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别篇开始更新的时候,有读者留言想让我介绍一下当地的一些景点作为之后旅行的参考,也有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想云旅行一下,所以这里跟特别篇同步更新一下我在这次旅行时拍摄的一些照片。不过我对于历史和摄影这些内容并不是很擅长,所以内容选取和拍照效果可能并不是很好,这里仅供大家参考,还是希望大家有机会能亲自前往游览。
历史上的大同,为北魏都城平城的所在地。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七月迁都至此,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共建都于此97年之久。大同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即公元730年置云中县。到唐玄宗天宝元年,即公元742年置云中郡,辖境今长城以南,桑干河以北一带,治所就在大同。辽、金、元初为陪都西京,明朝为北方边境重镇。境内古迹众多,包括云冈石窟、大同古城 、北岳恒山 、大同长城 、华严寺、善化寺、悬空寺、九龙壁等,是国家文物局支持建设的“博物馆之城”。
大同古城墙
大同市博物馆是一座地志性综合博物馆,2020年,大同市博物馆入选“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馆内文物展品各具特色,基本陈列分为沧桑代地、魏都平城、辽金西京和明清重镇。
大同市博物馆正门
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大型壁画“北魏贵胄出行图”,高约15.5米宽约50米,内容是以大同沙岭村北魏壁画墓中的贵族出行和宴乐画面为参照创作的。
展厅中央的牛车为根据宋绍祖(北魏幽州刺史、敦煌公)墓葬墓葬出土的陶车模型进行复制的“牛拉鳖甲车”,馆内有文物实物展览。
比较能体现北魏时期历史风貌的、且属于大同博物馆“镇馆之宝”一级的文物都来自于司马金龙墓中出土的漆画屏风、石雕棺床和陶俑阵。司马金龙,河内郡人。北魏时期大臣,使持节、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征拜为吏部尚书、侍中,琅琊王。
传世的北魏髹漆实物极少,司马金龙墓漆画屏风画是北魏书法、绘画和石雕的艺术珍品,到现在依然还保持着1500多年前的样貌,色彩艳丽十分震撼,位列《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面内容延续汉代以来帝土将相、烈女、孝子等传统故事,如帝舜、周太姜、卫灵公、齐宣王、晋文公、以及孝子李充、卫灵公夫人等等。画法上与传为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酷似,亦与传为初唐阎立本的《古帝王图》之间有着承继关系。
司马金龙墓漆画屏
司马金龙墓石棺床则代表了北魏雕刻艺术的杰出成就,是大同博物馆的第二件镇馆之宝。下部边框饰水波纹,床足雕刻四个肌体雄健,双手托举的力士;上部缠枝忍冬枝纹之间雕有舞蹈及各持乐器的伎乐童子、神兽等:以缠枝忍冬纹为边饰,中部为流畅的波状忍冬纹;波心雕伎乐十三组,中间一组为翩翩舞者,两侧各有六组乐人,左侧六人分别弹琵琶,吹排箫、吹箫、击鼓、碰铃、奏吹叶,右侧六人则弹琵琶、击钹、吹筚篥、击鼓、吹横笛、击细腰鼓;伎乐身侧各雕虎、狮、龙、人面鸟等瑞兽。
司马金龙墓石棺床局部展示
司马金龙墓陶俑阵,精选了司马金龙墓出土的238件陶俑以“俑阵”的形式展出,是国内迄今为止北魏时期阵容最大的俑阵。
司马金龙墓陶俑阵整体
司马金龙墓陶俑阵局部
同样比较独特的展品还有北魏时期的蓝色玻璃器皿。根据考古资料记载,是大月氏将玻璃制造技术传入北魏,使北魏的玻璃制造技术得到了发展,这种技术不同于以前汉代的绿玻璃,也不同于后来隋代的绿玻璃。这些独特的“北魏蓝”随之传入的玻璃吹制技术,让北魏人可以“吹”出器形较大的薄壁玻璃容器。而且玻璃的透明度更高。
部分北魏蓝玻璃器皿
据《魏书·大月氏传》记载“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在向西域工匠学会玻璃吹制技术后,北魏人不仅能制作小件的玻璃饰品,还能制作碗、壶等实用的玻璃器具。和很多旅游景点类似,大同博物馆也有自己的文创产品。
部分文创产品
鸱吻,也被称为螭吻、鸱尾或龙吻,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屋顶装饰构件。这种神兽形象最初源于汉朝,形象基于鱼尾,与龙的形象相结合,被认为能够镇邪避火,象征着水的力量,以防火灾,广泛出现在中国古建筑屋脊的两端。在建筑结构上在,鸱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它衔接了殿顶正脊与垂脊,增强了建筑的稳固性和防水性能。
馆内的辽代鸱吻
受限于篇幅,更多精美的文物还是希望大家可以前往博物馆亲自观赏。
以上就是本期分享的全部内容,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给我留言,也可以给我发送邮件(dzdyz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