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技术之路:传统与近代的互动》:国内首部全球史视野下的日本近代科技史新著!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所以部分关注本号的朋友无法在第一时间收到“蒙古史和元史学术兀鲁思”推送的消息。欢迎各位朋友按下面的方法简单设置,让本号继续为您在第一时间及时进行推送:
1. 关注并进入公众号后,2. 点击手机右上角“. . .”。3. 点击“设为星标”。这样您就可以及时收到本公众号推文
本号是一个以“蒙古史和元史”为主题的学术公众号,专注于蒙古史、元史、中亚史、内亚史和世界史的学术研究和资讯传播,主张在世界视角下跨学科、多领域建构新世纪的蒙古史与元史学术叙事研究!服务于高校科研工作者、本硕博群体和历史爱好者!
本书概况
《日本近代技术之路:传统与近代的互动》
原作名:日本近代技術の形成:“伝統”と“近代”のダイナミクス
作者:〔日〕中冈哲郎
译者:陈宝剑、王蕊
审译:萨日娜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品方:科学之光
出版时间:2024年1月
页数:444页
开本:16开
装帧:精装
定价:128.00元
丛书:科学文化经典译丛
ISBN:978-7-5236-0290-4
作者简介
中冈哲郎,1928年生于京都,技术史学者,大阪市立大学名誉教授。李约瑟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工程”卷的日语译者。1953年毕业于京都大学理学部宇宙物理学专业。著有《工厂的哲学:组织与人》《汽车在行驶:技术和日本人》等10余部著作,参与编著《日本产业技术史》等书,参与多部技术史书籍的翻译工作。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日本幕末时期至明治初期的近代技术体系是如何形成的,本书起点定在日本的近代工业化在面临问题与决定性策略的起步阶段,经历了从零到一的发展,而将大致的结点定在日本自诩技术上已经达到西欧国家成熟水平,实则存在严重弊端之时,其发动战争侵略与技术体系“强行发展”并行,导致了必然的失败,而技术也被打回到20世纪20年代水平。本书通过反思日本近代技术之路的成功与失败,深化了对支撑日本技术发展的内核之探索。本书从全球史的视角出发,对起步晚于西欧的日本而言,工业化是原有的经济和社会体制响应来自欧洲工业经济的强烈力量而开始的发展。这样的工业化是一种“混血型”结构,扎根于本国传统经济和社会,又与外来的欧洲工业经济相互交融。因此,日本的工业化并不是对工业化的歪曲,而是“后发工业化”的独特表现。19世纪中叶,以大炮和军舰为先导的西欧工业经济与锁国的幕藩体制下成熟的手工业和传统经济相遇,日本社会逐渐呈现出两个不同的派别。第一个派别以“西欧工业化”为目标,主张发展机械化大型工业;第二个派别以继续发展日本传统手工业为目标,给予欧洲工业经济以强有力的反应。这两个派别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力地带动了日本的后发工业化,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工业化的起点
第二章 武士工业
第三章 明治维新与工部省事业
第一节 维新、工业化和文明的理想第二节 工部省事业第三节 各类改革与抵抗第四节 危机的高涨与政策修订的尝试第五节 国营企业的出让第四章 转型期的传统工业——原始工业革命
第一节 西阵纺织业的衰退、再生和发展过程第二节 传统棉纺织业的发展与进口棉纱第三节 传统纺织业的发展与原始工业革命第五章 机械纺纱工业的兴起
第一节 第一次技术转移第二节 第二次技术转移与大阪纺织厂第三节 大阪纺织厂以后的纺纱发展第六章 从工部省釜石钢铁厂到釜石田中钢铁厂
第一节 工部省釜石钢铁厂(釜石矿山分局)第二节 釜石田中钢铁厂的技术是“合理技术”吗?第七章 近代造船工业的形成
第一节 蒸汽船与帆船的竞争——蒸汽船适合濑户内海和琵琶湖第二节 从神户铁制品加工厂的破产到“常陆丸”第八章 日本近代技术的形成
第一节 日本为什么避开了“发展中国家开发式”的道路?第二节 日本近代技术的到达点参考文献后记索引本书前言
对于明治①时代以来的日本人来说,日本的工业化也像18世纪中叶,以英国为首的西欧各国推行的“工业革命”一样实现工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笔者还是学生的时候,就曾从这个角度对西欧的工业革命进行过详细的研究,并将其与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做了比较,指出日本工业化对“工业革命”的歪曲,以及日本工业后进性的残存、日本工业对殖民地技术的依赖等问题的研究比较多。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书的主要观点如下:从全球史的视角出发,对于工业化起步晚于西欧的国家而言,工业化是本国原有的经济和社会体制响应来自外部的欧洲工业经济的强烈力量而开始的发展。从本质上讲,这样的工业化具有扎根于本国传统经济和社会的要素与外来的欧洲工业经济要素相互交融后形成的“混血型”结构。因此,日本的工业化并不是对工业化的歪曲,而是“后发工业化”的独特表现。
基于上述主张,本书把“日本后发工业化”的起点设置在19世纪中叶。彼时,以大炮和军舰为先导的西欧工业经济与锁国的②幕藩体制③下成熟的手工业和传统经济相遇。随之而来的是从“攘夷”④转变为“倒幕”⑤的维新运动大获成功。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社会逐渐呈现出两个不同的派别。第一个派别以政府、商界人士、知识分子为代表,他们以“西欧工业化”为目标,主张发展机械化大型工业;第二个派别以日本传统手工业者为代表,其在江户时代⑥便取得了稳定的发展,并给予欧洲工业经济以强有力的反应,尔后继续发展。这两个派别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力地带动了日本的后发工业化,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不过,在日本后发工业化的进程中,日本的近代技术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正是本书要呈现给读者的。
本书第一章至第三章讲述了日本的“幕末时期”⑦及明治时代。笔者对日本后发工业化的理解,在笔者长年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的研究中变得愈发深刻。1983年,笔者曾在墨西哥学院大学(El Colegio de México)待过很长一段时间,当时笔者面向该校亚洲研究科的十几名研究生和老师开设过一门叫作“日本近代技术的形成”的课程。本书第一章至第三章的内容,几乎都是在当时的授课讲义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笔者希望读者站在墨西哥学生的立场,从全球史的视角出发,仔细阅读第一章至第三章关于日本幕末时期及明治初期的故事,并结合前三章所提出的问题,认真阅读第四章及以后章节中所写的关于两个派别相互作用并取得发展的内容。笔者相信,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一定可以发现一个不同于以往所了解的“日本近代技术”形象。
本书第四章以传统纺织业为例讲述日本的“原始工业革命”。很多人关注“日本的工业革命”。作为自1886年开始的维持经济增长的主要部分,以手工业为基础的传统工业,受“开港”和“维新”创造的新市场条件及欧洲工业经济的影响,开始了“原始工业革命”。商人们最先关注到了细纱,因为它有着与丝绸相似的特质,他们投入了一些利用细纱生产的新商品群;手工业者们积极引进“雅卡尔织布机”“飞梭机”等适用于手工业的西方器械。不管是商人还是手工业者,他们都对来自中国及印度等海外国家的纺织品的美丽着迷,并在它们的刺激下开始发展日本的纺织业。可以说,他们的行为对于欧洲工业经济制品的冲击,是极其自然的一种反应。
不过,随着日本对西欧棉纱进口需求的加速增大,导致贸易收支的恶化,传统纺纱业的态势已然威胁到了经济的增长。基于此,本书第五章讲述政府主导的“2000锭纺织”培育政策。但是,进口的美国棉用纺纱机完全不适合超短纤维的日本棉,令从业者困苦不已。不过,在形成相应技术知识体系后来理解困难的源头,人们积极探寻适合的纺纱机,纺织业才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是基于对日本近代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及在英国兰开夏郡的印度棉(其纤维比日本棉长,但比美国棉短)纺纱技术开发的共同努力的结果。
本书第六章主要讲述釜石钢铁厂与釜石田中钢铁厂的故事。釜石地区是日本有名的“南部铁”的故乡,工部省⑧曾在此建造炼铁用的大高炉,但以失败而告终。而在釜石钢铁厂的旧址上成立的“釜石田中钢铁厂”却不断成长。该章节在对这两个钢铁厂进行比较的同时,探寻釜石田中钢铁厂成功的原因。釜石田中钢铁厂重视与传统炼铁地区的山林经济的平衡,建造水车动力的小型木炭高炉。虽然他们无法提炼出近代机械工业需要的生铁,却不断改善、努力,最终提炼出工部省高炉作业用的焦炭。因此,釜石田中钢铁厂也成为日本近代炼铁技术形成与培养炼铁技术人员的绝好的舞台。
本书第七章借用“技术跳跃”的概念描述了日本近代造船工业。明治初期的蒸汽船需要消耗大量煤炭。与政府和知识分子的“汽船信仰”相矛盾的是,初期的蒸汽船与不使用煤炭的传统帆船在海运上相比,几乎没有可以对等竞争的位置。好不容易才在平静的濑户内海和琵琶湖的木造小汽船渡船事业中发现了适当的位置,日本近代造船工业由此实现起步,经过不断的成长、竞争,才有了长足的发展。
本书第四章至第七章,聚焦于日本近代转型期的传统工业、机械纺织工业、钢铁工业、造船工业四大工业中的“传统与外来”,以案例记录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四个章节中的内容,与以往的记述整个工业领域的、追求时代脉搏的技术史不同,只涉及上述四大工业,因为这四大工业在传统技术与西方工业制品和技术的结合互动中取得了长足的、有力的发展,可以说它们是幕末时期到明治末期工业的典型代表。不过,其中的主题是矛盾,即在传统与外来的结合互动中产生的矛盾,这些矛盾是造成日本工业革命受挫、机械作业不振、粗制滥造等结果的原因。如果这些矛盾得到解决,工业发展一定会进入新的阶段,但与此同时也会产生新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系列的矛盾,最终成了日本的技术人员和手工业者的工作。在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他们作为“近代技术人员”也在不断成长。为了让不擅长技术的读者能充分理解当年探寻矛盾与解决矛盾的过程,笔者下了不少功夫。
最后的第八章,以回答问题的形式,对幕末以来的工业发展与技术形成进行总结,以期对本书前三章提出的“日本为什么避开了‘发展中国家开发式’的道路”这一问题作出回答。近代技术是人类的共同财产,它主要由高等教育培养的“技术者”这一社会团体所支撑。从这一点讲,近代技术也拥有国家的个性。基于这一立场,该章节尝试分析了20世纪10年代前后代表性的毕业生“技术者”的经验对日本近代技术产生的影响。之所以选择20世纪10年代前后,是因为从这个时期开始,由于政府主导并强行推进的重化学工业化(当时概念等同于“军需工业化”)的介入,原本由两个派别的结合互动所支撑的工业化的发展活力被剥夺,再加上日本逐渐转向对美国的战争,截至日美开战,日本的技术开发成果近乎化为灰烬。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笔者在该章节中也作了回答。笔者非常期待来自年轻读者的热烈反馈与批判。
(注)本书参考、引用了很多的史料、文献,在此表示感谢。此外,在引用明治时代的史料时,为方便现代读者熟悉、阅读,笔者在原书中把汉字换成了假名⑨,也添加了标点符号及送假名⑩等。
(注)本书中出现的日本人名,在出现全名后,由于存在特定时代下的表达习惯,书中会有少量仅写姓氏或名的情况。此外,本书中出现的历史事件,大多仅精确至年月,请读者以具体事实为准。
①日本明治天皇在位期时期使用的年号,使用时间为1868年10月23日至1912年7月30日。(如无特别说明,本书页下注均为译者注)
②“锁国”又称“海禁”,是一种官方禁止民间私自出海、限制外国商人前往本国通商的举措。日本的锁国时期大致为1639—1854年,该时期仅在长崎港设置“出岛”作为对西方的唯一窗口。③幕藩体制是指日本17世纪由幕府将军德川家康建立的、由幕府(将军在中央行使武家政权)和藩(地方封建领主实行区域管辖)相结合的统治模式。④源于中国儒学的术语,本书中特指日本17世纪至明治时代,幕府为巩固政治而提倡的观念,在日本各地方形成响应,成为“尊王攘夷派”,又称“尊皇攘夷派”。⑤本书中的“倒幕”,特指日本1853年至1869年针对推翻幕府政权而发起的运动。运动的参与者被称为“倒幕派”。本书中,“讨幕”一词与该词同义。⑥日本的江户时代大致为1603—1867年,以德川家康于1603年在江户地区开设幕府政权为起点,以1867年幕府将政权还给天皇为结束点。⑦日本的“幕末时期”指的是江户时代后期,幕府政权的末年。大致时间为1853—1869年,以结束日本锁国状态的“黑船来航”事件为始,以结束幕府统治的“戊辰战争”为终。本书中部分地方简称其为“幕末”。⑧工部省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中央机构,设立于1870年12月,下设矿山寮、铁路寮、造船寮等机构,由日本前首相大隈重信领导,第一任工部卿是伊藤博文。它是日本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开路机构。于1885年12月撤销。⑨假名是日语中的表音文字,与被称作“真名”的日语汉字相对。⑩送假名是指用汉字写日文词语时,为确定其读法在汉字后面写出的假名。比如“話す”的“す”,“聞き取り”的“き”“り”等。精彩文摘
工业化的起点
笔者的讲课主题是日本工业化中的技术问题。所谓技术问题,往大了说就是技术、社会和经济的问题。至于从日本的哪个时期开始讲起,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位日本工业化的开端。
日本的计量经济学家们基于各项指标,认为日本近代经济的发展始于19世纪80年代后半期(即明治十三年以后)。而更偏爱古典概念的学者们则普遍将1890年(即明治二十三年)前后视作日本工业革命的起点。以上两种定位并没有太大差异。大致在19世纪8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初,日本对工业化的诸项投入与当时的各项社会条件达到了适配状态,日本由此以快于西欧发达国家的速度迎来了经济增长期。
但是,上述时间段是日本工业化开花结果的时期。相较于此,笔者还是倾向于从工业化的开端讲起。从日本的社会经济在工业化的影响下开始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刻谈起也未尝不可。一般认为,明治维新和维新政府的主持的各项事业是日本工业化的滥觞。但在笔者看来,日本工业化的开端在明治维新之前便可觅得踪迹。比如在明治维新开始的前一年,即1867年(庆应①三年),日本在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后文简称“巴黎世博会”)上展出了大量展品。19世纪后半期是西欧各国在工业化形势下龙争虎斗的时期,作为象征工业化的盛典,世博会在当时的作用举足轻重。可以推断,日本之所以对参与这场展览会抱有极大热忱,是因为当时的日本已经将工业化纳入了国家政策。在这个国家的领导人看来,没有工业化,日本就无法与西欧国家平起平坐。
日本当时派了两个代表团来参加这场世博会。一个是江户幕府代表团(法语称“le taïcoun de Yedo”),另一个是萨摩藩②代表团(法语称“leprince de Satzouma”)。令巴黎人惊诧的是,双方都拿出了自己的展品,并且均主张己方政府是统治日本的合法政府。由于双方在代表权这一问题上互不相让,法国政府只好计划将日本展馆一分为二,以供两个代表团平等使用。可就在此时,肥前藩③也提出要参展,于是日本馆最终被一分为三。日本曾长时间处于锁国状态,最终在美国和西欧各国的施压下签订了开港条约④,1867年是签订条约后的第9个年头。也就是说,日本刚刚从长期遗世独立的梦境中清醒过来,就使尽了浑身解数,意图使自己在这场工业盛典中占据一席之地。日本的这种举动和中国对世博会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在思想和文化领域上受中国影响颇深。但无论法国大使怎么劝说,当时的中国对世博会始终兴致寥寥。巴黎世博会的中国馆实际上是法国自己布置的。与此相对,国土面积与中国相比不足挂齿的岛国日本刚向欧洲敞开大门,就向巴黎输送了3个代表团,而且这三方还因为代表权问题争执不下。这种对比无疑激起了当时人们的兴趣。当时著名的法国月刊杂志《两世界评论》(Revue des Deux Mondes)曾花了30多页的篇幅对日本进行了一番评述,其中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不同于中国的漠然,为何日本如此急于参与这场文明国之间的竞赛?显贵们都是从日本来的,带的展品也都差不多,可三方却固执地坚持要各展各的,这又是何故?这些谜团定要一一解开。”(Dutchesne de Belecourt,1867)
众所周知,这一时期,日本的政治局势正在发生一连串变化,而这些变化最终导向明治维新。江户幕府维持了近300年的统治,以最后一代幕府将军将政权归还给天皇的形式(“大政奉还”)告终。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派别,一派对政权的返还心怀不满,企图继续维持旧体制;另一派反对江户幕府继续执掌政权。后者就是以萨摩藩为首,集结了肥前藩、长州藩⑤和土佐藩⑥一众势力的群体。当时的日本国内两派相争,内战一触即发,所以也难怪双方政府会在巴黎世博会上争相主张自身政权的正当性。这件事恰好反映了当时日本的政治状况。但在我们看来,这一世博会上的小插曲所蕴含的意义却不容忽视。说得明白点,就是作为争执的双方,江户幕府和萨摩藩都意识到:获得世博会这场工业盛典的代表权是一件何等重要的事。笔者想要深入探究的是,这种共同认知的存在是否意味着双方都认为工业关系到国家的根本。日本的领导人对工业化的态度是在什么时期、在何种情况下最终定型的?弄清这一问题不仅是为了理解明治时代之后的日本工业化,也是为了在世界史的视野下考察日本的工业化。
萨摩藩在这场世博会小纷争中表现得尤为积极,而幕府一方则显得颇为被动。在后者眼中,自己只是作为日方代表来参加一场国际活动而已,这也是听从了法国大使的建议。虽然此时的幕府已如风中残烛,但仍旧掌握着日本政权,因此他们从未怀疑过自己作为日方代表的正当性。为理解萨摩藩一方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五代友厚的经历是最好的分析材料。五代已于两年前(1865年)随萨摩藩一众留学生远赴英国。由于当时幕府限制出境,五代等人的做法实际上属于违反禁令的“集体偷渡”行为。但这一现象也表明,当时的萨摩藩已经开始有组织地开展向欧洲学习的工作。五代之所以会赴英,是因为他想从当时有名的机械制造商普拉特兄弟公司那里购买一套纺织设备。该设备于1867年(庆应三年)在鹿儿岛安装完成,日本最早的机械纺织厂由此开始运营。此时萨摩藩已正式走向工业化。购入设备后,五代并没有直接回日本,而是去了法国并在当地结交了比利时贵族蒙布朗(Montblac)⑦。两人商议在萨摩藩开一家主攻地下资源(矿产)开发的公司。虽然该计划无果而终,但五代友厚之后得到了蒙布朗的帮助,为萨摩藩获得世博会日本代表权一事积极进行了各种外交周旋(五代友厚,《回国日记》)。
鹿儿岛现今仍留有一枚萨摩藩制作的勋章。因为蒙布朗说法国人喜爱的勋章在外交上会大有用处,五代友厚便请人着手制作勋章并以日本政府的名义送给了交涉各方。尽管不知道法国人看不看得上这种粗制滥造的便宜货,但五代他们总归是迈出了这一步。请注意,此时距日本开港不过八九年而已。在此前的300年里,日本与世界隔绝,武士文化兴盛。五代友厚就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与外交无缘。但他却在幕府尚未倒台之时一门心思地要从其手中夺过世博会代表权,可见萨摩藩长久以来对工业化的关切。另有一点需要牢记的是,在幕末内战⑧中取得胜利并成为明治政府核心成员的正是同萨摩藩关系密切的人们。
萨摩藩早在1867年以前就开始努力推进工业化,这一点无须赘言。此外,萨摩藩和同在九州的佐贺藩的工业化进程联系紧密,两者相互影响。二者开始致力于尝试引进和学习西欧工业技术是在19世纪40年代末(嘉永⑨年间),正值西欧舰队向日本施加军事压力的时期。作出这一选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压力产生的危机感。萨摩藩位于日本西南端,旁边就是琉球群岛。群岛附近时常有寻求食物和饮水补给的西欧船只出没。中国在鸦片战争(1840—1842年)中战败后,琉球群岛附近的西欧船只数量猛增,这一现象增强了萨摩藩和佐贺藩的危机意识,使他们不禁认为:下一个就是日本。在这种情况下,佐贺藩的反应更为直接。在实行锁国政策的时期,日本唯一的对外港口长崎港便是由佐贺藩参与护卫的。武士的本职任务是战斗,即使300年的和平时光使其他武士忘了本,佐贺藩的武士也依旧时刻保持着警惕,钻研、磨练炮术,深化与到访长崎的荷兰人的交往,掌握国际局势。西欧诸国蚕食着亚洲各国,并逐渐在向日本逼近,这些佐贺藩都看在了眼里。正因如此,中国战败的消息一传来,佐贺藩就开始着手扩张军备了。这是日本在西欧脚步临近之时作出的最初反应。
下一章我们会深入探讨该时期这些藩采取的具体措施,此处只作如下简单说明:最初,佐贺藩试图在居留长崎的荷兰人的帮助下铸造性能优越的荷兰式青铜炮,并把火炮也改造成新式的。如该事实所呈现的那样,佐贺藩之所以会采取这种行动,本质上是为了利用西欧的技术来制造武器,以对抗西欧的舰队。仔细想来,这样的举动多少有些滑稽。彼时的欧洲即将经历工业产品“由铁到钢”的转变。“若是从欧洲引进技术制造青铜大炮就打得赢欧洲舰队”的想法不免让人觉得讽刺。然而事实上,这样的构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点随后会讲到。毋庸置疑的是,这是日本人开始真正对欧洲工业技术感兴趣,并努力将其收为己用的最初尝试。
①日本江户时代的最后一个年号。使用时间为1865年5月1日至1868年10月23日。
②日本江户时代地名,其正式名称为鹿儿岛藩,位于九州西南部,是日本江户时代的藩属地,其领地包含现在的鹿儿岛全县与宫崎县的西南部。③日本江户时代的藩属地,位于日本九州岛西北部,其在幕末时期的领地主要包含肥前园佐贺藩领地及其他三个小的支藩领地,因佐贺藩影响力最大,因而这些领地经常被统称为“佐贺藩”。本书中“肥前藩”与“佐贺藩”概念基本等同。④此处所指为截至1858年年底日本幕府政权与美、荷、俄、英、法五国签订不平等的开港条约,1858年幕府政权在未获天皇敕许的状态下与五国签订不平等通商条约,日本历史上也称“安政五国条约”。⑤日本江户时代的藩属地,位于日本本州岛最西端。⑥也称高知藩,为日本江户时代的藩属地,位于日本四国岛南部。⑦蒙布朗伯爵的国籍也有法国一说,他的家族在欧洲具有较大声望,他本人曾于19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赴日本。⑧此处内战指从庆应四年(1868年)至明治二年(1869年)新政府军击败江户幕府军势力的一系列内战,史称“戊辰战争”。⑨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孝明天皇所用年号。使用时间为1848年2月28日至1854年11月27日。感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之光供稿授权!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即可查看本书的豆瓣主页!本号推荐书目的版权归相关出版社或出品方所有,书讯由本号整理首次发布,其他学术公众号转发请注明原出处本公众号名称!欢迎转发,点个 “ 赞 ” 和 “ 在看 ” 以示鼓励!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