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沿着总书记的脚步丨看,这就是化屋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天眼新闻 2022-06-30



2月3日,正值立春,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考察调研并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他来到毕节市黔西县,实地察看乌江六冲河段生态环境,走进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看望乡亲们,走进脱贫群众用双手创造的美好生活。


  

化屋村在何处?化屋村位于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身处乌江南北两源交汇处,是六冲河、三岔河浩荡“握手”之地。过去化屋村叫做“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

  

农历春节前夕,身穿苗族传统服装的乡亲们,脸上洋溢喜悦。

  

这份笑容背后,底气十足——化屋村曾是深度贫困村,2014年贫困发生率高达63.6%,近年来通过发展种植、养殖业和旅游业,实现贫困人口清零。

  

脱贫攻坚换新颜,化屋村乡村振兴再出发!


“手扒岩”  昔日行路难


  

村子的里老人们依稀记得,化屋村是苗族众多支系中的歪梳苗一支。百年前,先祖为躲避战乱,跋山涉水迁徙至此。

  

昔日,想走出化屋,一个字,难!

  

从前走出化屋村,仅有两条路。一条是乘木船走水路到鸭池河,到老贵毕公路上拦车;另一条则是走山路,双手扒着岩石翻过陡峭的山崖,往黔西县城方向。

  

“我20岁结婚,30岁才走出这片山!”回忆起20多年前,如今50多岁的王世宇感慨万千。那一年,他背着行囊翻过山崖,跋涉几十里小路才坐上去远方打工的车。

  

水路是出村的“捷径”,然而,浪大船抖、船费昂贵,贫困的村民付不起这样的“开销”;山路崎岖,穿行崖间,村民们生活物资全靠人背马驮,倘若一不小心,还会摔下丢了性命。


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风光。范晖 摄(贵景网)

  

都说蜀道难,而黔道更难,这样的坎坷路,化屋人一直走到21世纪。

  

从2004年开始,民建中央将黔西县列为重点帮扶县,大力实施人畜饮水、乡村道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新仁乡到化屋村的毛路修通了;2007年,硬化的旅游公路通达化屋村;2017年,通村通组路已经修到了群众家门口。


蜿蜒盘旋的山间旅游公路(无人机照片)

  

对于住在不适宜人居环境的苗族同胞,当地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帮助他们喜迁新居,并将工厂设到了搬迁户家门口,通过扶贫车间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困难。

  

“手扒岩石”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

  

水载舟 迎来千年变


  

党的十八大后,化屋村在精准扶贫推动下,迎来了跨越式发展。

  

打通了交通主要动脉,硬化了村组路毛细血管,生态环境优异的化屋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乌江两源的交汇,造就了百里画廊的秀美;自然风光的旖旎,成就了世外桃源的想象。鸭池河谷、东风河岸,让三峡的奇与漓江的美在这里碰撞,错落有致的苗族村寨装点其间,不得不为这里的美而痴迷。


乌江源百里画廊景观(无人机照片)


路通了,通的不仅仅是山里人出乡的路,更是通了山外人进来的路。随着旅游需求的升级,加之自驾游的兴起,化屋村凭借着得天独厚的环境吸引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

  

贵州作为内陆城市,水路旅游的特色让化屋村脱颖而出,成为了当地旅游特色的一大亮点。

  

走向渡口,解开船绳,发动游船,把游客沿美丽的江面一路渡向鸭池河观光赏景,再渡回来。


乌江源百里画廊景色旖旎,游人如织。(无人机照片)

  

2018年,看到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外出打工多年的尤氏三兄弟决定返乡创业,成立了画廊航务有限公司,用打工积蓄购买2艘游船,开始了“摆渡生涯”。

  

“平均500元渡一趟,来回100元油费,可赚400元。”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迎来乡村旅游高峰期,每天可渡4趟,他们三兄弟就实行“换班”,收入大幅提高。

  

在化屋村,仅“摆渡”一项便带动了十余人的就业。


乌江源百里画廊上游船停靠候客(无人机照片)

    

换新颜 乡村振兴开新局



山,是破碎的山,过去村民在山旮旯里种苞谷,连自给自足都难以实现。水,是翻腾的水,可是人畜饮水还靠肩挑手提,饮水也是一大难题。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山,种满了枇杷、樱桃、蜂糖李,别说愁销路,就连游客采摘和景区售卖都供不应求。

  

水,游轮来往摆渡,虽非大海,也期待春暖花开,满足了游客的观光需求。


江面远眺鸭池河大桥

  

既然发展旅游,吃得好玩得好,更要留得下住得好。

  

村民何兰与丈夫就开了家农家乐,集餐饮和民宿于一体。“我还编排了我们苗家的传统舞蹈,组织村里的妇女同志参加演出,给旅游团演一场4000多元。”何兰说,她想借助乡村旅游的契机,让更多人了解苗家文化。


游客进寨时,当地举行欢迎仪式“拦门酒”。范晖 摄(贵景网发)


化屋村苗族村民跳起欢快的芦笙打鼓舞,欢迎游客的到来。范晖 摄(贵景网发)

  

对山歌、吹芦笙、篝火舞,独特的民俗成为了当地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苗族刺绣、特色美食,助力苗族村民成就“指尖经济”。

  

不仅如此,化屋村重点种植玛瑙红樱桃和五星枇杷,并实施了林下养殖乌鸡、套种蔬菜、中药材等项目,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管理参与分红。

  

在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之余,当地采取公司出资改造、贫困户以旧房折价入股方式,依托旅游产业助扶贫,现有民宿、农家乐16家,烙锅、烧烤等摊位25家,游船40多艘。


化屋村内的特色民宿(无人机照片)。范晖 摄(贵景网发)

  
“昔日以贫困著称的‘穷山恶水之地’,已变为集观光、采摘、农家乐、露营、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村’。”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兼驻村干部张玉芝难掩激动之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化屋村1000多户村民感同身受,世代受贫穷困扰的苗家儿女,迎来千年蝶变。



撰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 翟培声 吴传娟

视频:袁德志

海报:田旻佳

编辑:喻辉 胡蓉
统筹:王迟
编审:杨仪

更多新闻

· 习近平赴贵州考察 向全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

· 习近平为苗绣点赞: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

· 习近平同苗族村民包黄粑迎新春:祝你们日子过得更加甜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