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丁一军个展对话分享会

对话分享会海报

202012日下午2:30分,大浦当代艺术馆在德必川报易园举办了艺术家丁一军的并非丛林同城两地个展分享会。


本次分享会展现艺术家丁一军40年的艺术作品,分别从80年代、90年代、00年代至2019年的重要作品。丁一军在当代艺术圈中是一个对于自身文化语境有高度自觉的艺术家。因此,无论使用绘画、器具或其他的综合方式,在我们的时代背景之下,只要各种寻求理解的压力在,他的艺术就不可能不透露出某种诗性之外的指向性。因此,他的创作总是从直觉出发而最终结束于寓言。


丁一军1984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随后前往青海工作和生活。80年代,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美术界兴起的85美术新潮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思潮,试图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血液。80年代他创作了《花儿与少年》、《西北风》正是当时伤痕和乡土两种风格的盛行时期。

花儿与少年 1985年

西北风 1987年


90年代,重金属摇滚乐的流行,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都是艺术参与社会和通过艺术宣泄真实情感。丁一军的《突围》、《我们都很舒服》中也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乌托邦的精神。


突围 1990年

我们都很舒服 1994年

00年代后,艺术进入了多元的混杂时期,也是丁一军绘画语言的不断探索时期,2000年后,丁一军从青海迁徙到江南,从北到南,生活的变化影响着丁一军的艺术创作。他创作的绘画作品《移植》,是在隐喻当下的生活状态的不确定性给人带来的不安和焦虑。

 表情 2001年

 移植 2004年

 歌唱 2006年

2010年后,艺术演化加速、媒介多样化拓展,多元、庞杂很难找到内在逻辑。丁一军凭借他的个人天赋,他总能在绘画和各种物品和材质的摆弄间游刃有余。他的作品刻薄又不失诙谐,强悍而不失性灵。其中绘画作品《九宫格》对于中国的教育进行了反思,10年后互联网的发展也影响了艺术,为艺术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活力。丁一军2010年后的作品创作状态更放松,他试图寻找更加趣味性的、有生命力的绘画语言。他采用流淌画法,在画布上让不同颜色的颜料进行多次的碰撞,形成一些偶然的独一无二的效果。

 九宫格 2008年

 中国宝贝 琉璃雕塑 2010年

 互换 2011年

 表情 2012年


 互动 2015年

 沙粒 2017年

 集体 装置作品 2018年

 乐园 装置作品 2018年

本次同城两地个展-并非丛林展览学术观察的卢士刚教授说,丁一军的最新绘画和装置作品中,多了一些诡异的,怪诞的但又生机勃发的奇异生物形象。它们既像幽灵,又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同时还有着人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它们或惊讶,或谄媚、或得意、或狡诈,充满了各种惶恐和贪婪的欲望。在学术主持卢士刚教授看来,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形象,在滑稽的动作和表情背后,是丁一军想要和公众分享他对这个反乌托邦时代中众生的看法。 滑稽、无厘头、怪诞……这些都是丁一军作品的表象,在诙谐、调侃的背后则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长期关注和反思。这也正是此次展览主题带给我们的启发和延伸:丛林或者丛林?并非丛林?丁一军不是一位形式主义者,更不会陷入某种艺术形式和语言的桎梏。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在作品中的探索、思考和统一。 作为一名“外来”艺术家,同时在成都两个艺术机构举办同城两地个展,这在成都过去的展览中是一个少见的现象。据策展人崔付利介绍,丁一军同城两地个展不仅体现了成都当代艺术生态的包容性,而且还加强了本土艺术机构之间的有效合作,以及在这种合力之下与其他城市之间的艺术交流。在他看来,大浦当代艺术馆和X空间之所以选择丁一军举办同城两地个展,大概正是因为他的艺术风格与成都本土艺术的差异性,以及他对待艺术的严谨态度和其作品中的学术性异物感。    

 并非丛林 装置作品 2019年


 并非丛林 装置作品 2019年

 并非丛林 2019年


通过这次的分享会,丁一军也梳理了从80年代以来走过的艺术实践历程。他此次来成都为成都本土艺术生态带来了差异性的互补,他对于艺术的思考深度都是不断更新的,他在用一生的时间去刷新自己的绘画语言,他在不断的解构、重构自己。


丁一军在分享会中谈到,作为从艺40年的艺术实践者需要不断的更新和调整自己,需要真实的对待生活。艺术实践是一种驱使我思想前行的动力。



对话人 丁一军 崔付利 东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