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斌对于云计算的理解,超过90%从业者

titi 云原生Lab 2024-03-27
11月21日,“蔚来”官方宣布长安汽车与蔚来签署换电业务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推动换电电池标准建立、换电网络建设与共享、换电车型研发以及电池资产管理机制等方面展开合作。
对于这件事的促成,笔者由衷感叹的是李斌对于云的认知,可能在中国至少超过了90%的云计算从业者,无论是蔚来几年前所推出的BaaS(Battery as a Srevice),还是今天换电站的商业闭环,要说如果斌哥对于云计算没有研究,那真的只能称之为天赋异禀。
巧的是在5天前(11月16日)阿里巴巴刚刚发布了2024财年Q2财报。许多人将重点放在了“阿里集团增量放缓”、“不再推进阿里云的完全分拆”,马云到底有没有抛售股票等财务、八卦问题,甚至一度因此有谣言称要裁员25000人等信息。而笔者却被其中一段战略规划所吸引,即“公共云优先”,这句话对于国内未来的云计算行业来说意味深远,也许在未来的5到10年内,云计算格局将会迎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两家在国内都极具话题性和品牌号召力的企业,几乎在差不多的时刻,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定在了“公共基础设施”这一锚点上。

从云的商业逻辑讲起


1997年10月,拉姆纳特.切拉帕博士第一次提出计算从以大型机为基础的结构演化为以网络为基础的架构,将这种新的计算模式定义为云计算。这也是云计算最早的由来,直到2006年3月14日,作为这个世界上最不可能发明云计算的公司,亚马逊发布了S3(Simple Storage Service,简单存储服务),一切都源于一个美丽的意外,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以Web服务的方式提供商业化的IT公共基础设施。

但这种“按需使用、按量付费”的商业逻辑,却触碰到了传统厂商的利益,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话语权之争,于是有了后来的Public CloudPrivate Cloud,有意混淆两者在商业层面的差异性。

如果从技术层面来说,云实际上没有带来太大的技术革新,依然是在标准的基础设施上提供虚拟化服务。但是商业模式上却成功地解决了大部分企业的研发痛点。笔者认为只有同时具备下述四点能力,在商业逻辑层面才能够被称之为云计算:

  • 按需使用

  • 按量付费

  • 弹性伸缩

  • 自服务

企业IT部门采购了大量的服务器资源,只是为了应对极端少数的高峰场景,往往会存在大量超买的问题,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从而造成了企业大量的成本支出浪费,而云的逻辑刚好解决了这些问题,真正实现了资源的高效运转,极大的降低了企业在业务创新时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为什么说李斌很懂云计算?看看蔚来BaaS电池即服务这种商业模式的顶层设计:

用户在90%的市内通勤场景,为70度电池的规格月租即可,而真的要做远途异地驾驶,可将配置升级至100度电(按需使用、弹性伸缩)

在蔚来的换电模式下,这辆车当前用了多少钱,换到对应的电池之后,可以实现按照两者的电池差额实现精细化的计量计费(按量付费)。并且无论是规格升级还是换电实现,一切均通过简单的几步操作即可(自服务)

这不就是云计算的商业逻辑吗?可以说,蔚来的换电模式,几乎已经跨行业赛道复制了云计算在商业模式下具备的一切服务属性。

李斌,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然而,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并没有。如果只是如此,那么蔚来充其量只能算是半个“电力云”企业,虽然解决了服务的问题,但依然没有解决规模化的问题,毕竟,“尊贵的蔚来车主”少的可怜,犹如一个资源分配率不到10%的IT机房,尚不足以支撑其蔚来庞大的换电体系的自闭环。
云计算的本质是服务,如果不能将计算资源规模化、大范围地进行共享,不能真正以服务的方式提供,便称不上云计算。同样的,如果没有规模化的优势,那蔚来的换电体系只不过是那个早些年只运行着部分支付宝和淘宝业务的阿里云。
做一个大胆的预设,如果有越来越多的车企如果能参与到蔚来所制定的这个换电体系,一旦这种商业化模式能够成功,意味着蔚来将从一个新势力主机厂,彻底转型成为一个公共基础设施换电服务供应商。
长期以来,换电体系都是被外界所吐槽蔚来最大的经营败笔,据统计,算上欧洲地区的换电站,总数已经达到2300座。许多人总会调侃蔚来卖一辆车亏多少钱,对李斌最大的善意便是不买蔚来。
可不要忘了,若干年前国外也有这样一家企业,在那个商业化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却始终信奉着长期主义,秉着用户优先的经营战略连续亏损20年,直到2015年才实现了盈利,而这家依靠着云基础设施彻底翻盘的公司叫做亚马逊。

搞基础设施永远都是重投入的商业工程,要坚持下去,不仅要有超凡的战略眼光,还需要在逆风时拥有足够的定力,缺一不可。而一旦成功,这种平台布局的先发优势所带来的几乎是最为牢固的商业护城河。
另一方面,相比“私有化”的基础设施而言,秉承着平台化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未来有一天,当云基础设施已经像是水电煤一样高度标准化之后,平台优势依然能使其成为渠道,在此之下,逐渐形成更多新的行业生态。在相对成熟的云计算行业,例如AWS、阿里云,都有自己的第三方云市场,用户可以通过云市场购买自己所需要的软件服务。倘若蔚来的“电力云”基础设施能够获得成功,有更多的商业客户加入其中,蔚来的商业蓝图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
NIO Power Cloud的真正挑战

那么蔚来“电力云”的商业化难吗?难!

先从客户成功说起,由于当前在国内主机厂支持换电的用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意味着长安以及接下来要找蔚来合作的车企,应该都会将新车型作为试点加入其中。如果这个模式能成功,以现在的换电站容量来看,至少合作厂商得拿出一个像样的爆款车型,而这两年主机厂已经卷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同样的,如果没有“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的加持,这些老牌厂商早就亲自下场搞换电研发了。而这些合作厂商能够给蔚来带来多大的营收和用户数,尚不好说。同时,这里还有一个商业悖论,蔚来和长安的关系不仅是商业伙伴,也同样是竞对。这种我希望你过得好,但不希望你过得太好的前女友心态在商业合作关系上是极其微妙的。

商业化的不确定性暂且先放一放,标准化这件事的建设站在软件的视角来说也是极难的。“一流厂商定标准”在商业领域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废话。实际上,要成为行业认可的事实标准需要拥有绝对的行业号召力的同时,能够满足多数人的利益。看了许多文章分析,都在拿蔚来参与到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换电行业标准,并牵头三项标准标准,深度参与两项标准标准来说事,恰巧是这点,足够说明这个生态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在云计算领域有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的区分,IaaS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X86为代表的成熟行业标准,而PaaS的标准化是到2016年K8s开源之后才形成。做SaaS的企业很少能够真正做起来都快成行业共识了,大部分的伪SaaS大量的定制化开发和私有化部署。

而标准化之后就是工程实现难度了,基本可以断言,不用指望友商的用户能够在蔚来的换电模式下获得与蔚来车主同样的换电体验。能够支持换电,就意味着以长安为代表的主机厂必须要严格遵循蔚来的造车结构去设计它的新款车型,甚至在要在是否要做“电车分离”、“租户管理”等商业逻辑上做出变化。这样一个非常“NIO Native”的研发模式,对于合作厂商是非常不友好的。

仍然要说回云计算,Cloud Native这个词不是在Kuberentes出现之后才出现的,但是之前许多企业都没有做成功,毕竟用户都会有自己的顾虑,今天如果将自己的应用系统与合作厂商彻底绑定,意味着将来在商业谈判权方面的全面丢失。

在未来,如果要评价蔚来的电力云模式是否真的在商业化上取得成功,除了友商用户的换电次数以外,也包括了友商(租户)的数量。希望Blue Sky Coming有朝一日,终究会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