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21共舞长江经济带丨来看!穿越千年的艺术瑰宝
【编者按】
万里长江一路奔流向东,孕育了巴山蜀水、云贵高原、洞庭水乡的千年文脉。12月14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湖南五省市党委网信办和新华网共同主办的“共舞长江经济带·探源千年文脉”网络主题活动正式启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余家新闻媒体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对巴山蜀水、云贵高原等地进行探访,推出一系列精彩报道。
在长江上游的崇山峻岭中,藏着一座穿越千年的石刻群:大足石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似乎显得尤为低调,默默无声地静候在巴渝山水之中。
静候在巴渝山水之中的大足石刻
植根于悠久的巴蜀文化沃土,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极工穷变,开拓了石窟艺术的新天地。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是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迄今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其中的宝顶山石窟是最具特色的石窟之一。
宝顶山石窟是中国唯一一处有整体构思的大型石窟,它把科学原理融于艺术造型之中,其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令人叹为观止。
千手观音
它的造像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注意阐述哲理,涵盖社会思想博大,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及道教的学说融为一体,博采兼收,具有极大的社会鉴戒作用,显示了中国宋代佛学思想的特征。
吹笛女
吹笛女、养鸡女、牧牛图……宝顶山的石窟造像生活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是石窟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反映出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至此已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造像以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福乐,威之以祸苦为创作原则,并能融科原理于艺术造型之中,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
养鸡女
“都说历史浩瀚,我们也在用自己的历史为古人的历史维护着丰碑,在脚踏之地的乐土中,我们开始用一种方式,寻觅到了自己生长的线索。”一名热爱旅行的游客在观看了大足宝顶山石刻后,发出了十分深刻的感慨,“古人在那生活纠结、自我不惑的交替里,完成了一生。有的人用才能将这些密语留给后人,让我们有书可依、有迹可循。”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