据中央气象台和微博中国气象爱好者的相关内容来看:由于立夏节气已过,春天势力已经覆盖北方大部,现在还在冬天的地方基本都是高山高原;而夏天虽然莽了一波冲到江淮,但又被冷空气赶回南岭武夷山,直到现在才“收复”部分失地,重新回到江南中部。接下来随着新疆沙漠“封印解除”,干热气团将在北方大举出击,夏天也将从南疆一路拓展到华北。
随着全国大部分省份的普遍如下,还请各位读者注意在更替衣物的同时记得补充水分避免因为出汗造成的水分流水和疲劳造成免疫力低下,从而给各种细菌病毒创造可乘之机患上所谓的“热感冒”。- BCDC数据显示第17周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数超过流感病
- 全国流感阳性检测率第17周为18.3%,北方省份为8.5%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初步推测在2023年第17周(4月24日~4月30日),若流行水平较低则全国范围内新冠病例阳性检测率可能略高于8.5%;若流行水平较高则全国范围内新冠病例阳性检测率可能略高于18.3%。考虑到第16周全国范围新冠阳性检测率为4.4%,且第17周尚未完全开始全国性的大规模人群流动,我个人倾向于可能略高于8.5%的结果。当然一切以CDC最终公布的数据为准。另外如果根据5月8日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中刘清司长的发言,“全国发热门诊监测结果显示,五一期间部分地区疫情出现小幅上升”。以15%的增长作为“小幅”的标准,那么第18周的阳性检测率的低值则可能在9.8%~27.45%之间。鉴于新冠病毒传播力强,往往会成指数形式增长,那么第19周也就是本周的新冠阳性率则可能会达到20~50%。同样,一切以CDC最终公布的数据为准。
虽然周报本身没有出,但我想各位读者在随着五一节后的复工复学,应该能够根据自己身边同事或同学的健康状况对疫情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充分的认识。- 节后“全国都在咽喉炎”词条被顶上微博热搜,后被撤掉。
分析周报主要是为了能更准确地判断全国疫情的大致走向,以便指导我们下一阶段的工作和生活,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这里仅代表个人擅自总结了一些内容作为参考。
本周后半段全国大范围地区将开始入夏,请读者们做好衣物增减并及时补充水分。。
五一假期结束,出游人群已经基本返回,请读者们注意提升防护等级或减少外出。
再次检查家中可能存在的防疫漏洞,迎接感染冲击。
鉴于疾控中心周报数据存在一周的滞后和各地流行趋势的差异,可以根据医院呼吸科或发热门诊的就诊人数判断本地疫情发展情况。
本期的分享就先到这里,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给我留言。
欢迎大家在公众号首页给我留言,讨论和交流各种新冠相关的问题,也可以留下你的疑问或对分享内容的质疑,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会逐条进行回复。另外如果大家觉得该公众号或某份分享对你有帮助,可以关注公众号或分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希望大家都能在大流行期间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坚持到大流行真正结束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