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意] 玛丽亚·隆盖《古墨西哥:玛雅、阿兹特克和其他中美洲文明》中译本出版:一部古拉丁美洲文明史的考古学经典译著!

创美工厂 蒙古史与元史学术兀鲁思 2023-09-19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所以部分关注本号的朋友无法在第一时间收到“蒙古史和元史学术兀鲁思”推送的消息。欢迎各位朋友按下面的方法简单设置,让本号继续为您在第一时间及时进行推送:

1. 关注并进入公众号后,2. 点击手机右上角“. . .”。3. 点击“设为星标”

这样您就可以及时收到本公众号推文

本号是一个以“蒙古史和元史”为主题的学术公众号,专注于蒙古史、元史、中亚史、内亚史和世界史的学术研究和资讯传播,主张在世界视角下跨学科、多领域建构新世纪的蒙古史与元史学术叙事研究!服务于高校科研工作者、本硕博群体和历史爱好者!


“ 

本书展现了中美洲完整的历史面貌,从早期的奥尔梅克文化,到后古典时期的历史变迁,再以西班牙的征服者埃尔南·科尔特斯的到来作为终结。然后从宏观的历史走向具体的历史,家庭教育、衣食住行、乐舞游戏、文书历算、神灵宗教等等,深入古墨西哥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揭开中美洲灿烂而神秘的文明内在。之后本书将沿着一条考古路线,从平原到山野,从密林到海滨,走近中美洲“失落的世界”,亲临历史遗址现场。







01

本书概况


《古墨西哥:玛雅、阿兹特克和其他中美洲文明》


原作名:Ancient Mexico: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Maya, Aztecs and other Pre-Civilization Population

作者:〔意〕玛丽亚·隆盖

译者:刘慧颖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品方:创美工厂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页数:300页

开本:16开

装帧:精装

定价:168.00元

丛书:失落的文明

ISBN:978-7-5057-5470-6


作者简介

玛丽亚·隆盖,1960年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曾在博洛尼亚大学学习古代历史与考古专业。她专研于前哥伦布时期美洲大陆文明的民族考古学,对许多考古挖掘工作都有贡献。她曾在巴黎人类博物馆,以及比利时皇家历史艺术博物馆的美洲馆进行研究和策展工作。此外还发表了多篇有关秘鲁和中美洲古代文化的论文,探讨了原始艺术、宗教和图像学的问题。


内容简介

《古墨西哥》展现了中美洲完整的历史面貌从早期的奥尔梅克文化,到后古典时期的历史变迁,再以西班牙的征服者埃尔南·科尔特斯的到来作为终结。然后从宏观的历史走向具体的历史,家庭教育、衣食住行、乐舞游戏、文书历算、神灵宗教等等,深入古墨西哥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揭开中美洲灿烂而神秘的文明内在。之后本书将沿着一条考古路线,从平原到山野,从密林到海滨,走近中美洲“失落的世界”,亲临历史遗址现场。


编辑推荐

★意大利白星出版社经典丛书——失落的文明,英法美德荷等16个国家出版。雄据东方的古代中国,尼罗河畔的古埃及,季风吹拂的古印度、吴哥,蔚蓝海岸的古希腊、古罗马,山海丛林的古墨西哥、印加,东西之间的以色列、古波斯十本全系引进,陆续出版面市

★从奥尔梅克人开始,完整梳理前哥伦布时期的中美洲历史:特奥蒂瓦坎、瓦哈卡、埃尔塔欣、玛雅、阿兹特克……

深入古墨西哥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教育、衣食住行、乐舞游戏、文书历算、神灵宗教、祭祀习俗,还有独具特色的仪式球赛,展现中美洲文明的灿烂、血腥与神秘

★从阿尔班山的宏伟城市、蒂卡尔丛林中的阶梯金字塔,到湖中都市特诺奇蒂特兰、海滨悬崖的图卢姆……穿越山海丛林,探寻失落世界的文明遗址

510幅高清图片,种类丰富,囊括建筑遗址、航拍摄影、手绘建筑、平面图纸、手绘城市全景、陶像石雕、壁画浮雕、饰品珍宝、彩绘抄本,多角度触摸历史的轮廓。

精装设计,内封压印文明经典图腾,书脊文字烫金工艺,展现历史的典雅、厚重。内文进口超感纸全彩印刷,视觉、触感舒适,色彩明丽,还原真实的历史所见。

通俗易懂,结构清晰,内容、注释丰富,列有术语表帮助理解。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历史、文物、遗址爱好者,以及旅游爱好者。


目录

前言

前哥伦布时期中美洲历史

中美洲人民的日常生活、艺术和宗教

中美洲的考古路线

术语表

参考文献





02

本书前言


15世纪末,发现“新世界”这一事件令欧洲人大开眼界,他们了解到一些民族的艺术形式和知识表现形式与欧洲人截然不同。尤其是在今天由墨西哥南部、伯利兹、危地马拉,以及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部分地区组成的广大地区,不同文化相融形成了如今的“中美洲文明”,一般称之为“古墨西哥文明”。

尽管西班牙征服者对这一文化遗产完全没有表现出欣赏和尊重,他们被财富和权利的欲望所蒙蔽,但是前哥伦布时期的人民现在已经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和敬佩。

考古学家正在努力再现这些失落文明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些文明创造了文字体系、复杂的数学、极其先进的计时方法以及那些不朽建筑。建筑所在的城市辉煌壮丽,耸立着巨大的阶梯金字塔。因为欧洲殖民者试图将这些古文化的所有痕迹完全根除,所以考古学家想再现古文明这一目标变得更为艰难。然而,古迹挖掘正在不断进行中,越来越多的珍宝重见天日,这些充分证明人们对此充满兴趣,并在推进这些研究。

本书的目的是研究这些民族的历史,尤其是那些创造出高度发达成熟的社会体系的民族。奥尔梅克人、萨波特克人、玛雅人还有阿兹特克人,他们留下来的那些伟大的建筑、雕塑、浮雕、瓷器、珠宝,还有最近才发现的那些复杂的记录,都见证了这些民族璀璨的文化。同时,我们还会研究其他一些所谓的“少数民族文化”,到目前为止,这些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一直被忽视,但是它们对前哥伦布时期中美洲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文字连同插图将从全面、易懂的角度概述中美洲人民完整的历史面貌。从最早的奥尔梅克到后古典时期晚期,以及埃尔南·科尔特斯的到来——这个世界的文化和传统与众不同,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





03

精彩文摘

奥尔梅克人,中美洲文明之母

公元前2千纪(千纪以千年为单位)开始,各种不同的文明在中美洲繁荣起来,这些文明都起源于墨西哥湾沿岸的热带低地。公元前1500年左右,在这片炎热潮湿的地区,纵横的河流和沼泽浇灌了这片肥沃的土壤,也见证了古墨西哥“文明之母”奥尔梅克文明的诞生。然而,这一古老的中美洲文化,其起源以及诸多方面仍然是考古学之谜。“奥尔梅克”一词起源于纳瓦特尔语,这是后来阿兹特克人使用的一种语言,意思是“奥尔曼(Olmán)的居民”,也就是“橡胶之乡的人们”。西班牙大征服的时代里,蒙特祖马二世的臣民就是用这一词来描述生活在墨西哥湾沿岸的人们。然而,我们仍然不知道公元前2千纪和前1千纪的奥尔梅克人是如何称呼自己的。

目前的考古研究表明,奥尔梅克人为萨波特克、玛雅、阿兹特克等伟大的文明和王国奠定了基础,这些文明和王国在中美洲承续直到西班牙征服时期。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奥尔梅克文明的发展和文化,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地理背景。



公元前4千纪左右,随着农业的发展,第一批人开始在中美洲定居。玉米是主要的食物资源,还有南瓜和豆子。在欧洲人到达之前,尽管马、牛、羊等这些动物在新大陆还不为人知,但是当地人已经驯养了狗和火鸡,还会饲养蜜蜂。虽然农业可以满足他们的部分食物需求,但是古代中美洲的居民不停地在热带雨林中狩猎,雨林中有丰富的鸟类和野禽。他们还会在河边和海边捕鱼。公元前2千纪末期,在一片肥沃的领地上居住着一群人,他们生活在农村,这片土地相当于如今的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州和塔巴斯科州。他们中的许多村子集中在托纳拉河和帕帕洛阿潘河(Papaloapn)沿岸以及坎佩切湾周围。

大约从公元前1200年左右开始,发生了一系列转变,这些变化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文明的雏形发展。在那之前,很多村庄的中心都是用易腐材料搭建成的简陋棚屋,泥土搭建而成的金字塔平台是一些神庙建筑,这些神庙都是中美洲最早的宗教建筑。这些宗教建筑周围是一些村庄,考古学家通常称之为仪式中心,它们与真正的城市截然不同。真正的城市是从1世纪开始,随着玛雅和特奥蒂瓦坎的崛起才发展起来。奥尔梅克重要的仪式中心包括圣洛伦索、拉文塔、特雷斯萨波特斯、拉古纳-德洛斯塞罗斯(Laguna de Los Cerros)。考古发现表明公元前1200年左右,圣洛伦索是第一个发展起来的,公元前900年左右,这座城市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同时,拉文塔开始崛起,蓬勃发展了起来。



拉文塔位于丛林中心沼泽地带的一个小岛上,如今是奥尔梅克文化区占地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遗址。正是在这里建立了中美洲最早的金字塔,高33.8米,其圆锥形结构有人解释为代表了一座火山。在这些仪式中心出土了各种巨石碑,比如“祭坛”(也许是王座)、有浮雕装饰的石碑,还有金字塔和平台。然而,这一时期最令人震惊的发现也许是那重达数吨的巨石头像,目前已知发现了17个。这些巨大的头像上戴着一种头盔,五官与众不同,杏仁眼、厚嘴唇、嘴角下翻,鼻子大而扁平。这些特征引起了学者们对人物种族起源的讨论:虽然有些人在这些石像上看到了尼格罗人种的特征,但是一般还是认为这些头像描绘的是中美洲的印第安人,因为其中很多人有着很多相似的面部特征。在其他雕像和浮雕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特征,浮雕上描绘了一群怀抱着孩子的人、美洲豹及类似美洲豹的动物。

除了一些巨大的石碑外,还挖掘出了一些精小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藏在祭品和那些精英的墓穴中,显示了奥尔梅克艺术表现手法之高超。其中有陶器、“娃娃脸”婴儿陶塑、精美的珠宝,以及用玉石、蛇纹石和黑曜石雕刻而成的人形雕像和动物雕像。



这些发现不仅限于墨西哥湾沿海地区,在墨西哥、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的许多地区也有发现。这也说明奥尔梅克文化、商业和艺术影响之广,这种影响从公元前900年开始,一直持续了好几个世纪。

尽管我们对奥尔梅克文化的起源和历史并不完全了解,但是根据考古证据以及与后来的文化相比较来看,我们还是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同时也能够重新勾勒出奥尔梅克文化的一部分主要特征。

家庭、教育、食物、住宅

古典时期的玛雅铭文上记载了皇室成员的确切资料,这些人居住在城邦的宫廷里。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在帕伦克,成为皇后的女性,她们在王位继承中起着主导作用。分析表明,在某些情况下,王位的继承是通过母系传递的。

在贵族阶层中,一夫多妻制相当普遍,我们发现国王的名字与不同妻子的名字有关。然而,这种习俗在下层阶级中似乎并不常见。即使对于最贫穷的家庭来说,婚礼也是一个盛大的仪式,人们会精心准备庆祝活动和典礼。对于男人来说,选择未来妻子的基本标准之一是星座:夫妻出生时任何星相的不相容都是婚姻不可逾越的障碍。一旦“占星”显示关系和谐,就会有人来协商年轻女性必须带给未来公婆的嫁妆。嫁妆通常包括有价值的物品,比如羽毛、可可(Cacao)、宝石、棉布。婚礼仪式不一定由神职人员主持。如果父母不够富有,就会由村里的长者或地方长官代替。

司仪会将这对新人的斗篷下摆系在一起,为他们祝福祈祷,并劝告他们要和谐相处。仪式结束后会举行一场宴会,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巴尔托洛梅奥·德拉斯·卡萨斯(Bartolomeo de Las Casas)记录了关于新婚之夜一件不寻常的事:两位老妇人负责陪伴一对年轻夫妇回家,整晚陪伴他们,指导他们今后的性生活。



关于阿兹特克人复杂的婚前仪式还有更精确的资料。年轻男性年满20岁,女性年满16岁就可以举行婚礼。在比较富裕的阶层,父母并不是唯一有权批准或者不批准结婚的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也拥有这项权力。

在玛雅世界里,除非夫妻之间占星上显示星象相容,否则婚姻不可能继续。一旦宗教仪式和婚礼后的豪华宴会结束,婚姻就算圆满了。随后,年轻的丈夫将从卡尔波利(意为他所属的“家族”)那里得到一部分土地。他可以为自己和家人保留一部分农产品,通过这种方式,这对夫妇就融入了社会。对阿兹特克人来说,通奸类似于谋杀:如果伴侣以外的任何人目睹了这一行为,犯罪方将立即遭受酷刑,并被判处石刑。

在玛雅和阿兹特克文化中,家庭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当代编年史家记录了很多这两个社会中有关怀孕和分娩的有趣故事。女性分娩时,会有一位或者多位助产士帮助她,这些助产士还负责举行巫术和宗教仪式。她们的任务就是将草药制成特殊药剂,这些药剂带有镇定作用,能够减轻准妈妈的痛苦,并把一块先前净化过的温暖的石头放在她的腹部。举行仪式是为了供奉掌管出生和女性生育的神灵。玛雅人信奉伊希切尔(Ixchel),阿兹特克人崇拜特拉佐尔特奥特尔(Tlarolteotl),这都是为了确保婴儿身体健康,得到神灵的保护。还有另外一种为新生儿举行的净化仪式,需要用到“水”这一工具。这一仪式类似于基督教的洗礼仪式。

考古已经证实,前哥伦布时期,美洲的许多民族都会对非常年幼的孩子进行颅骨变形术。迭戈·德·兰达在描写玛雅人的这种行为时写得很有意思,他解释说,婴儿出生几天后,依然柔软的头会被两块木板夹住,一块放在后脑勺上,另一块放在前额上。这种把头盖骨压扁的做法符合那个时代的审美偏好。



阿兹特克儿童在青春期之前一直由他们的父母进行教育。从15岁开始,年轻男性会在一所名为特尔波奇卡尔利的军事学院继续接受教育。特尔波奇卡尔利在纳瓦特尔语中的意思是“青年之家”,从蒙特祖马一世开始,所有男孩都必须接受义务教育,不管他们属于哪个社会阶层。每个卡尔波利都有自己的特尔波奇卡尔利,这是以学院的形式运作的,男孩们会在那里接受双重教育,目的是把他们培养为模范公民和臣民,同时也训练他们学习如何作战。老师们教导学生要尊重老人、贵族和君主,并为他们服务。阿兹特克人的教育包括学习音乐、歌唱和舞蹈,这些都是所有节日的基本活动。然而,课程轻松的部分并没有免除学习战争技术、军事纪律和武器使用等部分。

第二种类型的学校是神学院卡尔梅卡克(calmecac),总体上是为上层阶级的孩子开设的学校。一般来说,卡尔梅卡克附属于一座寺庙,由祭司成员管理运行。他们传授的内容比公立学校要复杂得多。孩子们15岁时入学,学习写作、历算、天文和占卜。这些都是为少数特权阶层保留的学科。有意愿的年轻人可以放弃婚姻,继续学习,随后从事宗教事业。这些学校也向贵族的女儿开放,尽管她们会与男孩严格分隔开来。她们接受女教师的教育,学习舞蹈、音乐、烹饪和编织。她们的严格训练只有在到达适婚年龄时才会结束。

有关玛雅教育的资料比较稀缺,但人们认为教育是富裕阶层的特权。迭戈·德·兰达曾提到女孩必须非常尊重她们的母亲。人们还期望母亲能教育她们的女儿,教她们一门手艺,如果女儿不听话,就要严厉地惩罚她们。

比亚埃尔莫萨,奥尔梅克巨像的故乡

前古典时期,奥尔梅克文明的三个主要中心:圣洛伦索、拉文塔和拉古纳-德洛斯塞罗斯,建立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热带低地地区,逐渐开始发展起来。随着圣洛伦索突然神秘地被摧毁之后,拉文塔可能在公元前900年左右达到了文化顶峰。拉文塔建立在奥尔梅克文化区东部的边缘,靠近托纳拉河沼泽中的一个小岛。农民、工匠和渔民可能就生活在离岛不远的河岸上。这座城市面积超过5平方千米,在公元前900年到前400年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宗教中心。

拉文塔的建筑沿着南北轴线排列,展现了许多圣洛伦索不为人知的建筑和创新风格。其中包括三块复杂的蛇形马赛克地板,一些学者认为它们描绘的是美洲豹面具。拉文塔遗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纪念性建筑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圆锥形建筑,高34米,由夯实的泥土建成,位于城市的最南端。它独特的凹槽结构被解释为象征着一座火山,也许是图斯特拉地区其中一座火山,而这个地区可能是奥尔梅克人的家园。

位于今塔巴斯科州的比亚埃尔莫萨考古公园里有象征奥尔梅克文化的石头建筑:石碑,也就是所谓的祭坛,更有可能是王座;还有具有独特面部特征的巨石头像,这些头像也许刻画的都是统治者的肖像。制作这些巨石的火山石是跨越了相当遥远的距离,从图斯特拉地区经河流运送过来的。

奥尔梅克宗教信仰的细节在很大程度上依然知之甚少,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传承给了历代文化:对美洲豹的崇拜。在讨论奥尔梅克考古时无法不对这一方面展开研究,这也是构成前哥伦布时期中美洲历史的基本内容。在中美洲最古老文明的图像中,以及在南美洲的一些地区,比如秘鲁,我们发现一直存在着一种具有猫科动物特征的动物。在中美洲地区,这被称为对美洲豹的崇拜。美洲豹生活在炎热潮湿的热带森林中。墨西哥、危地马拉、伯利兹和亚马孙河流域的部分地区一直是这种动物理想的栖息地。这种动物在安第斯山脉无人知晓,但是在那里发现了另一种大型猫科动物:美洲狮,它的名字“puma”来源于克丘亚语,这是印加人使用的一种语言。



最古老的美洲豹图像可以追溯到奥尔梅克人,他们是中美洲文明的“文化之母”。考古发现仅仅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奥尔梅克众神的信息。有证据表明,奥尔梅克人崇拜一位混血神,它是人类和猫科动物的结合体,人们将它描绘成“美洲豹人”。美洲豹图像在装饰石碑的浮雕中反复出现,经常与其他动物形态的神灵,比如鸟类、蜥蜴和蛇联系在一起。

奥尔梅克的传统,包括对美洲豹的崇拜,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都影响了中美洲文化。这些文化中的美洲豹神都结合了他们自己的改良。美洲豹崇拜也许在玛雅众神中最为突出,在韦拉克鲁斯、特奥蒂瓦坎、阿尔班山和周边地区,也都有崇拜美洲豹的习俗。在后古典时期,这种崇拜也被托尔特克人和阿兹特克人继承了下来。

因此,我们必须知道为什么这种特殊的动物神灵如此重要,它广为传播的原因又是什么。正如我们已经讨论过的,中美洲宗教是建立在“纳瓦尔之道”和萨满仪式的基础上的。纳瓦尔这个词是阿兹特克语,意思是“伪装”,而在玛雅语中是Uay,翻译过来就是“动物朋友”。

在萨波特克人和玛雅人的宗教信仰中,精英和萨满是类似于神灵的存在,在动物王国中具有一个对应的自我。通过化形为这些动物,他们可以与神灵和超自然世界进行沟通。萨满,仍然存在于今天的中美洲,可以说是一种与巫医结合的祭司。他们不是通过简单的供品和祈祷与神灵交流,而是通过举行特殊的幻觉仪式。在跳完规定的舞蹈、放血和服用药物之后,萨满会进入一种恍惚的状态,并呈现出他们的Uay(动物朋友/动物他我)的样子,这会使他们与特定的神灵进行直接接触,并让他们体验到超自然的幻象。对于奥尔梅克人和玛雅人来说,美洲豹是最为重要的动物他我,这一点从许多描绘国王和萨满以及类似美洲豹的生物的图像中可以看出。

此外,美洲豹体现了太阳神夜间的一面,因此与夜间崇拜也有关。在这方面,它是大地深处、农业丰收和洞穴的守护者,而洞穴是进入地下世界的途径。



【相关书目】


感谢创美工厂供稿授权!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即可查看本书的豆瓣主页本号推荐书目的版权归相关出版社或出品方所有,书讯由本号整理首次发布,其他学术公众号转发请注明原出处本公众号名称!欢迎转发,点个 “  ” 和 “ 在看 ” 以示鼓励!感谢支持!


进学术群:本号目前建有 蒙古史-元史-内亚史群、中东史群(含波斯-伊朗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奥斯曼-土耳其文明、阿富汗史、犹太-以色列史、高加索地区)、东欧-俄国史群、古希腊罗马-西欧史群、南亚史群、远古夏商周史、中国中古史群(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史群、辽夏金史群,请添加微信并简要说明来意,否则不予通过(格式:学校/单位-职业/专业/研究领域(中亚史、蒙古史、游牧民族史、中东史、东欧史等)-姓名。例如:北京大学-历史学-XX、内蒙古大学-蒙古学-XX),之后会邀请您入群。商务合作:蒙古史、元史与世界史新书书讯等合作请直接添加微信,并说明来意“交流或合作事项”!合作微信:qiu28269383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