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天渠群”:精神钢火锻造人间奇迹
贵州毕节市乌蒙山脉与赤水河谷交汇处的生机镇,40多条“天渠”、8大水库“劈山凿地”而成,浇灌出一连串生机勃勃的农业产业带。荒山变成米粮仓的背后,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带领群众闯出的摆脱贫困的志气信心之路 ——
航拍位于七星关区生机镇的高流大沟
中国贵州,毕节市东北部。
七星关区生机镇,其地形犹如一只大手,顺着乌蒙山脉一侧直插赤水河上游河谷,形成1400多米的海拔落差,160多个村民组星点散落在苍莽的“指背式”山脊上。
山腰有水沟里流,鸡犬相闻路不通。望天长叹水贵油,生机何日见生机?
“决不能让群众没有出路!”在近乎绝望的环境中,生机镇共产党员站了出来。
“用天地之力引高山流水,浇灌希望尽显英雄本色。”
60多年前,共产党员带领群众组成“刘胡兰排”“黄继光连”,用生命和汗水以生机拼“生机”,在1958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的那年,劈山引水修成“卫星大沟”,随后又修凿了40多条天渠,传奇的乌蒙“天渠群”横空出世。
生机镇人民群众修建沟渠时的场景(资料图片)
60年来,伴随着渠水成长起来的“渠二代”“渠三代”们,始终心系大山、情眷天渠,成为各领域带领群众摆脱贫困的带头人。
涓涓流淌!生机镇党员群众用手锤、錾子、钢钎和自配炸药“一寸一寸凿出来”的镰刀湾、高流、镇江、半边山、长岩、落涧沟、西山坪、峨峰岩、黄洞、孙家堰十条“绝壁天渠”,条条惊险,至今仍然清水长流、润泽山乡。
涓涓流淌!从曾经的生存绝地,到如今远近闻名的农业产业高地,“天渠群”里长出来的不畏艰险、战天斗地、干群一心、绝地求生的精神,撼天动地、可歌可泣,始终一脉相传、历久弥坚!
天渠英雄:奋斗从不怕牺牲、生命之渠誓修通
生机人最骄傲的,是“渠一代”劈山引水的故事,登上过1970年7月15日的《人民日报》,还被中央新闻纪录片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纪录片。
往事并不如烟,天渠英雄的故事,在生机镇流传了60年!
生机镇人民群众修建沟渠时的场景(资料图片)
共产党员许天珍一生为水,为打通高流大沟,三次受伤。最严重的一次,是1959年3月28日下午4时左右,为在绝壁上凿炮眼,不慎从一个叫“老虎崖”的地方摔下百米山沟,血肉模糊、命悬一线。在乡卫生所昏迷了三天,苏醒后的第一句话,是问“大沟上停工没有”。
修养不到一个月,许天珍拄着拐杖出院,第二天就来到凿渠工地。也是因为这次受伤,许天珍就再也没离开过拐杖。1966年,主渠长12公里、有将近2公里挂在悬崖上的高流大沟,终于全线竣工。生机镇40多条大沟中最艰险、最壮阔的高流大沟,以牺牲3人、重伤5人、轻伤60余人的代价,让当时严重缺水的高流大队百姓吃上了大米饭。
生机镇人民群众修建沟渠时的场景(资料图片)
许天珍当年在老虎崖打下的木桩依然在峭壁矗立,静静地见证着那段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艰辛岁月。
生机镇镰刀湾村百姓都还在感念一位名叫徐荣的“外地”年轻人。
徐荣是原毕节县水利局技术员,是前往生机勘测修渠可行性的一名技术员。修渠期间,他把妻子和仅一岁多的大女儿带到镰刀湾。不久,女儿染疾,因救治不及时,不幸病亡。徐荣强忍悲伤继续修渠。不幸的是,1958年12月11日,在炸药运输过程中不慎触爆牺牲,徐荣的生命定格在血气方刚的29岁。
泪如雨下。徐荣和另一位技术员一起牺牲,遗体血肉模糊,两家人商量一起火化,每家分得3斤骨灰。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擦干眼泪继续干!
在镰刀湾卫星大沟建成通水后,相邻的镇江大队不甘示弱,决定打通两处“走兽不能行,雀飞无处站”的百米悬崖,凿出一条水渠来!向悬崖进攻,镇江大队铁匠张成明、石匠刘显忠,负责爆破的村民高体宽、张仁智等6人献出了生命,年长者40岁出头,最年轻者是仅24岁的张仁智。
张仁智牺牲时,大儿子张成虎才2岁多,小儿子刚出生不久。张仁智的妻子杨学飞是共产党员,也是“刘胡兰排”的排长。处理完丈夫后事,她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来到工地,继续开石挖沟,干劲不输男子汉。
1966年农历五月,历经8年凿建的镇江大沟全线贯通。杨学飞舀了一瓢远山流来的清澈泉水,浇在丈夫坟前,念念叨叨,久久不愿离去。
讲起这些故事,生机镇党委书记吴世渊时常泪眼朦胧。他说,在可歌可泣的劈山引水的过程中,11名年轻人献出了宝贵生命,50多人重伤,有些人留下终身残疾。共产党人了不起,生机群众了不起,天渠英雄了不起,天渠精神了不起!
为了铭记这些“天渠英雄”,村民在悬崖沟渠边磨出一块块无字丰碑!
天渠精神:与渠共生、与水共融、与山长青
天渠精神是什么?生机人说,总感觉怎么说也说不够、说不透。
59岁的张成虎,家里种了6亩柑橘、4亩桃子,年收入3万多元。他在抖音开了一个直播账号“春风小抖”,成了直播带货达人。最让村里人佩服的是张成虎的“大方”。十里八乡,张成虎柑橘种植技术最好,可他从来不吝啬,谁家有需求,二话不说上门免费指导。
“我永远记得母亲杨学飞给我们两兄弟在父亲坟前的叮嘱:生命换来的东西,要一代代传下去!”张成虎说:“父亲的英勇牺牲,母亲作为‘刘胡兰排排长’的那股韧劲,影响了我一辈子。我喜欢帮别人,啥都不保留。我觉着,自己有了不算,大家有了才好!”
生机镇镰刀湾村村民潘云全进行沟渠的日常巡护
“春风吹到的地方都有温暖。”张成虎说,他准备带着“春风小抖”直播,到村里每家每户地头都去直播一次,带动大家搞销售。
47岁的共产党员高学金,现在是生机镇教育管理中心干部。他的父亲高体志,参加了和平大沟的修建。高学金曾在生机中学当了10年校长,培养了数千名优秀学生,对生机镇感情深厚。
“小时候每年有两个月吃洋芋,到后头实在吃不下去。哥哥谈女朋友,向别人家借了一升苞谷招待人家,闻起来太香了。都不敢看一眼那苞谷饭,妈妈说,等客人走了才能吃。”说起往事,高学金忍不住流泪。他说:“我在学校搞了天渠陈列馆,时常带着孩子们上大沟,讲过去的故事,告诉他们,我们是不怕牺牲的天渠人,学习有什么难的!走过大沟、走进学校、走向未来!”
“我们生机镇的学校办得很好,邻近外省的学生都有不少曾经到我们这里来上学。很多学校来学习我们的经验,可是他们学不来,因为支撑我们孩子奋斗的,就是天渠精神。”这一点,高学金很自豪。
生机镇镇江社区的杨学会老人,今年82岁,身体硬朗。她是“刘胡兰排排长”杨学飞的妹妹,也是一名光荣的修渠人。老人如今住在宽敞的瓦房里,房前屋后,金灿灿的柑橘,年产上万斤,孩子们个个有出息。她说,“刘胡兰排”的女汉子们,以山洞为家,在洞中养猪,平时干的活儿,与男人没两样。那时候的那种精气神啊,真是不得了,总有用不完的力气,镇江大沟通水后的第一年,大家造水田种水稻,当年每家分得3斤稻谷,第二年每家分到300斤,总算不看天吃饭了。直到现在,村里人做事劲头足得很!
生机镇镰刀湾村村民潘云全几乎每天都要到卫星大沟旁走走看看
高流大沟男队员组成的“长修队”被称作“黄继光连”。这个“连”的队员,当年有一段豪言壮语:“崖当房,石当床,为引一渠救命水,不怕死来不怕伤,为了家家户户缸有水,为了户户家家粮满仓。”除夕夜,他们“点半截炸药响一声,就当是过年的鞭炮”。而镇江大沟长修队的励志铭言是:“龙出海、虎下山,英雄面前无困难,打通斜厂岩,誓让镇江荒山变成米粮川。”
站在斜厂岩的渠道上,便能清晰看到悬挂在对面大山腰的峨峰岩大沟和半边山大沟。而今,峨峰岩大沟已无流水,但其道路功能保留至今,主要是耿官社区两个村民组百姓出山通道,是孩子们到一所叫半坡小学读书的捷径。生机镇党委、政府出资安装了护栏,安全无忧。镇江走出去的大学生胡锦孝毕业后毅然返回家乡,在半坡小学给孩子们传授知识,讲天渠精神。
与半边山大沟相伴而生的,有一个“老愚公战斗队”的造田故事。1972年,大沟即将修通,半边山生产队19位80岁以上的老人开始慌了,他们也希望干点什么。于是,老人们扛着锄头,从石头缝里硬生生“抠”出20余亩水田。1973年秋天,“老愚公战斗队”成员每人分得200斤水稻。
但他们的造田行动并未因此结束,在之后的八九年时间里,“老愚公战斗队”一共造出梯田100余亩,年年收成颇丰。
镰刀湾村第一个本科毕业生吴言纲,如今是生机镇党委委员。接过天渠英雄父亲吴周孔的班,他在村里当了15年村支书,带领群众对卫星大沟、长岩大沟及其支渠进行了水泥硬化和加固,修通了23公里通组路,发展了软籽石榴、菌菇、柚子、小米椒、蜂糖李等产业,还自己掏钱设立了“言纲奖学金”,奖励孩子们好好读书。在生机,奉献就是一种传承,一种幸福。
生机镇镰刀湾村村民在打捞杂物
多次沿着天渠考察的省政协副主席、毕节市委书记周建琨感慨:乌蒙山脉的“天渠群”令人震撼,生机镇的产业沿着40多条天渠和8大水库铺展开来,润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共产党人带领群众用精神钢火创造了人间奇迹。渠是根,水是脉,精神永远是魂。天渠精神与渠共生、与水共融、与山长青。
↑↑点击查看大图↑↑
天渠“传人”:“三代渠人”坚守故土奔小康
78岁的“渠一代”胡家珠老人,现在时不时还要到渠上走一走。他还清楚记得年轻时在外闯荡,就有“贵人相劝”:住在赤水河岸边,就要在水上面找出路。他说,天渠修好后,生机人一鼓作气凿出了8大水库,上万人次出工出力,何等的气概!生机人编了顺口溜来形容今天的好日子:二月三月来,漫山遍野果花香;四月五月来,村寨打田插秧忙;八月九月来,家家户户谷满仓;十冬腊月来,柑橘喜迎八方客。
老人坚定地说:多好的日子啊,是共产党员带领群众拼出来的!
“渠二代”许光学,接过父亲许天珍的班,当了20年高流村支书。他说,幸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靠双手奋斗出来的。现在看来,“渠一代”是为了吃口饱饭,“渠二代”修路、修学校,“渠三代”带领群众发展产业摆脱贫困奔小康。许光学这样说,也这样做。自己的儿子许超从河南农大国际金融专业毕业,当了几年的兵,到毕节市纳雍县寨乐镇,从驻村书记做起,一头扎进脱贫攻坚事业,一干就是10多年。
日常巡护
“渠三代”许登,今年36岁,是高流村党支部书记。许登的外公高体贵,在修建高流大沟时任高流大队党支部书记,是一位关键的凿渠带头人。
许登小时候去生机镇上读书,就是沿着高流大沟走,一周一个来回,走了8年。10岁时,许登读小学四年级,在悬崖大沟上边走边哭,太高太危险了“感到害怕”。初中时,老师布置作文《我的梦想》,他就写了这段哭的经历。而今,他有空就会带着儿子去大沟上走一走。
大学毕业后,在外闯荡小有成就,但思乡心切,许登回到高流。他开着货车在生机等乡镇做生意,童叟无欺、诚实可靠,很多人认识他。有一次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家看了他很久,开口说:高流需要年轻人带头,我看你就行!
后来,许登参加村干部招聘考试,笔试面试都是第一名。但当时许登志不在此,准备放弃时,父亲严厉地对他说:报名是你自己报的,面试你也去了,现在让你上班你不去,你能和党委政府开玩笑吗?最终,许登勇敢挑起了担子。
现在的高流村,通村公路连着家家户户,70%的人家都有小汽车。每到春节,村里会堵车,“2013年之前也会堵车,那时是因为道路不好。2015年之后堵车,是因为车太多”。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生机镇的共产党员们又有了新的“苦恼”。路,依然是生机镇目前希望得到进一步改善的基础设施。如果打通沿赤水河的产业大道,把沿岸几个村连起来,村民的柑橘等生态产品就会更方便运出去,价格也会更有利于种植户。
如今,许登已经不再“渴望”那滚滚而去的赤水河水,但他曾有过听起来“不可思议的愿望”:在“悬崖天渠”的大山沟里建造索道和100米观光电梯;把赤水河的水引上来,灌满悬崖下风景秀丽的小河沟,把漂流旅游搞起来!
水流不息的生机“天渠群”,与蜿蜒伸展的通村公路、飞架而过的厦蓉高速交相辉映,勾勒出莽莽乌蒙间一道传奇图景。许天珍等“天渠英雄”战天斗地、不畏牺牲的奋斗精神,早已刻印在生机群众心坎里。
英雄的土地上,还有很多“不可能”,正在伴随着一个个晒得黝黑的共产党员忙碌的脚步,在英雄的生机镇、英雄的“天渠群”畔,激情生长!
更多新闻
· 最高300元!春节期间外省员工返筑返岗有交通补贴(附申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