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策——改稻为桑
“改稻为桑”是政治寓言剧《大明王朝1566》中,由时任内阁首辅严嵩在年度内阁御前会议上提出,嘉靖皇帝钦许的一项大明国策。
具体是指,当年春在浙江推动改全省一半的稻田为桑田。核心战略路径是,桑田亩产经济效益高,“改稻为桑”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税收,填补明朝国库的财政赤字。
相关的政治派系立场主要是:
不择手段大力推行的以内阁首辅为代表的严党
明里不敢反对,暗里施加阻力的太子党
两党的博弈和各自目的这里不展开,我们结合具体事件和言论说明:
“‘改稻为桑”’乃是国策,上利国家,下利你们。”
“你们要么自己改,要么卖给别人去改,死一千个人,一万个人,全浙江的人死绝了,也得改。”
——杭州知府 马宁远 当年春在田间农民动员会上的讲话
马宁远的恩师也是他的上级的上级(T+2)叫胡宗宪,胡的恩师是严嵩,但他和胡宗宪都不是严格的严党。马宁远不遗余力地推行“改稻为桑”的目的主要是他自己相信此事的积极意义,而不是出于党争。
这里主要是两个问题:
“改稻为桑”是否是真的上利国家,下利百姓?
“改稻为桑”当时主要有两个核心风险,一个是粮食短缺,一个是土地兼并。当时没有成熟的市场经济,百姓担心秋收时浙江粮食不能自给,买不到粮食。另外,嘉靖年间民间土地兼并严重,卖地卖不到合理价格,伤害百姓利益。所以,不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能说此时此刻的“改稻为桑”可以“下利百姓”。
当真浙江的人死绝了,也得改?
死一千个人,一万个人,“改稻为桑”是不是需要改,或许还可以讨论。当时浙江闹倭寇,“改稻为桑”填补的财政收入有一部分计划用来剿倭。但是,浙江人果真死绝了,那还是显然不能改。“民为上,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使在封建社会,也不能将行政命令完全凌驾于民众生命之上。一条命也是大于天的事情。改与不改如果真的两头都是人命,也应该慎重权衡。
马宁远最终为了尽快推行“改稻为桑”,炸毁了汛期的堤坝,人为制造了灾情,以实现逼迫灾民卖田的目的。他最终被自己的恩师胡宗宪送上了断头的刑场。马宁远是典型的本心不坏,脑子不好,还很能给自己打鸡血的卷王。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远离这种人。被他能力差坑或者卷到倒是还好,就怕成为了他嘴里,一千人、一万人中的一个。他们要你牺牲,你犹豫了,他们还要德道绑架你。
就说眼下由“改稻为桑”这个国策引起的大势吧,那么多人想利用这个机会兼并田地,浙江立刻就会有将近一半的人没了田地!
我可以慢慢做,比方把今年一半的稻田改种桑苗的方案,改成分三年做完。事缓则圆,大势尚有转圜的余地。
现在落得我说的话上面不会听了,我想做的事上面也不会让我做了
——浙直总督,浙江巡抚胡宗宪在和谭纶的私人会谈
胡宗宪的主要责任是负责军事(浙直总督,大约相当于东部战区司令),也就是东南剿倭。他是严嵩一手提拔上来的人,但也是公认的“公忠体国”的近乎完人。这里可以看到胡宗宪的实事求是。
粮食的问题,胡宗宪的官位很高,可以解决。剧中他以两江总督的身份和筹措军粮的名义去邻省借了粮。充分证明了他的能力、务实的作风,顶尖的资源协调力和影响力。但是,土地兼并是明朝祖制埋的深坑,胡宗宪决然地意识到土地兼并超出了他的能力半径。他清醒地预判了,因为土地兼并导致“改稻为桑”的推行有着巨大的社会稳定隐患。
他能想到的最优解是,缓慢推进,事缓则圆,是进退维谷大势下的最优解。唯一的坏处是,无论是太子党还是严党,都不再支持他。在政治斗争中,务实派最大的困难就是被两头都视为骑墙倒的敌人。
胡宗宪剧中主动背锅降职,面圣请罪,拖缓了“改稻为桑”。他代表了我们身边真正的大佬和榜样。他们能力出众,私德完美。遇到这种人,应该果断追随,真诚沟通。遇到这样的好领导,是福气,事情做不成也能学到东西。国策的推行总伴随着激进的目标,那是政治投机分子在上面加的杠杆。务实派实事求是,去两头的杠杆,就是两头的敌人。他们太难了,他们唯一的依靠的是民众。可骂他们最狠的也是汹汹舆情,因为最难的时候只有他们还在露面做事。
倘若改成桑田,田主还不会按五五分租,百姓分得的蚕丝,换成粮食,每天还不定有三两五钱,大人三两五钱米,你一天够吗?
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
——建德知县 王用汲 在浙江“改稻为桑”启动会上的发言
王用汲围绕着“改稻为桑”在自己辖区内的推广,进行了深入地调研,结合明确数字,给出了围绕粮食危机和土地兼并的产生的风险预警。他是一个称职的父母官。他反映的情况,时任浙江按察使何茂才,给的答复是,“你说的这些布政使衙门都有数字。”在何茂才的眼里,这些情况都是数字,没有看到饿殍遍野,这些可能永远都只是数字。
这里,王用汲代表基层,政策落地,基层有困难很常见。哪些困难是基层应该克服的,哪些是超过了基层的能力半径的,基层在表达意见的时候往往没有话语权。一味地压榨基层的能动性,就会出现,毁堤淹田,纵兵踏苗的乱象。好在大明是法治国家,大明律还治得住这些为非作歹的官员。男主角海瑞,有大明朝第一律师的美称。他以知县和户部主事的小官身份,因为熟读大明律,屡屡违抗上级政令,甚至上疏詈骂嘉靖,还能全身而退。
推行“改稻为桑”的官员自己不愁吃喝,不用卖地,甚至还能在土地兼并中获得好处。他们怎么做到犹己溺且犹己饥呢?一边是真金白银的现实利益,一边是纸上得来的民生数据。想靠官员道德自律,只怕是忽视了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无奈空谈。
王用汲自己家境很好,还是进士,比男主海瑞的举人出身要高一等。他进退有度,不忘初心,不图名利,甘心给海瑞打辅助,做支援,要背锅的时候也没有怂过。海瑞一个很少看得起别人的人,也会由衷感慨,“贤者润莲(王用汲字润莲),我不如你。”这样的朋友,可真是人生幸事。
实无经略之才,妄献治国之策。
所言以改兼赈,两难自解方略,
误国误民,朝廷痛议,朕思痛心,
姑念尔才虽不堪用,尚心存良知
——嘉靖评高翰文的圣旨
在毁堤淹田的马宁远被胡宗宪杀了之后,高翰文以翰林院编纂的身份,主动提出了,“以改兼振,两难自解”的方针。因此被严党举荐,上任新的杭州知府。
剧中高翰文上任路上,胡宗宪找他有一段对话。胡宗宪三言两语便试探出来了,高翰文和马宁远一样初心不坏,能力不行。二人讨论,每每言到“改稻为桑”和赈灾的具体困难,诸如,赈灾粮断了怎么办,受灾田被贱卖如何预防等,高翰文毫无对策,只有一身正气地说出,天理国法、据理力争之类的空话。胡宗宪而后给了他两个指示,划定土地收购最低价和扩大买地范围,且胡自己揽下了筹措粮食的责任。胡宗宪在后来第二次见面时又对高翰文说,“圣人的书,都是给人看的,拿来办事,百无一用。”
一个挤满聪明人的充分竞争的领域,比如创业,政治,大公司的职场。如果真有,像高翰文所说的,“以A兼B,两难自解”的事情,还是被一个外行给发现了,那大概率是有深坑的。高翰文,代表了一批的键盘侠和空谈家,他们高谈阔论但难以躬行。真正做事,把事情办稳妥,要的不是高瞻远瞩,是对具体运行机制的洞见和掌控。很多事情,学历是门槛,但是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才是真正能拉开差距的。
苦一苦百姓,骂名我来担
——浙江巡抚-赵贞吉和谭纶的私人对话
赵贞吉是太子党门下的,他才能卓著,和胡宗宪一时瑜亮,并称为“东南二贞”(胡宗宪字汝贞)。“改稻为桑”搞成一副烂摊子,原有的浙江领导班子有的被胡宗宪砍了头,有的疯了,有的入狱待审。此时内阁把赵贞吉被从邻省调来,收拾残局。
赵贞吉一心想要入阁拜相,求上进,总没有错。而且他已经是封疆大吏,入阁拜相只是一步之遥。在这样的目标下,他只想要政绩,争取党内支持,说出了上面话。而后他为了达成丝绸产量的KPI,授意官商勾结半价采买桑农生丝,甚至的直接以偿还赈灾粮的名义不给钱抢丝。
与胡宗宪的事缓则圆不同的是,赵贞吉在面对一样的两难境地时,两次都是选择苦一苦百姓。这样对不对呢?
怎么可能对呢?这也值得反驳吗?你要是懵了,就再想想?
怎么才能让百姓不苦呢?完人如胡宗宪,最后也是辞官回乡,再不致仕。天下能有几个完人?
话说,上利国家,下利百姓的四字国策,怎么就最后变成了,“苦一苦百姓呢?”
“改稻为桑”,试也试了,推也推了,不合时宜就应该因时施策。
话说,国库亏空难道是浙江的农民种了几亩稻田导致的?
附:治安疏(节选)
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谨奏;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
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惟其为天下臣民万物之主,责任至重。凡民生利病,一有所不宜,将有所不称其任。是故事君之道宜无不备,而以其责寄臣工,使之尽言焉。臣工尽言,而君道斯称矣。昔之务为容悦,阿谀曲从,致使灾祸隔绝、主上不闻者,无足言矣。
过为计者则又曰:“君子危明主,忧治世。”夫世则治矣,以不治忧之;主则明矣,以不明危之:无乃使之反求眩瞀,莫知趋舍矣乎!非通论也。臣受国厚恩矣,请执有犯无隐之义,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不为悦谀,不暇过计,谨披沥肝胆为陛下言之。
汉贾谊陈政事于文帝曰:“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夫文帝,汉贤君也,贾谊非苛责备也。文帝性颇仁柔,慈恕恭俭,虽有爱民之美,优游退逊、尚多怠废之政。不究其弊所不免,概以安且治当之,愚也。不究其才所不能,概以政之安且治颂之,谀也。
陛下自视,于汉文帝何如?陛下天资英断,睿识绝人,可为尧、舜,可为禹、汤、文、武,下之如汉宣之厉精,光武之大度,唐太宗之英武无敌,宪宗之志平僭乱,宋仁宗之仁恕,举一节可取者,陛下优为之。即位初年,铲除积弊,焕然与天下更始。举其大概:箴敬一以养心,定冠履以定分,除圣贤土木之象,夺宦官内外之权,元世祖毁不与祀,祀孔子推及所生。天下忻忻,以大有作为仰之。识者谓辅相得人,太平指日可期,非虚语也,高汉文帝远甚。然文帝能充其仁恕之性,节用爱人,吕祖谦称其能尽人之才力,诚是也。一时天下虽未可尽以治安予之,然贯朽粟陈,民物康阜,三代后称贤君焉。
陛下则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而去矣。反刚明而错用之,谓长生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驰矣。数行推广事例,名爵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宫,人以为薄于夫妇。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时,盗贼滋炽。自陛下登极初年亦有这,而未甚也。今赋役增常,万方则效。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县罄,十余年来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以下省略200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