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长第一步就是耍酷、并参与社会事务|黑人女性视觉概念先锋与女性人格成长

colorfrank Inner Fire 2024-01-04
1980年代末期,世界风起云涌,社会矛盾到了一定阶段。当时的美国存在的问题实际上现在也没解决:枪支、毒品、无家可归、种族、阶级问题等等。这在乐坛上也能得到反映,80年代的流行乐坛可以看到各种社会群体的代表争奇斗艳。不过尽管如此,谈论社会议题或者是政治,是很容易毁了一个人的事业的。这在现在的美国是比较难以想象的,政治化(politicization)基本入侵了社会的各个层面,流行音乐的议题化既是社会的反映也加速了这个进程。现在,你不发声会成为某种问题。
而在80年代,惶惶却又三缄其口的流行歌手,他们心中也有非常多的话想说。尤其是那些以不关心社会现实的流行音乐成名的歌手,他们既是心中的正义感难以按捺(通常带着某种天真而理想主义的幼稚),也是不想再重复过去的自己、做一些在成长后的自己看起来无关痛痒、不够成熟的音乐,所以有不少主流歌手开始深入这样的话题。
一个失败的案例是英国男歌手Phil Collins,在《Another Day in Paradise》这首歌之前,他是格莱美推崇的安全的流行乐(男性主导的流行乐),唱着一些方便舞蹈的歌曲和伤感的情歌(到现在英国男歌手可以按同样的配方拿格莱美通类奖项,比如Harry Styles,我曾写过短文分析)。这首歌则不同,他想要唤起听众的社会责任和忧患意识,意识到这个世界还有其他人受到贫穷、无家可归等方面的痛苦。他的生涯在此之后急转直下(虽然这首歌凭借他当时的人气基础成绩很好,拿了冠军)。转型不好做,拿议题转型更是有风险。

所以,当一个刚刚享受独立的成功的黑人女歌手想要参与社会事务时会发生什么呢?23岁的珍妮杰克逊见历了一个具体的事件,1990-1年1月,在克利夫兰州发生了大规模射击小学生的案件,轰动美国。珍妮也看到了这个新闻。她当时了解社会现实基本是从CNN这样的媒体了解到。当时她刚刚开始第二张专辑的制作没几个月,这件事启发了她想要做一张呼唤民众社会意识的专辑。“我想要用我的音乐抓住人们的注意力...我还没天真到觉得一张专辑或者一首歌可以改变世界。我只是想要我的音乐和舞蹈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希望能够推动他们去做出一些改变”。《Rhythm Nation 1814》由此诞生。
能够表达对社会的意见,这种权利本身需要抗争,女性、黑人、等等,她们的声音总是被某些正当的理由所压抑。珍妮想要将专辑用于提高社会意识的想法最初受到了阻力,但她十分坚定。她刚刚完成从父权中独立的任务,此时的她希望能有更多的成长,也有更多的自主。参与到社会议题中自然是一种方式。但是,不是你想表达对社会的看法就能表达的。你需要对这个世界有所认知,而不只是道听途说,让自己的情感本能被信息不充分和他人的故意所操纵;你更需要拿出气势,从声势上让人正视、甚至有压迫感;你还需要有好的方式,比如媒介和技巧帮助你的意思能够最大限度地传播、接收、重视、消化、践行。

视觉概念专辑这种做法究竟是谁最早提出的创意很难讲,但珍妮绝对是先驱,尤其是拿这种形式去推动政治社会议题,更是无可撼动的。同代的女歌手(我这里举两位女歌手进行比较,非拉踩,仅做表意)中,麦当娜也涉及甚至炒作议题,但她聪明地只是挑动话题,让社会去争,自己从来不给答案,她在同年推出的《Like A Prayer》也是一张重要的专辑,同名曲MV便涉及到种族、女性、宗教问题,我想原因是麦当娜一开始没有那么需要证明巩固自我的需要,而且她受到的威胁要比黑人要小。从社会行动上唱出名声、以音乐作为抗争形式的Tracy Chapman对于人间疾苦的了解来自亲身体验或亲眼目睹,所以更深刻更落地一些。
而珍妮,一方面她有着强烈的欲望去证明自己,去巩固刚刚从父权中脱离的自我,一方面她对现实的了解更多源自于大众媒体和作为一个黑人女性的情感本能和推己及人。这引向了专辑的结果。专辑在做的是一个声明,在表达一个强烈的态度,至于这种态度背后会激发怎样的深刻讨论与举措,这是专辑力所不逮的地方。但是就“声明”和“自我成长”这两点来讲,专辑做到了极致。
在珍妮和她的制作人Jimmy Jam & Terry Lewis终于有时间投入到《Control》后的下一张专辑时,唱片公司自然期待他们复制《Control》的成功,尤其这种风格已经从他们推动到在乐坛大红大紫了。但他们带来了更为先锋也更为冷峻的节奏和制作。冷峻、硬朗、尖锐,这些风格存在于专辑的前半张,尤其是《Rhythm Nation》、《State of the World》、《The Knowledge》、《Miss You Much》这几首歌中。这几首歌,恰恰是珍妮的社会声明。从音效上,这些歌手重新塑造了珍妮的形象——firm and forceful。另一首《Black Cat》是由珍妮独自创作的硬摇滚/金属色彩的歌曲,这首歌中劲辣的制作和“雄性”的唱法和嗓音,无不指向一个男性化或者去性别化的珍妮。为了让他们注意到自己,自己首先得融入这种力量游戏。
音乐上没完,视觉更汹涌而来。当做一部比平常的MV长很多的音乐影像的想法浮现后,影像的制作和音乐的制作开始交错在一起。Jimmy Jam & Terry Lewis说纳入影片范围的歌曲(《Miss You Much》、《The Knowledge》、《Rhythm Nation》)在制作过程中便在思考“视觉化”。音乐影像对于唱片业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在80年代早期,实体唱片的销量全球范围内极速萎缩,但Michael Jackson结合MTV发行的《Thriller》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爆炸性成功(目前仍是全球最高销量的专辑,销量在6000万-一亿)。VMA奖项也成为乐坛的先锋,代表了流行音乐前进的方向。珍妮也利用并发扬光大了这种做法,并且为后人不断借鉴,如Beyonce的《BEYONCE》和《Lemonade》。
这个长篇音乐影像一共30分钟,是黑白的,很多人提到了这种黑白的不朽性。影像的主体是舞蹈。我最近迷上了珍妮的舞蹈,反复观看,也许哪天我会写个专门的分析。舞蹈是自我的组成和表达。珍妮和她的伴舞整齐划一的穿着制服,做出机械化的强劲动作,在一个工业的背景中更显凌厉之感。这种动作的目的在于气势和威慑。珍妮和伴舞之间,除了她站在最前排之外没有任何区别。她的所有动作带着非常坚硬的感觉,像是一把把尖刀刺向观众的鼻尖和心头。这是一个23岁的年轻女性,需要跟一个由男性力量和偏见主导的世界搏斗、发出自己声音的姿态。她的眼神十分坚定。
如果你以为这是《Rhythm Nation 1814》的全部内容,你会错过另一半非常精彩的音乐作品和人格表达。专辑的社会宣言是“公”,女性的情感世界是“私”。如果说前半部分是去性别化或者男性化了,那么在后半部分,珍妮恢复了属于女性的主体性。唱给爱人的《Miss You Much》是硬的,而下一首《Love Will Never Do (Without You)》中,珍妮展露出动人的少女情怀。这首歌是明亮的、松软的,原本作为合唱的歌曲最后由珍妮完成了全部的歌唱,所以前半段珍妮的声音非常低,像是男声,后半段恢复女声的key。歌曲的MV变成她一个人的独舞,展露出肌肤而不再被制服包得严严实实。她开始释放自我柔软的、主体的部分。
另一首歌曲更是初步显露出下一张专辑的雏形。《Someday Is Tonight》是一首与性有关的歌曲,在专辑临近结尾的时候出现,颇有承上启下之意。我觉得整张专辑就像是在一个混乱的世界里,人最终会回到最基本的爱欲上,人需要安全,需要幸福和归属,尤其在一个混乱分裂的世界里。这对于一个刚刚认识社会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我了解了社会,但我想要回到自己的小情小爱中去,这些生命体验尚未发芽,身体里的激素也让我自然而然去关注这些。
专辑很动听。珍妮的这两张专辑同质化程度相对较高,而且器乐更紧凑,不像后面的专辑有很多实验探索,开始变得杂乱。从硬到软,从外向内,这张专辑标志着一位年轻的黑人女性在错乱的社会现实面前一边回应外界、发展社会自觉意识,一边探索情感和自我、发展内化的精神支撑、增长生命体验的探索之旅。她是勇敢的、坚定的、也是多面的。既在需要和世界硬刚的时候强硬,也能对着喜欢的人明亮柔软。这种硬是青涩的,是一种壮胆,也是一种力量的彰显。
这张专辑迎来珍妮早年的事业高峰,专辑打了七首单曲,在当时卖专辑为主的年代这种打单模式还是比较少见,但也迎来了亮眼的成绩,拿下4首冠军单曲、2首亚军、1首第四。专辑也自然登上1990年美国专辑年冠的位置。但是专辑认证只有600万,这件事还是有些不可思议。可能的原因包括唱片公司没去认证(因为认证要钱,而且当时她正好要转投其他唱片公司了,原来的唱片公司需要压低她的“市价”来把她留住),以及打单太多反而是对专辑卖气的消耗,这张我想美国本土700-800万应该还是有的。
能定在格莱美耻辱柱上的事包括节奏王国这张专辑没有提名通类奖项。格莱美作为保守力量的代表,既否定音乐大刀阔斧的革新,也否定一个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这种恶习在之后会继续。而通过视觉概念成为意见领袖推动社会变革,这种做法无疑要向珍妮致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