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1月4日 上午 2:02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The 1975|性别优势|靠迷妹和复古能走到哪里去

colorfrank Inner Fire 2024-01-04
The 1975由包括主唱Matty Healy在内的乐队四人于2002年成立,这支来自英国威姆斯洛的流行摇滚boy band在经过最初10年的沉寂后,终于在2013年发行了自己的首张兼同名专辑《the 1975》。这张专辑冲上了英国排行榜冠军,成为他们至今为止连续四张冠军专辑的第一张。
我对这个乐队的了解起始于他们无论是名字还是内容都又臭又长的第二张专辑《I Like It When You Sleep, for You Are So Beautiful yet So Unaware of It》,带着浓浓的讨好迷妹色彩加以粉红色泡泡糖流行的歌曲写作到视觉企划,我对此并不感冒甚至有些反感。不过我的反感并不是“明明自己想追女生、拉不下脸所以觉得这种没品、不屑一顾”的本质还是把女性当资本品的不满,我只是觉得,音乐做的很烂,还要搞这种油腻的顺直男行为。
他们的第三张专辑《A Brief Inquiry Into Online Relationships》则让我对他们有了相当程度的改观。他们从网络社交这一议题出发,给音乐加以主题深度和完整度的同时在音乐上有了突破,歌曲不再是一些取巧不成形的曲调,而是清新锐利、充满个性,仿佛终于找到了发力点一般。不论在市场还是奖项上,这张专辑都得到了相当的反响。第四张专辑《Notes on a Conditional Form》除了继续“议题”的思考,还多了garage的新尝试,一切似乎都在进化中。
抱着这样的印象,也对他们有着些许期待,去听了专辑《Being Funny in a Foreign Language》里的几首单曲。怎么说呢?当江郎才尽的流行制作人 Jack Antonoff 碰上本就没太多才华、本以为是长进的开始没想到是结束的一个投机取巧的乐队唱着迷妹们的俏皮玩意,这张专辑本就乏善可陈了吧。
讲个比较好笑的幕后,the 1975为了进一步成长,这张专辑最开始找了我特别喜欢的Bon Iver的一个制作人BJ Burton(帮Bon Iver做了《22, a million》和《i,i》这两张专辑)。结果Burton发现 the 1975 写歌唯一关心的就是把Spotify以及其他地方火的歌曲拿出来复刻,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就分开了。伤心的主唱找到了Antonoff,结果两个人的写作方式一拍即合,于是合作就这么开始了。
现在看来实在是哭笑不得,因为他们的成熟转型之作《Part of the Band》完全是Bon Iver的复刻,而《All I Need to Hear》则让人想起了Beyonce的专辑《Lemonade》里痛彻心扉的《Sandcastles》。当boy band的人老了要转型的时候,粉红色泡泡糖流行放电不能丢,来些acoustic的情歌表达深沉并且显示音乐品味成为他们唯一能做的“进化”。
如果说他们的第三张专辑通过议题的深化展现出Z世代青年生活方式和精神思潮的冰山一角展现出巨大的突破的话,那么如今他们就是音乐不思进取、套路已经用烂的乐坛寄生虫。The 1975对于议题的使用则从惊艳到“可爱”到装点门面的garbage。明明肚子里没墨水也没任何生活积淀和生命张力还大谈特谈,也是脑子秀逗了。
而Antonoff从惊艳到predictable的制作方式更是从成就到毒害一系列有才华的女歌手,驶向才华的荒原。这个故事更告诉我们,男歌手就算再怎么差劲,老本还是厚,而女歌手却要想尽办法争取本就小得可怜的蛋糕,还要接受挑剔的小众群体的品味才能保持一定的粉丝黏度作为唱片公司发歌企划的可怜依托,更显示出乐坛对于男性真的是过于纵容。
全专出来后比想象中要好一些,专辑的曲子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The 1975招牌的80s风味曲目,合成器、吉他等乐器的使用仿佛真的就是从80s金碧辉煌的流行文化中走出来的。另一部分便是他们追求转型、深沉的部分了。选择Jack也情有可原,因为Jack在某一种曲风上不算精深,但是每种流行曲风都做的像模像样,同一套制作模式能融合不同曲风的要求。我重点cut这几首歌讲一下。
专辑的开场曲《The 1975》由BJ Burton参与写作,最终Burton的contribution还是留在了专辑中,听着很平实,让我觉得很沉稳,歌曲的叙事感也很好。不知是不是因为Jack参与制作的结果,有些歌听起来给我一种 Taylor Swift 会唱的歌或者会采取的编曲的感觉,比如《Wintering》《When We Are Together》的吉他和旋律给我一种村味、尤其是《Red》时期的感觉。
专辑到目前为止最喜欢的歌曲《About You》居然是Matty和George两人独立完成的,歌曲层层推进的感觉非常好,从开头一种迷雾土壤中苏醒过来,心跳开始加速,驰骋原野的感觉,有种被洗涤的感觉,让我看到他们进步的可能。
总体评价下来,The 1975还带着出道以来廉价蹩脚的80s karaoke band的感觉,在第3张专辑中被洗涤过一遍结果先行曲里那种感觉又回来了,所以有多喜欢3专,就对这张专辑的先行曲有多失望。他们似乎想要从各种流行曲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于是你可以听到Bon Iver式的专辑开场曲、《Part of the Band》、《Human Too》,也能听到一会儿深情(《All I Need To Hear》)一会儿甜蜜(《I'm in Love with You》)的迷妹配方,在这样的配方下,投机取巧也显得内里很虚。不过专辑剩余的曲目还是有一些新的可能的。此外专辑的长度是有史以来最短,算是对自身专辑又臭又长问题的解决。
Pitchfork给8.0分并且写的那么夸的文字真是和取消评分的滚石一样堕落。想看点好的,不妨看以下几篇:
《Midnights》和Taylor Swift的创作困局
情感劫难后重生,不如先把民谣变成电子乐
家暴、抑郁、厌食、纵欲|神专《The Velvet Rope》探索人对归属的渴望
盛夏的骤雨,请告诉我正确的告别方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