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意] 司马儒《古代中国:从史前至大唐王朝覆灭》全新再版:国内首部中国从新石器到盛唐的多维宏观文明史与考古学译著!

创美工厂 蒙古史与元史学术兀鲁思 2023-09-19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所以部分关注本号的朋友无法在第一时间收到“蒙古史和元史学术兀鲁思”推送的消息。欢迎各位朋友按下面的方法简单设置,让本号继续为您在第一时间及时进行推送:

1. 关注并进入公众号后,2. 点击手机右上角“. . .”。3. 点击“设为星标”

这样您就可以及时收到本公众号推文

本号是一个以“蒙古史和元史”为主题的学术公众号,专注于蒙古史、元史、中亚史、内亚史和世界史的学术研究和资讯传播,主张在世界视角下跨学科、多领域建构新世纪的蒙古史与元史学术叙事研究!服务于高校科研工作者、本硕博群体和历史爱好者!


“ 

本书开篇回顾了中国从旧石器时代至盛唐的历史,讲述中华文明大一统的兴起、动荡与繁盛。继而从精神生活到物质生活,从建筑到音乐,从贵族墓葬到农民日常,全景式地展现古代中国文化。艺术品也按照主题陈列:陶瓷、玉器、青铜、金银、漆器、绘画和石刻,将每种艺术的发展史娓娓道来,穿插着精美藏品的讲解。之后,本书走进石窟、墓葬,身临考古现场,触摸历史的遗迹,在神州之上开展了一趟跨越时空的访古之旅。







01

本书概况


《古代中国:从史前至大唐王朝覆灭》


原作名:Ancient China: Chinese Civilization from its Origins to the Tang Dynasty

作者:〔意〕毛里齐奥·斯卡尔帕里

译者:许家桐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品方:创美工厂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页数:300页

开本:16开

装帧:精装

定价:168.00元

丛书:失落的文明

ISBN:978-7-5057-5553-6


作者简介

毛里齐奥·斯卡尔帕里司马儒,Maurizio Scarpari),意大利汉学家,曾担任东亚研究系主任,亚洲与北非研究学院院长等职位。主要研究中国的先秦时期,长期耕耘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文学史、考古学领域,从各个可能的角度研究中国文明的形成与兴起,探究中国文化和身份的基本特征,尤其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出版了多部著作,包括《孟子与执政之道》(2013)、《道教:历史、学说与实践》(2014)、《儒家学说》(2015)、《回归孔子之道: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之间的今日中国》(2015)等。


内容简介

《古代中国》开篇回顾了中国从旧石器时代至盛唐的历史,讲述中华文明大一统的兴起、动荡与繁盛。继而从精神生活到物质生活,从建筑到音乐,从贵族墓葬到农民日常,全景式地展现古代中国文化。艺术品也按照主题陈列:陶瓷、玉器、青铜、金银、漆器、绘画和石刻,将每种艺术的发展史娓娓道来,穿插着精美藏品的讲解。之后,本书走进石窟、墓葬,身临考古现场,触摸历史的遗迹,在神州之上开展了一趟跨越时空的访古之旅。


编辑推荐

★意大利白星出版社经典丛书——失落的文明,英法美德荷等16个国家出版。雄据东方的古代中国,尼罗河畔的古埃及,季风吹拂的古印度、吴哥,蔚蓝海岸的古希腊、古罗马,山海丛林的古墨西哥、印加,东西之间的以色列、古波斯十本全系引进,陆续出版面市

★朝代史+文化史+工艺美术史,也是文物展+古迹旅行导览:从新石器时代至唐代的历史线索,古雅厚重、奇趣灵动的文物珍品,到大地之上的石窟遗迹、黄土之下的墓葬陵寝,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全景巡礼。

★精装设计,内封压印文明经典图腾,书脊文字烫金工艺,展现历史的典雅、厚重。内文进口超感纸全彩印刷,视觉、触感舒适,色彩明丽,还原真实的历史所见。

★450幅高清图片,文物珍品、古迹摄影、考古现场、风景地貌、手绘建筑、纹样临摹,多角度触摸历史的轮廓。

★精选中国各大博物馆藏品,汇集流落世界各地的珍品:北魏·屏风漆画列女古贤图(山西博物院藏);春秋·莲鹤方壶(河南博物院藏);东周·铜错银衔环双身虎(日本美秀博物馆藏);春秋·镂空雕蟠虺纹金剑柄(大英博物馆藏);隋代·青瓷胡瓶(法国吉美博物馆藏);战国·蛇座凤鸟鼓架(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还有知名古董商埃斯卡纳奇和戴克成经手文物和私人藏品,风格独特,装饰精美,难得一见。

作者为意大利著名汉学家司马儒,曾任威尼斯大学东亚系主任、亚洲与北非研究学院院长。

新颖阐释,全球视角,即使是熟悉的历史也让人兴致盎然:青铜器饕餮纹,是萨满祭司与神沟通的灵媒?鸟首壶,堆贴装饰,盛唐艺术品受到了萨珊波斯影响?背面刻有六博棋局的铜镜,为何被外国人称为“TLV镜”?北朝古墓出土文物却有希腊风格人物形象和良苕叶纹饰?

在历史里说文物,用文物证历史。揭开博物馆生硬的文物标签,让文物回到鲜活的历史文化背景,回到工艺美术的发展史,回到安放它的大地风土、殿宇陵寝。

★通俗易懂,结构清晰,内容丰富,生僻字词附有释义、注音,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历史、文物、遗址爱好者。


目录

前言

千年古国

中国古代文明与文化

中国古代艺术

考古路线

参考文献





02

精彩文摘

新石器时代

从数百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化石沉积物的发现可以看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大量的石器工具和骨头碎片使科学家能够探寻南方古猿的后代——原始人的足迹。

智人出现在冰河世纪末期,大约距今4万年前,比他的远亲元谋人(170万—160万年前)、蓝田人(70万—65万年前)和北京人(70万—20万年前)要晚得多。戏剧性的改变发生在公元前10000年到公元前9000年之间,气候的变化让冰川开始消融,肥沃的河谷形成,海岸线增长,适合永久居住的栖息地出现了。

狩猎采集者和渔民在这个时期已经组成游猎部落,建立起村庄,并定居下来。他们开始耕作土地,饲养家畜,并且开始制作陶器和石质工具,这一时期通常被叫作新石器时代。

中国许多的考古遗址都提供了这些早期文明存在的证据,考古学家以发现这些文明的地点命名这些遗址,并按照发掘出来的陶器种类进行大致分类。由于区域差异和共同因素并存,往往很难重建各种聚落之间的关系和它们的时间顺序,这表明贸易网络的存在和发展的连续性。关于这众多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人们提出的时间猜想各不相同,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



中华文明是在这种地域互动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公元前221年建立的大秦帝国在政治层面上巩固了漫长而复杂的大一统进程的成果。这个进程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就开始了,而大一统局面的巩固也最终导致了一种文化样式的普及。

最早的一批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于福建、江西、广东、贵州和广西等南方省(自治区)(前10000—前9000)和北方的辽河地区(兴隆洼文化,前8500—前7000;新乐文化,前7000—前5000)。还有大量证据表明,公元前6000年以来,中部、北部和沿海地区的聚落也在不断发展。其中最发达的区域是黄河流域及其支流渭河流域,以及再往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气候干燥,北方地区的农业基本以种植粟、黍为主,而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南方,人们则以种植稻类作物为主。

以河南、河北、山西和陕西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北方文化,用其中两个考古遗址的地点命名为磁山-裴李岗文化(前6500—前4900)。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还有一些年代更久远的聚落也属于磁山-裴李岗文化。该文化的特征是他们有着极为先进的石器制造技术,使用表面粗糙的红色或者棕色陶器,饲养猪、狗和种植粟、黍。在一些墓葬中发现的陪葬品表明他们有某种宗教信仰。之后仰韶文化在同一地区发展起来(前5000—前3000),是最著名的、研究资料最多的新石器文化,其1000多处遗址分布在从甘肃和青海沿黄河流域向东延伸的广阔区域内。

半坡遗址(前4800—前3600)位于陕西省,它建在一个巨大的圆形台地上,周围环绕着一条很深的防御沟渠。半坡是早期仰韶文化的代表。房屋的形制和结构,比如下沉的地面(半地下式)和牲畜的围栏,都表明了该部落成员没有很明显的等级差异。和各个坟墓的情况一样,各个房屋在外形、大小方面也没有什么差别,村落的中央有一座大型建筑用于村落成员的公共生活。半坡文化出土了各种形状的红陶碗、壶和花瓶,但都不是用快轮(快速陶轮)制成的,器皿上装饰有几何、人脸、鱼和鹿的图案,并标有类似原始书写形式的符号。石制和陶制的纺轮,以及陶皿底座上的纺织品印痕,都是纺织业发展的标志。半坡陶器上出现的波纹和开口螺旋纹在之后的庙底沟文化(前3900—前3000)流行开来。



在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050年之间,甘肃、青海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出现了从仰韶文化发展出来的马家窑、半山和马厂文化。甘肃西部的齐家文化(前2250—前1900)和火烧沟文化(前1800—前1600)可能是从马家窑文化发展而来的,该文化的特征是生产黄铜、青铜和金银饰品和器物。

大汶口文化(前5000—前2500)分布在如今的山东地区以及江苏、安徽、河南和辽宁的部分地区。这一时期的陶器都是轮制的,且根据黏土的混合和烧制工艺不同,有不同的颜色。在一些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陪葬品,包括一些木棺,几十件由石头、骨头和玉制成的器物和饰品,都表明了当时已经形成了一个高度阶层化的社会。

分布在江苏和浙江北部的东部文化——马家浜文化(前5000—前3500)和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3300)的经济建立在捕鱼,饲养猪、狗、水牛和种植水生植物之上,其中水稻是最重要的农作物。根据近期的研究,早在公元前7千纪左右他们就开始种植水稻了,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稻种植的证明。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建在支柱上的房屋的遗迹。马家浜的陶器是红褐色的,而河姆渡的陶器是黑色的。

崧泽文化(前4000—前3000)和青莲岗文化(前4800—前3600)是马家浜和河姆渡的直系后代,在沿海一带发展起来。青莲岗的玉器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玉器。起源于新乐文化的红山文化(前3600—前2000),主要在辽宁和内蒙古一带发展,他们对玉器加工工艺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在那里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宗教建筑群,包括目前已知的第一座寺庙。



良渚文化(前3300—前2200)主要分布在浙江和江苏,即东部沿海一带,玉器工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些器物的精美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也从侧面证明了手握政治和宗教大权的精英阶层的存在。他们的坟墓里装满了价值连城的物品,可以确定其中许多物品的装饰图案和形象都对应着明确的丧葬意义,但具体含义尚不清楚。

这一时期,最早的一批城邦也在东部沿海地区建立了起来。精英阶层掌握了政治、宗教和行政权力,而大量出土的玉礼器(主要是从良渚文化的墓葬中)正是这些精英阶层的代表符号,是他们在社会中权威和地位的象征。

在四川、湖北和湖南之间的长江流域繁荣发展的大溪文化(前5000—前3000)的特色是水稻种植,石器和红、黑或深棕色陶器的制造。大坌坑文化(前5000—前2500)和石峡文化(前2865—前2480)以生产工艺精细的玉器而闻名,其分布地区在较偏远的南方。

龙山文化(前3000—前2000)主要分为两支,其中一支(陕西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即黄河中游龙山文化)是源于仰韶文化,另外一支(山东龙山文化)源于大汶口文化,他们自公元前3千纪开始沿着黄河流域传播。龙山文化在生产工艺上取得的进步标志着他们从新石器时代迈入青铜时代。

冶金得到了发展,陶轮的使用也促进了精美陶器的生产。通过在低氧窑中烧制,陶器呈现出均匀漂亮的黑色。没有经过装饰的器皿有着多种多样的造型。有一些器皿过于华丽而不适于日常使用,证明它们完全就是祭祀活动使用的礼器。

繁复、奢侈的葬礼和用于祭祀的动物骨骸都证明了当时存在着森严的社会等级和掌握着宗教的统治阶级。之后青铜时代将主宰中国中心区域的文化就发源于公元前2千纪的龙山文化。

寻找失落的世界:考古遗址之旅

为游客拟定一份中国考古遗址清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古代建筑材料都极易腐烂,这就造成了中国缺乏保留下来的宏伟建筑。事实上,无论哪个朝代的宫殿和庙宇曾经多么雄伟壮观,都饱经风霜及人为的摧残,它们要保留下来实在不是一件易事。

而且,为死者修建仿造生前生活环境的宏伟坟墓也是相对较晚的时期才开始的。这些配备着华丽墓室的陵墓是艺术和建筑历史发展的珍贵资料和证据。而汉唐皇陵,不是至今无法开封,就是早已被盗墓者损毁。但是,在大量古墓中发现的华丽陪葬品都证明了一个伟大文明的存在。一些已经完成考古工作的古墓现在已经开放展出,其陪葬品也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供人参观。当然,对于游客来说,这些空空的古墓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游览价值了,但事实上,它给予了那些对中国古代历史感兴趣的学者研究的机会。



时代久远的早期遗址并不总能发现让人眼前一亮的元素,就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最大的中心之一半坡遗址亦是如此。该遗址距西安不远,大约在公元前4800—前3600年有人在此居住。这个遗址于1953年被发现,1954—1957年挖掘完毕。它包括一个居民区,周围环绕着一条长约300米、深2米的保护性壕沟,壕沟之外是一个制陶区和一个墓地。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45座朝南的方形和圆形半地穴式房屋,200个用于储藏食物的地窖,6个用于制陶的窑,数千件用于日常生活的人工制品。还发现了258座坟墓,其中81座发现了埋在陶瓮或房屋附近的孩童骸骨。1958年在遗址的基础上建立了博物馆。

1920年,瑞典地质学家J. G. 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掘了第一个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几年后在北京西南42千米的周口店发现了北京猿人的遗骸。1899年,由于发现了4万多份写于5世纪—10世纪主要是哲学和宗教内容的手稿(其中也有一些是文学作品和行政文书),国际学术界的目光再次集焦中国。这些重要的文献在敦煌莫高窟的一个被封的洞窟(第17窟)里发现。

在距河南安阳约5千米的洹河两岸发现了殷墟遗址,占地超过24万平方千米,因为它是商朝最后一座都城,所以在政治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一地区的发现和发掘是中国历史研究中最令人兴奋的事件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考古的正式开端。1898年,中国的考古学家曾凭直觉来到安阳,因为他们发现被当作中药材的“龙骨”可能就是古代使用的甲骨,那是古代萨满用来召唤冥界灵魂的物品。

安阳殷墟的系统发掘是成立于1926年的中国考古研究所开展的第一个重大项目。经认定,商朝最后一个都城的遗址位于小屯村和三家庄洹河两岸附近,这些地方都经过仔细发掘。大量可能来自不同时期的宫殿和住宅建筑(其中超过50个占地面积巨大)的夯土地基让研究人员可以对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布局有所了解。



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宏伟的贵族宅邸、祭祀建筑(用于宗教和祭祖)、仓库、工坊和工匠住房的遗址。工匠们主要铸造青铜器皿和武器,也在作坊制作陶器和雕刻象牙、骨头、玉石和其他半宝石装饰品。目前最大的铸造厂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千米。所有建筑的地基都十分坚实,其中最大的建筑占地面积达14.5米×85米。

在洹河沿岸的后岗、侯家庄、武官村和西北冈发现了宏伟的皇家陵墓。西北冈共发现大型王陵13座(1934—1935年11座,1950年1座,1984年1座);陵墓的设计为十字形,入口处有通向主墓室的坡道,主墓室存放着巨大的木棺。棺材装在一个木制的椁室里,棺椁下面有一个小型的腰坑,坑内有殉葬者的骨架,有时是动物(主要是狗),有时是人。皇家陵墓旁的1400多个小坟墓证明了当时曾大规模使用活人殉葬。

有一些商朝的王陵在很早的时候就被盗墓者光顾过了。据推测,最宏大的陵墓M1001号墓墓主可能是商王武丁(约卒于公元前1192年),这个陵墓南北长66米,东西宽44米。发现时唯一完好无损的皇家陵墓位于另一个区域,是武丁之妻妇好的坟墓,距离小屯不到200米。这座于1976年发掘的陵墓比西北冈的陵墓要小一些,但是里面存放着大量华丽珍贵的陪葬品,这可想见之前发掘的较大王陵中的物品曾遭受大规模偷盗,无数珍品流失。从妇好墓中发现了1800多件文物,包括466件青铜器(195件礼器),755件玉器,564件骨制品,110件由大理石、绿松石和其他半宝石制成的物品,约30件由陶、珍珠母和象牙制成的物品,以及约7000枚海贝。

河南二里头、郑州、湖北盘龙城、湖南宁乡、四川三星堆等地的考古遗址,为我们了解公元前2千纪的中国古代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1959年在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已知的最重要的夏文化中心。在所有已知的夯土结构中,最大的占地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这个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10年—公元前1324年的遗址目前已经发现了四个不同的地层。第三层可追溯至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500年,被认为属于夏朝,一些专家认为这是传统文献记载的夏朝的最后一个都城。

1952年—1953年在河南郑州附近发现的遗址被认为是商朝第二座都城,它在大约公元前1500年(二里岗文化时期)发展到了鼎盛,整座城市被一个长7千米、深20米的夯土墙围绕。城墙外是小村庄的棚屋、作坊、铸造厂和仓库的遗迹,居住在那里的主要是制作陶器、青铜、骨器和漆器的工匠。在城墙内,可以看到为居住或宗教目的而设计的壮观的宫殿建筑的地基。



位于武汉黄陂的盘龙城遗址规模较小。它也被夯土墙包围,用与郑州商城遗址相同的技术建造,但长度要短得多(260米×290米)。这座城镇以及城墙外的一些陵墓可以追溯到二里岗文化时期,而附近的建筑被认为是与郑州商城遗址同时代的。

宁乡和三星堆发现的遗址,代表了商朝影响之外的独立文化的存在。特别是三星堆的发现,揭示了一个在文字资料中完全被忽视的伟大文明。

许多出土的公元前1千纪早期的文物里有大量可获取的信息。考古学家发现了数千座古墓和各种祭祀用的青铜器,以及巨大宫殿、住宅和宗教建筑群的地基。考古学家的研究起初主要集中在陕西,他们认为这是周朝的发源地,但后来扩展到周朝影响的整个地区,从甘肃扩散到辽宁和山东。

最引人关注的遗址位于长安周边地区,特别是在沣河沿岸发现了两个周朝都城丰和镐(周原)的遗址。这一大片区域从岐山、扶风两县一直延伸到今天宝鸡市的边界,宝鸡市是鱼国的遗址所在地。在陕西以外也发现了许多重要的遗址。在山西侯马发现的城址,传统上认为是周成王(前1042—前1021年在位)的弟弟建立的晋国故地。由周武王(前1046—前1043年在位)兄弟的子嗣管理的燕国国都位于北京房山的琉璃河附近。在河南新村发现了魏国贵族的坟墓,在山东曲阜和淄博附近分别发现了鲁国和齐国的遗址。

周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地区。它的居民点内有一个祭祀祖先的祭坛,是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除了数以百计的墓葬中有华丽的陪葬品,还发现了大量商朝时期(公元前11世纪之前)的甲骨文,以及十几件祭祀用的青铜器,其中许多都刻有铭文,讲述了它们主人的历史。

在扶风庄白附近发现了属于至少五代魏氏家族的礼器103件(其中74件刻有铭文)。在凤雏、召陈等遗址发现了屋顶覆盖着陶瓦的住宅和宫殿建筑群遗迹。



东周时期,虽然典型的竖穴式墓葬一直保持不变,但各种地方传统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将放置棺材的椁室分成不同的部分的习俗是从西周末期开始的。从东周开始,人们倾向于不把棺材放置在坑中,而是放在墙上的壁龛内。这些壁龛后来被扩大,以腾出空间存放陪葬品,最终演变为放置尸体的墓室。

早在东周时期,建造数个墓室的做法就开始了,大部分情况是修建一个主墓室和一个或多个小墓室相连接,每个小墓室都有自己的功能,这种做法在帝制时期越来越普遍。人们也开始使用更坚固耐用的材料,如石柱、石梁和石板。雕刻或拍印的空心画像砖取代了传统的木板来覆盖墙壁。在墙面抹灰泥并在上作画的做法也传播开来。

到了西汉时期,传统的单一竖穴墓被多墓室的坟墓所取代,有的坟墓甚至多达9间墓室(如楚幽王的陵墓,楚幽王于前237—前228年在位),人们在石头或泥土中开凿出墓室并用空心砖或雕刻或彩绘的石板覆盖在墙面上。



【相关书目】


感谢创美工厂供稿授权!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即可查看本书的豆瓣主页本号推荐书目的版权归相关出版社或出品方所有,书讯由本号整理首次发布,其他学术公众号转发请注明原出处本公众号名称!欢迎转发,点个 “  ” 和 “ 在看 ” 以示鼓励!感谢支持!


进学术群:本号目前建有 蒙古史-元史-内亚史群、中东史群(含波斯-伊朗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奥斯曼-土耳其文明、阿富汗史、犹太-以色列史、高加索地区)、东欧-俄国史群、古希腊罗马-西欧史群、南亚史群、远古夏商周史、中国中古史群(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史群、辽夏金史群,请添加微信并简要说明来意,否则不予通过(格式:学校/单位-职业/专业/研究领域(中亚史、蒙古史、游牧民族史、中东史、东欧史等)-姓名。例如:北京大学-历史学-XX、内蒙古大学-蒙古学-XX),之后会邀请您入群。商务合作:蒙古史、元史与世界史新书书讯等合作请直接添加微信,并说明来意“交流或合作事项”!合作微信:qiu28269383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