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流闲聊24——“X疾病”、动态清零、H5N1
虽然这几天挺忙的,但最近集中性的留言也很多,正好第一天的会议内容也涉及一部分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为了避免过几天我出现遗忘,索性临时更一期(顺便开了个《零碎信息》的新系列)。不过都只是简单说明,这期不会进行太多展开。
“X疾病”是世卫组织在2018年采用的一个术语,指一种假设的、尚不为人所知的病原体导致严重国际大流行的可能性。因此,它不是一种具体的疾病,而是一种现实可能性。现在普遍的观点是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可能就是第一个“X疾病”,而下一个“X疾病”的暴发只是“时间问题,而不是是否会暴发的问题。”
虽然公众号有时会更新“翻译翻译”,但多数时候并不会讨论防疫政策的问题,因为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还是更倾向于介绍和帮助大家理解相关内容。所以关于下一次“X疾病”的大流行,这里整理了一下这次会议上的部分内容给读者们做参考【会议是由中华预防医学会(CPMA)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CDC)。CPMA)本身是学术组织,同时又是国家卫健委的直属和联系单位,可以简单理解成国家公共卫生智库。由CPMA和CCDC共同主办的会议上的内容,虽然比较偏学术,但也有一定的政策倾向。】。
在人际传播的早期阶段能否遏制疫情?
新发传染病属于罕见事件,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早期病例少,发现难度大。而在疾病(传播)特征尚未充分显现时,谁来承担过度反应的政治后果?由于遏止成功无法验证,社会难以接受频繁的预警。
在大流行全球传播早期阶段能否实现全球围堵?
在技术上是可能的,基于我国曾用半年时间消灭了SARS-Cov-1(非典)、以及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都曾成功阻断SARS-Cov-2(新冠)的传播。但问题是,其他国家是否都有如此能力和意愿。
如果大流行无法避免,该如何安全地度过大流行?
方案一:严防死守、动态清零,直至有效疫苗/药物投入使用。这是最值得追求的愿景,但如果研发失败或者延迟,则可能会在全球的影响下被迫弃守。
方案二:压制传播强度,防止医疗过载和崩溃。经受相对低强度传播,以便等待疫苗和药物投入使用,相对和缓地建立人群免疫。如果研发失败或延迟,需要承受的健康和生命损失十分巨大。
国际和国内的各项准备其实非常多,有正在进行的也有计划进行的,展开就太多了,简单罗列几项(《翻译翻译》系列介绍过一些)。
国际:修订《国际卫生条例》、建立《大流行公约》、建立大流行基金、建立生物资源中心、大流行医学应对产品研发等。
国内:制定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战略、大流行准备与应对的伦理和法律准备、持续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监控和预警体系、提升公共卫生(疾控)的能力和专业技术领导力等。
读者们其实很关心下一次大流行真正来临的时候会采取何种措施,不过还没发生的事情,谁也不知道会怎样,但是从各种公开信息来看,决策上可能更倾向于上文提到的“方案一”、“严防死守、动态清零,直至有效疫苗/药物投入使用”。对疫苗研发领域的期许是“能够在100天内实现从研发到上市”,“即便可能防感染效果差些,但至少要像新冠疫苗一样可以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技术难度不大,主要还是安全性和政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