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旅行:大同记录02-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作为我国三大石窟之一,同时也是大同旅游的名片,可能是吸引大部分游客前往大同的主要原因。
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北魏皇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后在文成帝的支持下,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北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
云冈石窟景区入口
昙曜,北魏僧,武威郡姑臧人也,生卒年不详。年少出家,原在凉州修习禅业,为太子拓跋晃所礼重。北魏太武帝废佛教,北地经像零落,佛事断歇,沙门多还俗,师独坚固道心,俨然持守其身。太子再三亲加劝喻,仍密持法服器物,不暂离身,闻者叹重之。后卒于大同。
云冈石窟昙曜广场 昙曜雕塑
灵岩寺始建于北魏年间(公元386年-公元534年),后毁于战火。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描述的灵岩寺是“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
灵岩寺建筑群
第一期,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年),云冈石窟16-20窟,也即著名的“昙曜五窟”。
第二期,约自文成帝以后至迁都洛阳以前的孝文帝时期(465-494年),云冈石窟1~3、5~13窟。
第三期,魏孝文帝太和19年至北魏正光五年(494-524年),云冈4、14、15以及20窟以西。
云冈石窟20窟
大佛高约13.7米,端坐于石台座之上。佛首磨光肉髻,方圆面相,广额丰颐,眉眼细长,鼻梁挺直,大耳垂肩;眉间施白毫,嘴唇略薄,唇上、下巴有八字胡须。眼中瞳孔为琉璃镶嵌,大约是在辽代安装。佛身挺拔壮硕,两肩宽厚,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质地厚重,衣褶自然流畅,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内衣轻薄贴体,整体疏密得当,雕刻工艺精湛。大佛神情庄严,慈祥泰然,结跏趺坐,双手于腹间相会叠加,呈禅定手印。可惜手部与双腿风雨侵蚀,雕饰全无。但是大佛姿态雄伟,气宇轩昂。大佛身后,雕刻火焰纹圆形头光与舟形大背光,规范而有序,丰富而华美。
犍陀罗艺术在汲取古希腊、罗马艺术菁华基础上创造出释迦的各种形象,形成新的风格。佛像体态生动,长发呈波浪形,高鼻深目,着通肩或右袒式大衣,衣褶均作平行线,自然而有变化,有质感和重量感。
“能鸿道者即为人主,我非拜天子,乃礼佛也”
云冈石窟第9窟 局部
其中第9、10窟为一组双窟,前后室结构,汉式殿堂布局。窟门列楹柱,面各三间。柱雕千佛,承以狮、象,蔚为壮观。第9窟窟门为仿中国传统庑殿式建筑,两侧对称布龛,分层雕刻,中西合璧,具有浓重的装饰意味。窟内四壁分层布龛,造像题材多出自《法华经》。窟顶格状,格内雕团莲及飞天,八夜叉体魄健硕,力举万钧,单手承托横枋。后室北壁主像雕释迦,东西两壁各一胁侍菩萨。
以上就是本期分享的全部内容,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给我留言,也可以给我发送邮件(dzdyz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