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58期】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2年4月27日,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在昆明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牵头完成的“马铃薯抗晚疫病多样性品种选育及应用”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此次成果评价专家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金黎平,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谢从华,云南省植物保护学会研究员黄兴奇,云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华春,云南大学研究员胡凤益,云南师范大学教授李灿辉,云南省植保质检站推广研究员李永川等专家组成。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目成果针对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群体组成复杂而导致危害严重的问题,开展了晚疫病致病机理和群体结构、抗病品种选育及品种多样性利用等系统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成果:发现了云南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结构复杂,包含了能克服11个抗病基因的超级生理小种,平均频率42.1%,揭示了病原菌群体易变和演化速度快的致病机制,明确了品种抗性多样性控制病原菌进化的机理,为马铃薯抗晚疫病品种选育和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收集评价了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种质资源700余份,开展了马铃薯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定位了1个主效抗性QTL位点,利用水平抗性和垂直抗性亲本,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成了云薯105、宣薯5号、云薯304、云薯401和云薯505等15个不同晚疫病抗性类型和不同用途的新品种,其中云薯304是聚合了水平抗性和主效抗性的富锌薯片加工品种,云薯505是高抗晚疫病、高产、耐储的鲜食品种,宣薯5号抗晚疫病、淀粉含量高达23.4%,比同类对照高淀粉品种高5个百分点以上;针对不同区域晚疫病菌的群体特征,合理布局不同抗性的新品种,创建了马铃薯抗病品种多样性持久防控晚疫病技术体系,延缓了晚疫病菌进化速度,降低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延长抗性品种使用寿命,可显著提高马铃薯的丰产性及稳产性,病害发生严重度减少14.3%-25.8%、增产13.0%-27.2%。该成果2020年和2021年,在云南和贵州示范推广850.5万亩,覆盖了云南省大春马铃薯种植面积的70.9%,增产鲜薯203.82万吨,新增产值27.47亿元,减少农药施用量50%,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该成果育成抗病专用新品种15个,其中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个,编制云南省地方标准1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外观设计专利1件和软件著作权6件,出版专著3部,发表研究论文52篇。该成果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抗病品种多样性持久防控晚疫病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马铃薯抗晚疫病多样性品种选育及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End.
往期精彩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全国科技成果评价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