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人民日报》两个整版、人民网全国首页头条聚焦贵州

天眼新闻 2022-06-30

4月26日,《人民日报》整版刊发《贵州遵义 围绕“四区一高地” 革命老区闯新路谋新局》,报道在贵州“黄金十年”的发展浪潮中,作为贵州省第二大城市的遵义,书写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脱贫攻坚历史性全胜、综合实力历史性跨越、开放格局历史性重塑、人民生活历史性改善。遵义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发展新路,也为遵义开创下一个“黄金十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体报道如下:



在贵州“黄金十年”的发展浪潮中,作为贵州省第二大城市的遵义,书写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脱贫攻坚历史性全胜、综合实力历史性跨越、开放格局历史性重塑、人民生活历史性改善。遵义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发展新路,也为遵义开创下一个“黄金十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时期,遵义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4%和9.9%。工业经济持续领跑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56%;农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重点龙头企业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全省第一;服务业加快发展,游客接待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均达15%;新型城镇化有力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6.7%。


教育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义务教育“普十五”;医疗卫生事业大踏步前进,三级以上医院增至17家,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全覆盖。


“放管服”改革稳步推进,市场主体发展到67.22万户、净增29.15万户;开放能力显著增强,渝贵铁路建成通车,茅台机场建成通航,乌江水运全线复航,遵义综合保税区、新舟机场航空口岸、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获批建设,启运贵州中欧直发测试班列并成功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2%,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一核两带七园多点”加快建设,连续多次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成功创建并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遵义将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保持发展定力、延续发展势头,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努力在贵州“四区一高地”建设中抢抓机遇、谋求发展、实现突破。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加快推动工业大突破,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大力发展以酱香白酒为引领的绿色食品工业,稳步推进新型建材、现代能源、现代化工等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健康医药等新兴产业,到2026年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6500亿元,建成世界酱香白酒产业集聚区、全国优质绿色食品工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加快推动农业大发展,围绕农业八大主导产业优结构、强支撑、提效益,到2026年农业增加值力争突破600亿元,年均增长5.5%以上。加快推动旅游大提质,推进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突破口的旅游产业化,到2026年旅游综合收入力争实现翻番,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800亿元,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成国际一流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红色旅游目的地。


坚持以遵义都市圈建设为牵引,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一核两心三带多点”城镇格局,积极创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到2026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提高到65%以上,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突破200万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壮大县域优势产业集群,错位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五年行动,积极打造一批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


坚持以开放推动改革、以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增强内生动力、释放发展潜力、激发市场活力。持续深化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政务服务、民生领域和农村综合改革,切实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难点问题。构建以重点铁路建设、“双机场”和国省干道公路、乌江航运提等升级为重点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提升遵义国开区、综合保税区开放发展水平,推动遵义高新区、农高区和仁怀经开区创建国家级开放平台,稳步建成遵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合作,突出“巩固上海、紧盯广东、融入成渝、联动贵阳”,深化“东部+”合作模式,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强化优秀人才培育引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坚持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五场战役”,持续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果。扎实抓好历次中央和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长江流域生态专项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严格执行长江十年禁渔,抓好乌江、赤水河、湘江河等重点流域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在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生活垃圾“零填埋”、城市餐厨垃圾处置全覆盖等方面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质效。力争通过五年不懈努力,建成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城市。


坚持扎实办好民生实事,着力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安全感。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拓宽城乡居民就业和收入渠道,力争到202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6万元和2.5万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市,创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力争用3年时间建成省级“双减”示范市、“体教融合”示范市。推进健康遵义建设,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综合救治能力和水平,实现人民生活更富足、更美好。


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遵义将大胆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探路、主动创新创造,切实把政策红利转化为推动遵义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脚踏实地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为推动红色传承引领地、绿色发展示范区、美丽幸福新遵义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数据来源:中共遵义市委宣传部)


★ ★ ★


4月26日,《人民日报》整版刊发《贵州六盘水 建设“幸福六盘水” 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六盘水市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一门心思抓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新成就新进步,一组组跃动数字、一项项喜人成果,奠定了六盘水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具体报道如下:


十年砥砺奋进,十载春华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六盘水市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一门心思抓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新成就新进步,一组组跃动数字、一项项喜人成果,奠定了六盘水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这十年,坚持稳中求进、转型升级。春茶、刺梨、猕猴桃“凉都三宝”销往全国,刺梨种植和加工规模全国最大,红心猕猴桃种植规模全省最大;正常生产矿井实现“两化”改造全覆盖,积极推进七大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全市A级旅游景区从“十二五”末的1个增加到47个。地区生产总值迈入千亿元大关,人均收入迈上万元门槛,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获得“优秀”等次。


这十年,坚持尽锐出战、决胜小康。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十年,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获批创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六盘水海关实现快速通关,妥乐论坛上升到省级层面举办。


这十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创下连续1350天100%优良率的纪录,获批创建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森林覆盖率达62%,唱响“江南煤都”“中国凉都”和“生态绿都”城市名片。


这十年,坚持改善民生、扩大共享。教育、医疗、就业、文化、安全等民生事业保障有力,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民生福祉更有温度。


回首,是为了更好的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六盘水将抢抓发展机遇,把重大政策机遇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幸福六盘水的强大动能。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锐意开拓进取,加快建设物质生活富裕富足、精神文化自信自强、生活环境宜居宜业、社会氛围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幸福六盘水,奋力谱写幸福六盘水精彩篇章。


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行动,毫不动摇推动能源及能源化工产业绿色高效发展,巩固提升煤电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七大新兴产业全链条发展,力争到2026年工业总产值突破3300亿元、工业企业达到1.2万户。加快城镇化建设,力争把市中心城区建成百万人口城市,把盘州城区打造成为50万人口的“贵昆经济走廊”中心支点城市,把六枝城区打造成为25万人口的“黔中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发展一批3万—10万人重要节点城镇和特色小镇,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五大攻坚行动”,持续抓好“两园一田”建设,确保建成猕猴桃“吨产园”10万亩、刺梨“千斤园”35万亩、茶叶“万元田”5万亩。全面实施旅游产业化“四大行动”,念好全、新、融“三字经”,做足夏凉、冬雪“两篇文章”,打造“康养胜地”“南国冰雪城”城市品牌,推动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翻番、旅游人均消费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打造国际一流避暑度假和山地户外运动目的地。


坚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高水平开放。瞄准泛亚铁路建设战略布局,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发展战略,加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的交流协作。围绕贵州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战略定位,把六盘水放到更大的区域经济中去谋划,充分发挥六盘水海关作用,深化“四+”合作模式,高水平办好妥乐论坛,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走出去、引进来,力争到2026年累计引进优强企业800家以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入推动制度型开放,全力打造“贵人服务·热忱凉都”营商环境品牌,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力争到2026年市场主体总量超过29万户。


坚持树牢“项目优先”理念,抓实高效益投资。大力规范政府投资管理,坚决防止无效、低效和重复投资。实施产业投资攻坚行动,产业投资占比达到并保持在50%以上。着力构建北上通江、南下达海、东进西出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大力推进盘州经六盘水至威宁至昭通高铁项目前期工作,建成盘州至兴义高铁;推进高速公路“补断畅卡”工程,建成纳雍至晴隆、六枝至安龙、安顺至盘州高速公路,推动玉舍至普田高速公路项目早日实施;完成月照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盘州官山机场。实施水利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开工建设英武水库,推进彭家桥水库有关工作,建成一批中小型水库。积极推进5G基站、充电桩、“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强化高标准护绿。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生态绿都”。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要求,深入研究优势产业发展路径,努力以最优的实用生产工艺、最严的环保能耗要求、最全的产业链条,全面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开展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行动,大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保持62%以上,绿色经济占比达50%以上。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工作方针,聚焦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和乡村环境整治等领域,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高品质生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实施高质量就业提升工程和城乡居民增收三年行动,城镇累计新增就业33万人以上。把教育作为事关长远发展的头等大事,大力实施教育卫生整体水平“双提升”攻坚行动计划,力争到2026年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75年以上。用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繁荣发展文化体育等事业。健全覆盖全市、统筹城乡、公平统一的可持续、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数据来源:中共六盘水市委宣传部)


★ ★ ★


4月26日,人民网全国首页头条1+4刊发《紧抓国家政策重大机遇 开创高质量发展新“黄金十年”》《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贵阳召开》《贵州毕节:坚持生态优先 打造绿色高地》《贵州六盘水:转型升级 蓄势腾飞》《【图说】九图九市州,幸福新贵州(二)》等稿件,报道4月25日,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在贵阳召开。贵州省委书记谌贻琴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紧紧抓住新国发2号文件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努力创造高质量发展新的“黄金十年”。借力东风,抢抓机遇。贵州省委向全省干部群众发出号召:要主动抢抓机遇、全力用好机遇,勇立时代潮头,担当使命任务,铆足干劲,乘势而上,力争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出一条新路来。具体报道如下:



黔中腹地,乌江湖畔,运载着6000吨磷矿石的十四艘500吨级货船从贵阳港开阳港区顺尔得码头驶出,沿一江春水直奔重庆涪陵进入长江。贵州乌江“黄金水道”,正加速复兴。


清明节后,贵州文旅、农业农村、体育等几大部门联合举行“提质”行动,接连策划推出一批推介活动,编织了涉及全省9个市州的115个花海景点和10条观光景点线路,全力挖掘深藏于生态、文化、农村农业之间的更大发展潜力。


4月25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贵阳召开。贵州日报天眼新闻供图


4月25日,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在贵阳召开。贵州省委书记谌贻琴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紧紧抓住新国发2号文件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努力创造高质量发展新的“黄金十年”。


2022年1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以下简称:新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从政策、项目、资金等多方面大力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实现新目标新定位,赋予贵州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四区一高地”战略定位,为贵州开创高质量发展新的“黄金十年”,书写新时代更大荣光带来了更大的信心。


借力东风,抢抓机遇。贵州省委向全省干部群众发出号召:要主动抢抓机遇、全力用好机遇,勇立时代潮头,担当使命任务,铆足干劲,乘势而上,力争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出一条新路来。


改革向深 突破发展瓶颈


农村宅基地如何盘活?2022年刚开年,一场特殊的竞价交易会在息烽县举行。会上,“永靖镇黎安村上寨组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出租”项目经过数轮网络竞价,以16.5万元成交。


这笔交易是息烽探索的首笔农村宅基地及农房使用权网络竞价交易,标志着当地的农村农房及宅基地产权化、市场化方面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在厘清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的前提下,息烽积极推动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破题,引导和支持当地农商行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主要用于满足借款人从事生产经营、生活及消费的资金需求。


4月6日,息烽流长镇流长村街二上组的一户村民,收到了一笔26万元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这个“首笔”,为贵州盘活广大农村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提供了新的参考借鉴。


发展的动力,在于改革。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贵州将深化改革作为先导,着力破解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各类深层次体制机制难题。贵州酒店集团就曾面临高速扩张发展阶段人才动力不足的矛盾,怎么办?该集团所属的16家子企业经理层全部实行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将考核评价聚焦经验指标,建立激励与惩罚并重的机制,将经营结果同薪酬绩效挂钩。


“以业绩论英雄”“既能上也能下”!改革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在经理层经营管理的动力和活力全面激活的推动下,2021年,贵州酒店集团在疫情常态化对服务产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下,业绩实现“逆势上扬”,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5%。


民生获得感也能在改革中获得。瞄准“菜篮子”这个事关民生的大事,贵阳市打破了原有市场流通壁垒,探索政府与企业双向发力、公益与市场相互促进、生产与销售有效衔接的路子。推动建立的“农户+农业合作社+超市”发展模式,通过“点对点”方式开展基地直采,减少中间环节,让利于民。依靠这套机制,贵阳88%以上的“菜篮子”商品价格低于周边城市。


贵州加大探索力度,在山巅上建设风光绿色能源。孟祥可 摄


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促发展。深化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国企国资改革……贵州以清单式批量申请授权方式,赋予更大改革自主权,为建设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探索了发展路径。


“大胆闯、大胆试、主动改!”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陈少波表示,将高质量建设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脚踏实地闯出一条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开放扩大 寻找发展新活力


罗甸地处滇黔桂石漠化治理区、麻山腹地,长期被“区位不佳”“深度贫困”等标签困扰,缺乏发展支撑。而如今,长期边缘小城实现产业集群突破式发展,打火机年产量约3亿支,成为贵州最重要的打火机产业聚集地之一。


2021年12月15日,一场打火机出口首发仪式隆重举行,当天,一辆载有110万只打火机的卡车从罗甸运向宁波口岸,出口印度尼西亚。曾经偏居一隅的地方小产业,得益于交通的改变,有了闯出海外大市场的可能。


贵州首座“提篮”式公路桥梁——G320线花鱼洞大桥。贵州省公路局供图


数据显示,2021年贵州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487.1亿元,同比增长13%。作为中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把发展交通作为开放发展的首要任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高铁通车里程达到1527公里,率先在西部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位于全国第五……“千沟万壑”到“高速平原”的转变,让贵州发展格局历史性重塑。


对外开放,是贵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高水平的开放不仅在于“走出去”的“通达江海”,更在于“引进来”的宽广胸怀。为此,打破瓶颈后的贵州,进一步敞开大门,提出了筑巢引凤,让投资者来黔办事一路绿灯,事业一路红火!


大胸怀、大开放,企业家的选择就是最好证明。2021年,宁德时代、欣旺达、立邦等优强企业1641家选择贵州,重大落地项目逾7400个,招商合同投资额较上年增长21.9%;2022年3月28日,贵州与全国各地企业举行“云签约”,217个项目落地贵州,签约总额超1030亿元。贵州正在用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实际行动为未来提供一切可能!


贵阳市观山湖区政务服务中心提供24小时自助服务,用实际行动服务人民。人民网 龙章榆 摄


基础打牢了,更要激活市场主体的“造血”能力,激发长久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作为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贵州天威建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依托外加剂服务的优势,多项专利获评“国际先进水平”。该公司的产品已应用在贵广、沪昆、西成、成贵、中老、南玉等30多条铁路项目,以及夏蓉、龙永、桐新、勐绿等高速公路项目中,并以科技创新为原动力逐步拓展海外市场,加快了开放的步伐。


作为山地内陆省份,贵州把扩大开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突破口,紧紧抓住新国发2号文件的重大历史机遇,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促进贸易投资自由便利,畅通对内对外开放通道,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加强区域互动合作,以高水平开放助推高质量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


创新理念 守牢发展底线


脱贫人口最多省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在“实现自身赶超跨越发展”与“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探索经验”的双重任务下,“十四五”开局,贵州把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行动”作为全省发展战略,结合创新驱动将该战略融入高质量发展的各个环节。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为贵州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经济基础,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乡村产业,但大多产业缺乏特色,动力不足。如何破?长期被群山阻隔的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先行先试,通过壮大发展苗绣车间、成立黄粑公司等方式,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旅游产业迅速“突围”,2021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300元。


“打民族牌,吃生态饭,因地制宜布局小而优特色产业,将发展劣势转为进步优势。”黔西市正是在这样的创新理念推动下,逐渐实现了“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农村产业格局。


村里有了产业,村民开心。陈慧 摄


乡村在行动,城镇也在持续发力。传统的建材企业贵州兴达兴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借助贵阳实施万企融合行动的契机,采用“大数据+”的方法,为企业找到新增长极,打造了“砼智造——高性能混凝土大数据云平台”,通过物联网设备及大数据运算,实现了从生产调度、质量管控到装车配送等一体操控,使“生产效率提高了10%,交易成本降低40%,管理成本降低50%,综合制造成本降低15%,油耗成本降低了10%……”该公司副总经理刘富慧说。


大胆创新思路,贵州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生态底色也更加“鲜亮”。日前,编号为“0000001”的贵州首张林业碳票在黔西市发行,拿到首张林业碳票的黔西市毕绿生态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骁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这张碳票涉及林地2203公顷,核定碳减排量13.573万吨,预计可实现碳交易价值305万元左右。有了林业碳票,林场除了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还增加了一笔额外的收入,也充分激发林权所有人、各类市场主体申请制发、购买林业碳票的积极性。”


“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福建省三明市2021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发行林业碳票,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贵州首张林业碳票并非凭空产生,毕节市林业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及市委改革办等6部门组成联合考察组赴三明市,对林业碳票制发流程、开发对象、计量方法、适用市场等进行深入考察学习。


在贵州省林业局的支持下,毕节市积极开展林业碳汇研究,测算了市域内森林、草原、湿地的碳储量和碳汇量,出台了《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和《林业碳票碳减排量计量方法(试行)》,为该市林业碳票管理工作提供了支撑,为全省首张林业碳票的发行奠定了基础,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进一步转化。


贵阳市城市与生态和谐共生。观山湖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思路,贵州以更有力的改革、更高水平的开放、更有力度的创新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向着新的奋斗目标不断进发,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谌贻琴表示,站在新起点上,贵州将坚定不移地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拿出“闯”的勇气、“创”的智慧、“试”的良方,深刻领会新国发2号文件赋予贵州“四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切实把握好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当好探路者、试验田、先行区,努力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干出一番新事业、闯出一片新天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 人民网)

编辑:喻辉 胡蓉
统筹:王迟
编审:王璐瑶 田旻佳

更多新闻

· 《人民日报》整版聚焦贵州书写“千年之变”  勇闯发展新路

· 大发爷爷的话要记心上:党员,要干就干一辈子!

· 为贵州鼓掌 为贵州添彩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开幕侧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