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UP-ON向上国际行为艺术节|大浦当代艺术馆开幕现场作品回顾
做行为(现场)艺术节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做一个持续的、学术的行为艺术节更是难上加难,像OPEN、"以身观身"等被大家所熟知的行为艺术节目前似乎已经陷入停滞状态。首先,资金来源是行为艺术节面临的一大难题。其次,艺术节也是对发起人、组织者的热情和激情的考验。相比之下,周斌作为UP ON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以下简称"UP ON")的发起人之一,他应该是比较幸福的一个。
"UP ON"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起初,"UP ON"同样面临着"找钱难"的问题,甚至2008年第一届"UP ON"举办后期间一度中断过5年。这也是在今年第八届"UP ON"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文献展"十二年:现场档案"中只展出了7届的原因。因为前两届"UP ON"的学术积淀,或许再加之周斌的个人魅力,"UP ON"从第三届开始就基本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资金赞助从早期的天艺浓园、水璟唐等商业项目,到今天像麓湖A4美术馆、麓山美术馆等艺术机构的支持,再匹配川大、川音、西南民大等高校资源的互动,"UP ON"可谓顺风顺水。而且,愿意与"UP ON"同行的艺术机构也越来越多。
大浦当代艺术馆就是今年"UP ON"的合作机构之一,尽管大浦当代艺术馆看似来得“晚”了一些,不过大浦当代艺术馆与"UP ON"的渊源已久。在昨天第八届"UP ON"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大浦当代艺术馆现场创作开幕式上,"UP ON"的另一位发起人刘成英提到2014年他与大浦当代艺术馆的创始人苏男初先生在西宁相遇。当年苏男初就决定未来要在成都创建一座艺术馆,而且一定要与"UP ON"合作。从2019年4月大浦当代艺术馆开馆,到今年与"UP ON"的并肩同行,这句诺言的兑现似乎又没有那么晚。从2020年开始,大浦当代艺术馆在运营方式和展览机制方面都在做着新的尝试和摸索,加强与其他艺术机构的交流合作,注重从美术馆的出走到移动式实验项目的实践。与成都X空间、西宁几何书店的合作,以及今年推出的"列车计划"和此次与"UP ON"的联手都是大浦当代艺术馆转型探索的结果。
参与"UPON"大浦当代艺术馆现场创作的艺术家分别是黑月季胜利和废船小组,"UP ON"在每个分会场的安排基本是一"老"一"新"。当然,"老"并不指涉年龄,而是资历。黑月可以说是行为艺术界的"老炮",毕竟是90年代初混迹过圆明园的艺术家。黑月在大浦当代艺术馆的现场创作《能量》也彰显了"老炮"艺术家的沉稳气质。站立在黑暗中的黑月一根根擦拭着火柴,与背后不断擦亮火柴的影像相互呼应。黑暗中耀眼的火光与影像中的光时而交叠,时而交替。总之,要有光,而且还要生生不息。投影间歇性散发的亮度与火柴的光,有时会在展墙上投射出黑月两个不同方向的身影,虚幻缥缈。昨天我在现场直播过程中,黑月的现场在影像、现实和屏幕之间构建了一个虚幻与真实并存,一种消失退后的永恒场域。
黑月的现场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沉稳、冷静和刚毅,而另外一组现场创作的艺术家组合废船小组则截然不同。废船小组的现场,可以说是从"无聊"开始的,比如如何保持道具的平衡、如何改变道具的形态。之所以用"无聊"概括,因为废船小组的现场在刻意抹除行为艺术中的仪式感。尽管"UP ON"一直强调现场艺术的概念,但废船小组似乎又在模糊着现场与日常的边界和区分。无意义、偶发、即兴是废船小组的一大特点,而且废船小组注重与现场观众的互动,他们善于激发观众的情绪并能让观众主动参与到他们的现场之中。像"失物招领"小组的高亢、成都艺术家杨然,还有一些现场的观众,甚至"UP ON"的设计师小绵羊都参与到废船小组的现场之中。
与大多数现场艺术节不同的是,每一届"UP ON"都不会设定主题,这也使得"UP ON"现场创作的形式更加多元。像"UP ON"城厢现场江坤瑾与其孪生姐妹完全以身体为媒介的行为现场,两个人在夹杂着对抗的默契之下,给行为注入了雕塑般的质感。莫倪健更喜欢街头,他即兴偶发的创作方式也在消除着行为现场和日常的边界。当然,参与"UP ON"的艺术家可能也会存在状态问题而导致现场创作欠佳的状况,但"UP ON"所设置的高校讲座、艺术节艺术家工作坊的方式弥补了这个问题。可以说,"UP ON"是一个比较立体的现场艺术节,既有现场,又有现场之外的延伸,这也是"UP ON"四点坚持之一"公共性"的一种体现。今年的疫情无疑给"UP ON"的"国际化"坚持增添了难度,不过仍有Bill Aitchison、Eric Scott Nelson等国外艺术家的现场创作,因疫情不能达到"UP ON"的其他国外艺术家则采用了作品放映的展出形式。
"UP ON"的非盈利性体现在赞助费用的恰到其份,满足"UP ON"的基本运作费用即可。组织者和志愿者除了基本日常费用补贴之外,都是无薪工作状态。至今,"UP ON"还保留着餐费AA制的优秀传统。非盈利是"UP ON"学术性的前提和基础,非盈利、学术性、公共性、国际化的四点坚持是"UP ON"能够持续至今的内因,艺术机构的支持无非雪中送炭抑或锦上添花罢了。
行为艺术备受争议、甚至遭遇诟病的背景下,发起人周斌、刘成英做出的知难而进的选择和决定,知难而进意味着更多的担当和责任。"UP ON"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个现场艺术节,给成都的本土艺术生态搭建了一座学术交流的平台,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今年大浦当代艺术馆发起的列车计划中,很多参与艺术家也曾出现在"UP ON"的参展名单中。"UP ON"能够得到众多艺术机构的支持,大浦当代艺术馆的跨机构合作,都让我看到了成都作为当代艺术"第三城"的真正希望,对非盈利、实验性艺术项目的扶持也是对一座城市艺术生态的考验。成都作为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更不应该让那些坚持理想、秉承态度的人们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