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大流行时期的生活145——紫外线·其五【222nmUVC】
222nmUVC对皮肤的影响
222nmUVC对眼睛的影响
222nmUVC对呼吸道的影响
222nmUVC对植物的影响
222nmUVC的整体安全性
一、222nmUVC对皮肤的影响
过度照射会引起皮肤鳞状细胞癌。 过度照射会引起红肿、水肿或溃烂。 辐照总量存在一定的积累风险。 CPD含量代表照射后DNA的损伤程度。
二、222nmUVC对眼睛的影响
(这张图连续用了三期了)
除了动物和人之外,广义上的“安全无害”理论上应该也包括对植物的影响。植物的叶子结构因植物种类的不同而差异很大,但一般情况下表皮细胞的厚度为0.1~1μm。此外在一些植物物种中,对于气体交换很重要的保卫细胞也存在于叶子的表皮细胞中。因此短波长的UVC光可能会对叶片表皮细胞造成严重损伤。为此,有研究人员使用了222nmUVC和254nmUVC对拟南芥幼苗进行了照射实验,实验总共进行了7天,从结果上UVC的照射严重影响了拟南芥幼苗的生长,后续的跟进研究显示222nmUVC照射会严重损害植物的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也会造成叶肉细胞中线粒体断裂,并破坏其相关功能,从而抑制了植物的生长。222nm波段对植物的影响比254nm波段更严重。
尽管目前有非常多的研究表明合理使用222nmUVC消毒灯可能对眼睛和皮肤不会造成伤害,能够满足人机共存的消杀需求,但各种结论均来自各国研究人员的分散研究。国际紫外线协会 (IUVA) 2021年发布的远UCV消毒白皮书中甚至说明222nmUVC的安全性观点仅代表文章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IUVA。不过随着各种研究的进行,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师协会 (ACGIH) 和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 (ICNIRP)最终还是在2022年将222nmUVC每日暴露的安全阈值建议调整为皮肤479mJ/cm²,眼睛160mJ/cm²。
结合《后流128-辐照剂量与灭活效果》当中的内容,222nmUVC可以灭活99.97%的新冠病毒,尽管不像254nm等其他波段那样可以完全灭活,但使用得当也能极大程度的降低感染风险。但是UVC辐照安全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通常需要建立在长期、大量的研究基础上,才可以审慎地得出结论。对于销售者来说,应该基于相关组织的辐照阈值建议正确说明产品效果,现阶段任何强调“完全无害”或“绝对安全”商业宣传都是对消费者身体健康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这个“安全”还不包含植物,Plants Lives Matter!)。受限于222nmUVC本身的灭活效果和各种不同产品的设计、功率和单位时间的辐照剂量输出,“秒杀”或者“完全杀灭”的宣传则明显属于夸张宣传或欺诈宣传。
在实际使用222nmUVC进行消毒时,应基于安全剂量阈值,以及该阈值已远高于消毒所需剂量的相关研究结果,调整并优化消毒流程,在实现对新冠病毒和其他病原体有效灭活的前提下,避免眼睛和皮肤接收到超过安全阈值剂量的辐照。一些可能的建议包括但不限于:
根据设备的UVC强度注意每天使用的时间,避免超过安全阈值,特别是眼睛。
使用过滤水平合格的222nmUVC消毒灯,排除其他波段UVC的影响。
使用15W以上的222nmUVC消毒灯时要注意通风,降低潜在的臭氧风险。
在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环境中使用222nmUVC消毒灯,减少空气中颗粒物对消杀效果的影响。
避免将222nmUVC消毒灯作为绝对有效的消杀方案,它很难代替口罩。
避免家中植物暴露于222nmUVC消毒灯的辐照。
慎重考虑家中宠物(猫、狗、仓鼠等)暴露于222nmUVC消毒灯的辐照。
不管怎样,在现在这个时期多一种消杀方面的选择总归是一件好事,读者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现实需求选择不同的消杀设备,但也请注意规避可能的各种风险。
以上就是本期分享的全部内容,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给我留言,也可以给我发送邮件(dzdyzj@126.com)
参考资料:
ICNIRP Mini-Symposium, 19 June 2022, Nagoya, Japan
American Conference of Governmental Industrial Hygienists (2022) Threshold Limit Values and Biological Exposure Indices. American Conference of Governmental Industrial Hygienists, Cincinnati, OH.
doi:10.1111/php.13384
doi:10.1371/journal.pone.0235948
doi:10.1111/bjd.19816
doi:10.12030/j.cjee.202204196
doi:10.1111/phpp.12156
doi:10.1667/RR0010CC.1
doi.org:10.3390/ijms23169112
doi:10.1111/php.13671
doi:10.1111/php.12093
doi:10.1111/php.13391
doi:10.1073/pnas.1917196117
doi:10.1111/php.13269
doi:10.1007/s43630-021-00123-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