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一盒
几年前,东北作家贾行家横空出世,读他的散文集《尘土》,有这样一节:
有个母亲,教她孩子:“当你在夜晚走过坟场,碰到鬼魂,只要你朝他跑去,他就会跑开。”
孩子反问:“要是鬼魂的妈妈也这样教他,怎么办?”
母亲和孩子一前一后走在迷雾的山中......她其实什么都看不到,只是为了后面的人,才跌跌撞撞地走。
如同隔着琥珀遥远而专注地凝视自己的乡愁与回忆,这种梦幻般神秘、亲昵的情境,让我立即与画家张雷的绘画产生了通感链接。
远离河北农村故乡的张雷,原本在南京小岛江心洲上的精神家园也被城市化开发迅速抹去。种种变迁在他的画里凝聚成浓稠的原乡情愫。
▲张雷的画
2017年,基于这种的感触,我从《尘土》出发,辑合了几十条契合彼时心境的文句,配上张雷的画,成《乡愁与死亡摘句》一篇。
此后各自忙于工作家事,人世的变迁更大于土地。
离开江心洲以后,张雷喜欢在几十页的本子上创作系列水彩画。这种介于绘画、叙事与文献之间的载体,深得我心。2019年,与苍间和MOG发起桂林公园互促社,初参加艺术书展,为张雷出了《甜噩梦》、《晏家峪村》、《夜游》等书。
▲上:《甜噩梦》 下:《晏家峪村》
2021年,疫情洗礼中的又一个春天,新的参展计划尚在酝酿,我忽然觉定:再和张雷合作做书。
虽然几年来张雷累积的绘画与书法作品篇幅浩繁,但很容易能够理出一条线索,那就是乡村经历和城市局外人这两种经验交织出的外在冷气与内在乡愿。
最后,这次合作呈现为一个绿盒子:
▲盒子设计效果图 外观尺寸420×180×80mm
▲盒子成品实拍
构思之初,我首先想到的是电影《天使爱美丽》里一个老男孩重拾自己童年宝藏盒子的情节。我相信,每个孩子一定都曾拥有过这样一个储藏着珍密记忆的盒子。
▲《天使爱美丽》剧照
——张雷的乡愁之书,应该装进某个盒子里
此外,我自己的一段少年往事也浮现在眼前:初中时,流行一种塑料的软皮精装文具盒,内部有很多层构造,各种文具有专门的收纳空间,小孩间慢慢形成收藏迭代的热潮。彼时我没有条件购买,好奇心却被刺激,于是在普通的铁文具盒里,开始加入简易的折叠和滑动装置,让盒子里呈现了多层嵌套的立体结构,并且能够隐藏一些考试作弊的装备。。。
▲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复杂结构文具盒,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还有一个成年后遇到“幽灵”立在身后——1930-60年代,法国艺术家杜尚为自己的作品设计了一个“盒中个展”(《手提箱里的盒子》boîte-en-valise)。我以为这个装置是艺术家书在机械互动方向的高峰。如何致敬和避雷,可以说成为我设计张雷这个盒子全过程的“甜噩梦”。
▲杜尚的“盒中个展”
我为张雷制作的绿盒子,外盒是以前注意到的一种水暖工工具箱。
从材质逻辑上,这种铁盒与纸质物强弱悬殊,因此采取了绿色高密雪弗板作为过渡,与铁盒衔接均采取物理装配节点,原则就是这个成品盒子可恢复原状:物质长存,而记忆及其寄托物却脆弱易散。
▲盒子与配件关系图
①书法《晏家峪村名集》
书法=张雷 设计=隐二
封面190g绿色卡纸黑白印刷
内页五折页90g牙白色纸黑白印刷
▲成品照片
这幅书写着张雷故乡河北晏家峪村周边奇趣地名的书法,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听张雷读这些地名,仿佛跟着他进入了一个北方山村的鲜活世界。
②动画静帧《夜游》
原画=张雷 动画=隐二
350g黑色卡纸外盒
深绿色草纸内衬
菲林打印仿胶片6条
白色蜡烛一只
▲设计图
▲成品照片
《夜游》是我和张雷合作的一部动画。这个动画的画面均来自张雷尚居住在未开发的小岛江心洲上时的水彩画。那时的岛上,夜色幽深,能看清星闪,能听到虫叫。这次附上一只蜡烛,一来烛火是张雷画面中的典型元素,二来也是向我们都很喜欢的电影《乡愁》致敬。
▲动画《夜游》 3‘44‘’ 原画=张雷 动画=隐二
③声音装置《林间与岛上》
封面绘画、录音=张雷
制作=隐二 技术指导=MOG
350g牛皮纸卡纸外盒
内置4mb循环声音模块,时长约3min
▲设计图
▲成品照片
模块收录了两段声音,第一段是张雷在老山的树林中写生时录下来的虫鸣,第二段是张雷早年在江心洲住时,趁夜晚录下的声音。
④瓷杯《仙气》
原画=张雷
设计=隐二
70ml定制陶瓷杯
750度烧制釉上彩
直径5cm,高5.5cm
▲张雷原画和设计图
▲成品照片
▲成品照片
桃子是张雷爱画的素材,后来我知道,他的故乡晏家峪村就盛产瓜桃。在张雷的奶奶王秀兰的素人画中,经常出现各种品种的桃子和桃树。
▲张雷的奶奶王秀兰的画
⑤复刻画《城市山林·空谷》
原画=张雷
三折页,总尺寸180mm×100mm
310g卡纸数码印刷
这是2020年到现在张雷持续创作的一组作品。按他的解释,就是画得“具体些”。这些得自张雷在南京居处附近老山树林中的场景,在写生之上,充溢着神秘与高旷。
⑥镜像装置《家乡星》
原画=张雷
设计、制作=隐二
120g宣纸印刷
8cm宽铝制成品方镜
镶于绿色高密雪弗板上
▲设计图
▲成品照片
张雷这套画有几十幅之多,最有趣的是,他是画在台湾一个机构给他的奶奶王秀兰出的一个手账本上。翻阅这个本子,能看到作为归乡艺术家的张雷,在用画眼与画笔,同身为素人作者的奶奶进行对话。温暖的回忆与当下的事物、不可触的情绪与真切的实体感,交织在一起。这组我感受最丰厚的素材,反而沉吟最久,直到找到镜像这一媒介,才把全套画浓缩在两幅图像之间,进行了一个相对“轻松”的呈现。
⑦彩色连环画《遇良人》
原画=张雷
集句、设计=隐二
30页,140mm×140mm
封面190g纸数码印刷
内页100g纸数码印刷
《遇良人》这套画是张雷新作,画面故事性最强。记叙的是他童年时有一次与母亲赶夜路时的恐怖与甜蜜。组织这个部分内容时,我想到最前面提到的张雷合作的《乡愁与死亡摘句》中贾行家描述的母子赶路的情景。于是这次将那篇图文和《遇良人》组画进行穿插,黑白有别,脉络想通。形式则模仿老的方本彩色连环画。
⑧复刻画《城市山林·老山》
原画=张雷
310g卡纸数码印刷,四折页,粘于绿色高密度雪弗板上
总尺寸460mm×100mm
盒盖翻过来的空间利用是最早定案的,也是后来被彻底颠覆的。最后我决定把城市山林写生“穿过”盒壁,让一个剪辑过的折页横向“贯穿”整个盒子。盒盖外延设置了一个雪弗板“半门”,作为纸质折页的着力点,也产生一个空间可动契机。这幅画中的女人和小孩,是张雷在一次进老山写生时,遇到了一位许久未见的学姐。
⑨《记忆之船》
原画=张雷
模型=隐二 技术指导=苍间
高19mm,长55mm,树脂3D打印
▲成品照片
张雷前几年的画中,最常出现的就是一位孤独的行者,他的身影每每出现在断路头、在树杈上、在桥头、在舟上、在岸边。
日渐习惯妻女欢欣的城市生活,画家已不太多描绘这样的自我。这次用3D打印了这个形象,作为绿盒子中的“自由人”:希望另一重时空中的张雷,能够随心所欲地重拾回忆,洞穿本心,直面天地。
这盒书的命名,其实早已敲定
张雷在南京从住所去画室,必经一座小河,河上有桥,叫朱家山河桥。他常把这个地名写在作品的落款里。南京以前是朱家的,实在的事物,往往有主有名,而虚无的回忆与抽象的乡愁,则大可以把主人忘却,只取 “家、山、河、桥”,是为本书。
【完】
这期阅读原文链接的音频节目
我们推荐了几部浅野忠信参演的宝藏电影
欢迎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