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贵州桥的精神价值?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贵州宣传 Author 贵轩
桥,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桥日益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其实用功能便利了交通,以其优美形态和地标性特征融入了文化,给人无限遐想。在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反复描摹书写下,在广大人民群众连续不断的集体创造中,桥越来越成为一个特别的文化符号,饱含着跨越、沟通、思念、和谐、联动等多元精神意象和丰富文化内涵。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腹地,境内喀斯特地貌广布,山多地少、山高谷深,重峦叠嶂、沟壑纵横,两地两山之间往往隔谷隔河相望,“睁眼看得见、抬腿走半天”,对桥的渴盼深入每个山民的骨髓、刻进各族干部群众的基因。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贵州人逢山开隧、遇水架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控制性工程,架起了一座又一座的世界级桥梁,刷新了一项又一项的“世界纪录”,以“甲天下”的桥梁建设实在成果助推实现了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助力创造了“黄金十年”的辉煌成就,很大程度上打开了山隔水阻的开放大门、解除了肩挑背驮的民生之艰、结束了一些地方“孤岛”般的生存状态、造就了形态万千的美丽景观。
从这个意义上说,贵州桥可以称作是感恩之桥、赶超之桥、开放之桥、民生之桥、民族之桥、风景之桥,生动展示着贵州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千年之变”,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
汕昆高速马岭河大桥(本文图片均由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提供)
一
一座座贵州桥飞架于黔中大地,在每一个攻坚克难的险关隘口刻画着贵州人牢记嘱托、勇闯新路,感恩思进、感恩奋进的精神群像。
新时代以来,在贵州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都从战略全局的高度为贵州把脉定向,擘画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贵州儿女感恩思进、感恩奋进,牢记嘱托闯新路,用行动书写着答卷、用奋斗创造着奇迹。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十年间,国务院两次专门发文支持贵州,这在贵州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2012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发2号文件开篇即指出,“由于自然地理等原因,贵州发展仍存在特殊困难”,受到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等瓶颈制约,强调要“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打破交通瓶颈制约。
如果说交通是贵州发展的瓶颈,那么桥梁则是瓶颈中的瓶颈。在资源力量有限的条件下,全省上下创新思路、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千方百计解决桥梁建设和交通建设中存在的资金、技术、生态保护等一系列问题,年复一年接续努力,在崇山峻岭间累计建起3万多座桥梁,实现悬索、斜拉、拱式、梁式类型全覆盖,创造数十个“世界第一”,赢得“世界桥梁博物馆”美誉。
大道纵横,阡陌交通。万桥飞架的伟大奇迹,时时刻刻都在无声地诠释着“贵州缩影”“贵州样板”“贵州新路”的丰富内涵,也生动地刻画着贵州儿女感恩思进、感恩奋进的精神群像。由此我们可以说,一座桥梁就是一面感恩奋进的旗帜,一座桥梁就是一段攻坚克难的征程,一座桥梁就是一座走向胜利的丰碑。
平罗高速大小井特大桥 龚小勇 摄
二
一座座贵州桥连通了发展的高速路,车流不息的繁忙景象充分彰显着贵州人不甘落后、奋起直追,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时代风貌。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几乎人尽皆知,这个道理几乎无人不懂。而在“地无三里平”的贵州,修路几乎必然要建桥,筑路之难也是无人不晓,“桥隧比”之高恐怕超出想象。但为了打破受山所限的命运枷锁,自秦开“五尺道”、汉通“西南夷”、明奢香夫人建驿道以来,贵州人虽为修桥修路而伤透脑筋、费尽周折,但从未停歇脚步,总是不断挑战极限。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甘落后、不甘垫底的进取精神支撑下,特别是在“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感召下,贵州人民抢抓机遇,持之以恒“愚公移山”,创造性转化运用现代科技,实现了由桥梁建设到交通升级、再到经济社会发展三个层面的后发赶超。可以说,一部贵州桥梁史,就是一部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史。
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贵州桥梁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是全国公路桥梁最多的省份,以从水面到桥面距离为标准,目前建成高度排名世界前10名的桥梁,贵州有4座,排名前100的桥梁,贵州有近一半。贵州交通事业也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初步缓解到基本适应、适度超前的历史性跨越,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率先实现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运。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升级的强力助推下,贵州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大踏步前进,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经济总量超2万亿元。
这些巨大成就,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贵州人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的奋斗姿态和累累硕果。
贵瓮高速清水河大桥
三
一座座贵州桥跨越关山重阻,连着过去与未来,连起山里与山外,放飞了贵州人冲出大山、走向前沿,越山而进、拥抱世界的开放理想。
“山的那边是什么呢?”这大约是很多贵州人年幼时问得最频繁的问题之一。王阳明感叹:“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交通的不便,不仅挡住了山里人观察世界的视野,也阻塞了走向世界的通道。正所谓:“关山重阻愿难酬,欲探梅花不自由。”
其实,贵州在当代中国交通网络中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可以用“一纵两横三角”来概括——纵向上是“一带一路”中国西部重要陆海连接线,横向上是地处以长三角一体化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和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的珠江—西江经济带的中间带,同成渝双城经济圈呈三角之势。但要把贵州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优势,关键在交通,卡口在桥梁。
可以说,桥梁在很大程度上承载贵州人走出群山、走向世界的梦想。近些年来,贵州集中优势兵力实施“交通大会战”,公路桥梁和铁路桥梁双管齐下,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统筹推进,冲破了“大山重重阻”,打破了“九弯十八拐”,构建了一条条交通运输“大动脉”,完成了从“千沟万壑”到“高速平原”精彩蝶变,加快了区位格局、交通格局、开放格局的历史性重塑,正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内陆腹地正在转变为开放前沿。
还应看到,桥作为实体,既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环节,也是发展环境的“靓丽名片”,既是贵州“走出去”通江达海的重要物质依托,也是“引进来”的“形象代言人”和“务实推动者”,吸引和促进着人才、资金、科技、信息等资源要素向贵州集聚,从时间上缩小了贵州和先进地区资源分配的代差,从空间上缩短了贵州同先进地区共享资源的距离,实现了更为便捷的双向流动,让贵州立体式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成为现实。
现在,我们完全可以用全新的视角、以更广的视野,放眼“苍山如海”的苗岭之外、拨开“茫茫云海”的高原迷雾,面对和迎接来自开放前沿的壮阔东方潮!
黔织高速六冲河大桥
四
一座座贵州桥让天堑变通途,打破了山里人肩挑背驮、跋山涉水的宿命桎梏,成就了贵州人踏平坎坷、走上坦途的生活梦想。
在古代,桥主要为木梁桥、铁索桥、石拱桥,跨度、规模均相对较小,看起来小而美,更多给人以婉约而浪漫的观感。“断桥定情”“鹊桥相会”等传说故事和“曾与美人桥上别”“小桥流水人家”等美丽诗句便是生动写照。
在“山路十八弯”“出门就爬山”的贵州,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桥似乎没有那么多浪漫,更多的是凭借桥的便利、免除跋山涉水的实在,更多的是大步跨越V形谷和U形谷、出入更加方便的无限感叹。在贵州这样的山地地区,造桥修路历来都是为民造福、积德累善的大事,也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实事。
即便是受制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一直以来,贵州人也一直在造桥。比如,既可便利通行又能遮风避雨的风雨桥,看起来心惊胆颤、走起来摇摇晃晃的铁索桥,规模大大小小、形式千变万化的石拱桥,它们多得不计其数、遍布全省各地。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贵州桥梁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跨江跨河大桥屡屡变为现实,“阁道架飞虹”不再是想象,“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已经不是“夸张”。
每当大桥合龙,很多当地群众都会自发地敲锣打鼓、鸣放爆竹,表达心中的感激和喜悦。对于他们来说,只要少一段肩挑背驮爬坡上坎的艰辛路程就是满足,只要多一分早出晚归翻山过河的安全保障便是幸福!
沪昆高速坝陵河大桥
五
一座座贵州桥搭建了民族之间共同进步的通道,强化着贵州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情感,加快了多元一体、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
跨越时空透视历史,黔中大地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区,各族先民在这里“大杂居、小聚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和特征。
过去,贵州各民族群众受山地分割、山路阻隔影响,一直以来交通不便、交往不多、交流较少,形成了“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格局,划分行政区域也往往以河为限、以山为界,被自然的山水阻隔分开。如此背景下,桥自然而然成为两地之间、各族之间跨越山山水水、深化交流交往的重要依托。
在山地和民族地区,修桥护桥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促进和巩固民族团结。桥不仅是一个民族村寨生产生活的希望,更是一个地方民族团结携手向前的象征和纽带。
新时代以来,贵州民族地区和全省各地一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座座桥梁的架设开通,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翻山过河的难题,拓宽了民族之间相互沟通共同进步的通道,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成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个个新的标志,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个新的起点。
这不仅是一座座物质之桥,更是一座座推动多元一体、融合发展的民族团结之桥。
兴义环城高速峰林大桥
六
一座座贵州桥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以苍龙起舞、飞虹挂天的壮美意境给人无限遐想,也托起了人们梦寐以求的诗与远方。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是贵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把旅游产业化列为贵州要大力推进的“四化”之一,充分体现了对贵州旅游业的特别期许。
旅游因交通而活。新时代以来,贵州桥梁建设和交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从多个方面推进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我们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创造了良好条件。
首先,一些贵州桥本身就是“超级工程”,可以作为“特意性”旅游资源。其高度之高、跨度之大、设计之新、造型之美,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世界级资源实体”。再加上绿水青山的底色和气象万千的境界,让宏伟的桥体与壮丽的山川浑然一体,尽显天人合一、人地和谐之美,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桥旅融合、桥体融合,风景独好、生机无限。
其次,贵州桥让全省各地交通条件得到显著提升,可进入性、通达性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因交通发展充分彰显,来贵州“探古寻幽”更加便捷,如珍珠般散落在黔山贵水间的景区景点、传统村落、特色风物等“随意性”资源将被便捷地串珠成链,进入游客视野、融入旅游产业链。
再有,万桥飞架也激活了各地特别是乡村地区万千活力。在交通条件突破性改善后,各地群众也逐渐“身处通衢”,眼界会更加开阔,有的会自发地端上旅游的饭碗、吃上旅游饭,共同创造和分享旅游发展的红利,推动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说文解字》注释说:“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但今天的贵州桥,完全超越了“桥”的字面本义,已经跳出了“连通四面八方”的简单概念。新时代的贵州桥,既是推动贵州大踏步前进的重要物质支撑,又是见证这段伟大历史和壮阔征程的特别“文物”。桥不仅可以瞧出桥的精彩,更能瞧见人的精神、时代气象,可以“桥”见贵州、“桥”瞧中国,从万桥飞架看中国奋斗。贵州桥的故事、内涵和价值,值得深入挖掘、深刻讲述和深度传播。
(来源:贵轩)
编辑:刘添元 喻辉
统筹:王迟 涂涌
编审: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