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U到手!建筑转交互,我相信交互更包容
本科:南京大学 建筑(主专业)艺术与文创(二专)
托福:110(30/29/24/27)
GRE: 324+3.5
GPA: 3.9/4(WES)
OFFER(截止发稿前):
CMU METALS-Master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Applied Learning Science
01.
申请之前我考虑了好多/REVIEW
“全都想了一遍,还是选择了交互”
我其实很早想出国了,而且我基本上大一大二的时候是想是学建筑,我非常喜欢建筑,是想过出国读建筑的。
大三开始的时候就就认识到了交互领域,因为我大二暑假做了策展的实习,是对media一块特别感兴趣,但是国内其实没有机会。我大三下学期就去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的工业设计进行了交换,在那边也接触到了很多,像Technology-aided design方面的,修了arduino的课程,也认识了一些学习游戏的同学,大家就玩的很好,发现挺有趣的。也把我对人和环境的互动一块的兴趣拉满了。
“RAC启蒙了我HCI,启发了我未来交互的一切”
我从大三下回来之后就报了RAC,开始一点点的去了解HCI。后来又去游戏公司做了产品的实习,也接触了很多UX相关的知识和实践。
我个人是希望可以去探索未来的交互界面,也是倾向于认为种交互方式会慢慢的从现在的GUI转向 TUI。而pervasive interaction system其实跟空间环境,包括建筑学上的人体尺度都是非常相关的。国内其实研究一块的机会是非常少的,要么就是纯研究空间,要么就是纯研究技术,并且有种互相看不起的感觉。我自己其实比较想做两方面一个统筹和结合,所以现在改口说自己是technical designer了。而国外在这方面有更多的经验和学习资源。
“学校我只选两类的”
我选的学校和专业基本上是分两类,一类传统的HCI项目,像一些众所周知的彩票项目。还有就比较传统一点的,像IUB,Maryland,Umich这些就业很好的项目。另一个方向偏Digital Media,是希望可以在相关领域的实验室接触到一些更加前沿的东西。
其实这两个方向可能有一点矛盾,我也希望自己能在确定了要去的项目之后想得更加清楚一些。因为这种矛盾也给我做作品集带来了很多困扰。大家也是趁早想清楚比较好~
△ From Hanxiao Zhang
“METALS”
METALS这个项目它的光环就在于它是CMU的HCI学院下面的。
它比HCI更偏重于做教育方向。四个核心课有三个是跟教育有关的,还有一个是跟交互设计相关。不过除此之外它的选课自由度非常大,有五个elective的项目是从technology,design,education还有更general的方向去选,可以更好的利用CMU的资源。
这个项目是一年的,分秋季学期,春季学期和夏季学期,从时间上来看是比较紧张的。虽然早毕业,但会比较辛苦,而且中间没有间隔的话不好找实习,虽然capstone project约等于实习,但是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赶。
△ CMU官网
02.
作品集我是这样做的/PROJECT
▍ 文书,我讲了一个我自己的好故事
我的主线其实是围绕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来写的。
因为我母亲是老师,所以第一段缘起其实还比较好写。接下来写了我的ar的项目,纳秦老师带线上教学的项目,以及一段我实习的经历带来的感悟。最后一段的部分写了一下自己对项目的理解,还有自己设计背景的一些优势。
因为这篇ps提交的也比较早,其实是很忐忑的,但是结果还是拿到了offer也是很欣慰了。我写的大多数比较主观,大多数是对教育的理解和期待,而省略了很多项目的细节,所以感觉还是比较剑走偏锋,很看审核人和自己八字合不合。当然这样写的原因是我自己的作品集主线不是特别清清晰,导致开始想完全围绕作品集的时候,非常的累,最后还是决定是围绕自己的经历展开,终于拥有了主线。
所以我还是建议大家在作品集在刚开始的时候,一定一定要好好的想一想自己的方向,像我一样啥都不知道却对啥都有兴趣的话最后就要非常艰难的把它拼凑起来。也建议大家可以从自己日常的一些兴趣和自己的特色开始着手,找到自己的气质和个性。
▍ 看看我的项目吧
第一个是AR游戏类项目,因为是给小朋友玩的,所以算是和教育有一些相关。
第二个线上教育的项目也是纳秦带的,我觉得这个项目应该是帮助非常大的,因为很合时宜,是关于疫情背景下的线上教学的设计,调研的时候虽然水平有限但也确实很用心。当然很主要也是跟RAC的Bai和Zou两个很好的小伙伴合作,合作愉快对项目的帮助非常大。
第三个项目是一个VR+iot的项目,这个时候对交互的套路基本都了解了,主要是想在技术上有一些训练。
第四个我是放了一个建筑的项目,当然也是从生活方式出发寻找建筑形式的设计。
03.
我是这样想的/LIFE
“建筑—交互,我相信交互更包容”
我觉得交互是非常包容性的,这也是我从建筑转到交互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建筑设计里,很多时候会让人觉得设计是高高在上的,建筑师也会比较在意“高级感”。
但是交互可能更加平易近人一点,从出发点来看,无论是调研还是设计,都很注重人本身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的产生会通过一系列问卷、访谈和分析非常切实地产生,而不是设计师理所当然的认为。最可贵的是,这种对目标用户的共情不是狭隘的,而是也会随着应用场景的拓展、产品本身规模的扩大而拓展到更多的弱势群体。甚至是考虑了包容性设计后,做出来的设计对于普通人来说也会提升他们的体验。我个人也非常喜欢在做交互的过程中体验到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以及作为设计师真的可以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小小的快乐和方便。
我对很多事情、很多人的感悟和看法和我自己的旅途有一些关系。我去过很多差异非常大的地方,也在澳洲和意大利住过一段时间。尤其因为澳洲是移民国家,我也因为旅游常常住airbnb接触了很多不同种族的人。和这些真实的而又差异巨大的人们进行交流,会更加帮助设计师培养共情和包容的能力,去心平气和地接受差异,在其中寻找最大的共识和universal language。我也觉得如果大家对inclusive design有兴趣的话,可以多去接触一些不同的群体,尤其是种族、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差异大的群体,不仅仅是出于做一个优秀的设计师,甚至只是单纯为了提升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维度。
当然我自己现在也只是在这个门槛边缘徘徊,还不具备将感悟完全转化为设计的能力,也需要继续加油。
“热爱生活,找到更好的自己”
推荐一本社科类的书《跨越边界的社区》,它的作者项飙一直是我非常尊敬和崇拜的,同时也推荐一些关于他的采访。他的思维深度和看待社会的角度帮助我在苦逼又很丧的申请季想开了很多~
著名采访-许知远十三邀中对项飙的采访,YouTube有链接哦~
04.
总结/SUMMARY
▍最近在干啥
但短暂的快乐之后又开始新的焦虑,反正当代年轻人的困境就是一个循环。去年过得比较辛辛苦,一边上强度很大的建筑设计课,一边上第二专业的课,还要同时做作品集考语言之类的,所有事情都堆在一起,时刻都绷着一根弦。所以这段时间基本上是在补各种电影综艺电视剧,进行报复性娱乐。
但理智告诉我我该开始给未来出国留学做一些准备,比如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有好好的提高英语水平。我之前英语准备时间堪忧,所以托福和GRE的成绩虽然还可以,但都没有特别满意。现在觉得,如果当时要是再多一点时间准备的话会更好一些。
▍我还期望更明确的自己
一个是希望自己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更清楚一点。如果决定要去METALS的话,基本上往教育科技方向走。不过由于自己之前对Digital Media有一定的执念,其实还想等等别的offer。第二个是希望自己有了更清晰的目标之后,可以更好的管理时间,设置任务的优先级,放平心态,让自己过的轻松快乐一些(可能是不切实际的)。
▍同学们那!早考语言!要听老人言那!
早考语言,早考语言,早考语言。
语言非常重要,尤其是托福,尤其是口语。我觉得英语水平其实是长线积累的过程,所以一定要非常早的准备,不要单纯地把它看作是个应试的东西,而是整个文化、习俗和语言的打包。托福只是一个开始,之后面试、读书、工作等等将都离不开过硬的英语水平,一定要把他当作生存技能学。就连我自己其实也后悔莫及,现在还在补,希望出国前能够把语言模块再提升一下。
▍感谢我的宝们!
感谢一起和我做过项目的小白小邹小李~当然最感谢的还是爸妈的支持和一直陪在身边的朋友~当然还有感谢RAC的老张给我超多帮助,感谢共产党培育我成为一个茁壮成长的好苗苗,以后也争取为国家奉献!
图文信息来源Hanxiao Zhang
编辑:Aure
留学相关
知道你有问题,快来扫码咨询、作品集评估吧!
交互 | 产品 | 工业 | 服务
留学 | 经验 | 访谈 | 辅导
美国 | 英国 | 欧洲 | 香港
👇更多资讯,请关注交互设计小站👇
👇更多动态资讯,请关注交互设计小站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