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贵州登上这三家央媒!
6月9日
三家中央媒体同时聚焦贵州!
一起来看看
《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经济日报》
这次关注了贵州什么事?
《人民日报》深度关注栏目刊发《贵州组建督战工作队挂牌督战脱贫攻坚:找出薄弱点啃下“硬骨头”》,从是否建强攻坚堡垒、是否做到尽锐出战、是否关怀一线干部等三方面,深度报道贵州省整合省市县三级组织部门督战队力量,共组建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工作队699个,对紫云、纳雍、沿河等9个未摘帽的深度贫困县等进行挂牌督战情况。
《新华每日电讯》以题为《“授人以蜂”拔穷根》关注了贵州深度贫困县致富带头人韦国良。
《经济日报》以题为《贵州赤水:石斛花开 农户增收》聚焦贵州赤水特色产业——石斛。
报道全文如下
↓↓↓
贵州组建督战工作队挂牌督战脱贫攻坚:找出薄弱点啃下“硬骨头”
今年1月,贵州整合省市县三级组织部门督战队力量,共组建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工作队699个,对紫云、纳雍、沿河等9个未摘帽的深度贫困县,剩余贫困人口超过1万人的3个重点县,有剩余贫困人口的8723个行政村以及所在乡镇,84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进行挂牌督战。
是否建强攻坚堡垒 队伍怎么带起来、担子怎么交出去
“他们到村里,看完问完查完,才和我们见面。”贵州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板当镇大地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小彬清楚记得,组织部门的督战队已来过5次。“进寨看、入户问,反馈会就半小时,说完就去下个点。”王小彬说,“虽然脱贫工作扎实,但督战队依然抓得很紧。”
4月22日,听说督战队来督战基层组织建设,反馈会上,王小彬说:“我曾在安顺市委组织部工作7年,工作经历告诉我,大地村这列火车要想跑得快,村两委这个火车头就要强起来。我驻村这一年,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整顿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
“你们村基层组织建设,干得不错,村两委班子配齐了,成员年轻、文化程度提高,村干部干劲足。”一连串肯定之后,紫云县委组织部部长、督战队板当镇督战分队队长袁媛话锋一转,“村干部是村里发展的核心力量,配得好选得优,但是,还得带好带优。你们是增援部队,会走;大地村今后的发展,还要靠当地干部这支队伍。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让他们学到你和其他驻村干部的本领,是关键。”
队伍怎么带起来?担子怎么交出去?听完反馈,王小彬陷入思考。
2019年6月,王小彬被派到大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村里山多地少,当时,产业几乎为零。“搞产业时间紧,那时,全村15名外来帮扶干部领着大伙干。如今,全村还有贫困户29户102人,打赢攻坚战,我们很有信心。”王小彬说,接下来要调整工作重心,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对于今后的打算,王小彬坦言:去年重点抓了村委会阵地建设,如今设施齐全了,但有些村干部不会用电脑,今后重在让大家用起来;40岁有大专文化的吴彪接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当过兵的吴成勇担任了村党支部副书记,24个村民小组长中更换了8个年富力强的致富能手,接下来就是做好传帮带。
村支书吴彪感到责任大,“跟着干,容易;自己领着干,难。但他们终究会走,我没理由不尽快成长起来。”
督战中,贵州省市县三级组织部门注重建强村两委、村民组、攻坚网格,采取划分党小组、成立产业党支部、选派干部下沉到组驻点帮扶等方式,推动各级力量到村到组到户。目前在全省村民小组设立党支部4467个、党小组41354个,在产业链、合作社设立党组织9940个,发挥驻村帮扶干部传帮带作用;从外出务工人员、退伍军人、农村致富能手等群体中培育后备力量。
是否做到尽锐出战 最关键的时刻,就要派最能战斗的人
“副处级干部,怎么被派去当一个正科级的镇党委书记?”3月初,时任毕节市爱卫办主任的李林有被任命为纳雍县玉龙坝镇党委书记。“低职高配”,市委一纸任命刚下来时,李林有颇感“尴尬”。
“督战中,我们发现纳雍、威宁、赫章3个深度贫困县有13个乡镇与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差距。脱贫攻坚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就要派最能战斗的人!”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道出了其中原委。
为此,毕节市委从有基层经验、熟悉农村工作、在脱贫攻坚中表现好的县处级领导干部中精选13名“强将”,免去现职但保留副县长级,下派到上述13个乡镇担任乡镇党委书记,并将行政关系、工资关系、组织关系全部转到所在乡镇。
脱贫攻坚,关键在产业。到了玉龙坝镇,经过调研,李林有确定要在坝区建5000亩黄蜀葵基地,但在短时间内流转4000多亩土地,群众不理解,有两名村民反对声大,急坏了当地干部。了解情况后,李林有带着熟悉情况的镇党委委员赵乾去了现场,赵乾对这个村熟悉、有威望,善做群众工作。果不其然,算效益、讲政策、谈合作,很快取得村民支持,坝区开沟、覆膜、栽种一路畅通。
李林有坦言:“我刚来,是生手,还是得用好当地干部。”一到玉龙坝镇,李林有一边广泛了解当地干部,一边全面了解乡镇情况,“让合适的人干好事。”
督战中,贵州省市县三级组织部门及时对18家签订责任状的省直部门和“9+3”县区等地和部门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对83名不胜任的干部进行调整。今年以来,全省各市(州)对185名县级领导班子成员、391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调整充实,确保尽锐出战。
是否关怀一线干部 一线干部干得好,更要用得好
今年4月下旬,因为脱贫攻坚实绩突出,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塘坝镇红竹村的“80后”脱贫攻坚指挥部副指挥长邹进被提拔为塘坝镇党委组织委员,担任乡镇副科级领导职务。
2018年,邹进刚结束在深度贫困村小石界村的扶贫“战斗”,镇领导有意让他回单位“休整”,但他婉拒了:“最后一个贫困村,让我去!”他再次踏上新征程,奔向全镇最后一个贫困村——红竹村。红竹村位于沿河县北部,贫困发生率高,基础设施差,产业发展弱,任务艰巨。
来到红竹,邹进改进工作方法,实行干部包片包组,抓阵地建设、抓产业发展、抓民生工程。一年多来,各项工作有章有法:通过推行制度上墙、党员考勤、定期报告等制度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规模化种植1384亩,修建水池11个600立方米,铺设管道25300米,解决了全村1500余户村民的饮水问题……红竹村如“变戏法”般换了新面貌。2019年,红竹村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脱贫成效考核,排名全省靠前。
“对于这些啃‘硬骨头’的一线干部,干得好,更要用得好。”铜仁市级第八督战分队队长张三海说,督战中,铜仁市把严格落实脱贫攻坚一线干部“1+5”激励关怀体系作为监督主要内容,从政治教育引领担当、选拔任用引导担当、容错纠错推动担当、激励褒奖促进担当、“关键少数”带动担当等5方面进一步落实各项激励措施。
贵州省市县三级组织部门在督战中督促做好面向脱贫攻坚一线表现优秀人员定向招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工作,全面清理、核查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是否做到每年1次健康体检、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全方位关怀一线干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新华每日电讯》
授人以蜂”拔穷根
开着车,载着一个个蜂巢,32岁的韦国良穿梭在大大小小的村寨。4月以来,他一直在忙着给农户发放蜂巢。
“这个时段是一个放蜂巢的关键时段,必须及时教村民把蜂巢安置妥当,才能确保他们的收入稳定。”韦国良说,全县12个乡镇、137个村的1000多户贫困户,他和团队都要一一走到,为他们提供蜂苗。
韦国良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八开镇亚类村人。榕江是贵州9个未摘帽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有19个乡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约37.2万。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近12万,近年来通过产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帮扶,目前未脱贫人口还有1.1万多人。今年上半年,榕江要实现全县贫困人口“清零”目标,各项扶贫工作必须稳步推进。
“我们把蜂巢发放给农户,教他们把蜂巢安置在树林里,同时听取他们之前在养蜂方面的反馈意见,比如蜂群的生长状况、养蜂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并及时帮他们解决,确保他们今年的养殖不受影响。”他说,自年初他的养蜂产业纳入榕江县林下经济以来,力促贫困户脱贫成为了他的重要使命。政府出资,他为贫困户培育、运送和发放蜂巢,并提供技术指导,回收他们的产品。
韦国良从2011年起养殖胡蜂——一种本地常见的蜂种,个头大、生长快、市场前景好。榕江是贵州有名的林业大县之一,全县森林覆盖率74%以上,加上植被的多样性,让养蜂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韦国良当过保安、摆过地摊、做过产品推销,但都没有挣到钱。他说:“在城里,我能想到和做到的,别人比我有更好的条件去做,也做得更好,所以我才下定决心回家养蜂。”
2010年,韦国良先后加盟了两家公司做代理,通过一年的分析和筛选,他发现养殖胡蜂优势明显:种苗可以直接上山抓;胡蜂属半冬眠昆虫,冬季几乎不吃不喝,春季培育好种苗后即可将它们放归山林自给自足;5个月后蜂巢可以从可乐瓶大小长到直径1至2米的簸箕大小,每个蜂巢可以卖几千元至上万元。
“开始我只培育了五六十个蜂巢,此后逐年增长,到现在有了自己的基地。在村里建有500多平方米的大棚,培育初级蜂群6000多巢,生产蜂蛹60吨,产值数百万元。”他说,蜂蛹可以食用,成蜂可以药用,市场供不应求。
为了把蜂养好,把产业做大,带动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韦国良在养殖过程中除了找专业书籍学习,还多次到云南向有经验的养殖户取经,并做对比分析实验。“每天花大约5个小时观察胡蜂的习性、生活方式。”他说。
韦国良一边学技术一边免费为村民做培训。2014年以来,他累计做有组织的培训1000多人次,通过培训带动100多人实现自主创业。2016年成立合作社至今,他还带动30多位社员实现稳定就业,其中贫困户29人,平均月收入约4500元。
目前,韦国良跟几位合伙人一起,初步掌握了胡蜂的反季节养殖技术。他们还想通过人工改造,提高胡蜂在室外的养殖密度,实现规模化林下养蜂。
《经济日报》
贵州赤水:石斛花开 农户增收
走进中国金钗石斛之乡——贵州省赤水市旺隆镇红花村,红岩石斛科普示范园的1200亩石斛次第开花,138户农民开始采花赚钱。
“去年卖花卖枝条,总共卖了10多万元。”村民钟佐芬告诉记者,“今年的收入还能更多点。”
石斛不仅是赤水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特色产业,也是助推全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长效产业。
数据显示,近年来,通过辐射带动,赤水市石斛种植面积达9.5万亩,涉及13个乡镇60多个村的8000余户近4万人,全年采收石斛5000吨以上。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红花村的老党支部书记张明熙上山寻找野生金钗石斛带回培植,成为金钗石斛培育种植“第一人”。
从一人试种到带领村民一起种植,从一株石斛苗卖4分钱到一株石斛苗卖1.5元,从自己贷款20万元种植到带动350户农民在旺隆信用社贷款1000万元发展石斛种植……张明熙带领许多村民通过种植石斛实现了增收。
同时,从农户种植到基地育苗发展,从专业合作社到企业加工销售,从量身定制“金斛富农”信贷产品扶持到“致富通”信贷产品助力,赤水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持续投放信贷资金帮助当地把石斛产业链建了起来。据统计,20年来,赤水联社已累计投放石斛产业贷款近4亿元,其中支持农户2115户、投放贷款2.55亿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投放贷款205万元,支持龙头企业9家、投放贷款1.3亿元。
多年受到联社扶持的赤水市信天中药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累计贷款1400万元。如今,以“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约4800户农户种植石斛。
“一亩石斛可采干花8斤到10斤、收枝条300斤到400斤。”红花村党支部书记陈长友说:“今年干花价格在800元到1000元一斤,枝条30元一斤。”
贵州省赤水市旺隆镇鸭岭村农民温建华(右)在向赤水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工作人员曾骅介绍今年石斛开花情况。罗 文 摄(中经视觉)
近年来,赤水市已有近4万人靠种植石斛采花采枝条卖,走上增收致富路。
一部手机,一个脚架,一个抖音号……旺隆镇鸭岭村返乡创业农民温建华通过新手段把一盆盆石斛卖到了浙江、广东等地。
去年11月才注册社交媒体账号“视频带货”的温建华,半年时间就积累了10多万粉丝,成了赤水市抖音销售盆栽石斛“网红”。“都是通过视频交流移栽管理问题,80%的盆栽都销往了广东。”温建华说。
7年前,温建华贷款5万元开始种石斛,如今他授信额度已达30万元,种植石斛20多亩,年收入100万元左右。
得益于赤水联社500万元的贷款扶持,赤水市供销社综合经营公司在复兴镇张家湾的1000亩石斛以及“千米石斛长廊”景观已成为该市旅游的一大看点。
编辑:胡蓉 喻辉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