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4200字,阅读需5分钟
导读
汪琼老师介绍,目前,高校教学创新主要从四个角度开展:1)分析学生需求,找准教学改进的抓手;2)分析课程目标,创新整合课程内容;3)基于学习科学,创新设计学习过程;4)结合教学技术,创新学习活动策略。
分享丨汪琼 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教司在线开放课程项目专家组成员
整理丨高校教学创新100人
在目前高教司要求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背景下,老师们都做了哪些方面的教学创新,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案例。为什么高校教学需要创新?从我们一线教师的体会来讲,高校教学现在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第一是在大趋势上,重视人才核心素养的研究,那么21世纪核心素养如何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第二,智慧教学环境现在随处可见,智慧教室如何为教学所用?
第三,优质教学资源不再稀缺,国内外有这么多慕课,学生完全具有选择的自主权,我们也看到了学生的选择对课堂带来的影响。
第四,知识技能更新换代迅速,尤其现在也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强调以真实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动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用途。在这样的情况下,教材/课件应该教会学生什么?
第五,学生背景更加复杂多元,他们需要群体性的个性化学习,我们如何支持每位学生?
我们也看到,参加教学大赛的老师提供的教学设计方案中,上面这些词成了常见词,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套路化的问题,是现在我们比较担心的地方。还有些老师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是“两张皮”。所以我们想关注一些优秀教师的创新做法。我们想看看,这些有创意的老师,是从哪些路径角度来进行创新的。
从教学设计理论上讲,创新肯定是来自对一些难点或者痛点的分析和掌控,具体的教学难点一般都来自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来源分析、先前知识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我们发现,优秀的教学创新案例中的创新,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对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审视及一些具体化的落实;
二是有更多的手段对知识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在碎片化的情况下,还能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三是在学习流程的规划上,遵循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不仅是记忆规律,还有兴趣、认知发展规律等),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活动;
四是在学习场景的融合上,很多老师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用案例在课堂中教学,而是开始设计更多的实验动手环节,甚至开始走出校园,比如现在高校有一种做法叫service learning(服务性学习)。
下面我就给大家展示一下我所看到的一些老师的创新做法,也希望能够启发更多老师有所变化。很多老师在改造自己的课程的时候,第一步都是做调查,比如四川大学的赵新老师。
这份调查看上去很简单,主要问学生,你希望课程内容包含什么?你希望以什么样的讲课方式讲这些内容?你未来的毕业打算是什么?然后他把学生的反馈用一个框架图来进行需求层次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赵老师确实发现有一个知识点属于现在集成电路领域最活跃的一个方向,但是在基础课阶段,他没有想到要跟一年级的学生讲。学生的需求让他认识到他需要增加新的内容。
很多老师也许没有像赵老师那样去做调查,但是他们对于学生的学情做了很好的分析,其实有时候学生学习的痛点是很多课程的共同性的东西,对各种现象的归类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针对性的策略。
烟台大学的张景晖老师就是结合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来对自己的课程内容进行反思,找到改进的方向。
重庆医科大学的陈昕老师也是通过对学情的调查,把学生对《小儿内科学》这门课的问题整理出来,然后找到了教学对策。如果我们在第一堂课的时候就把这个过程展示给学生,向他们说明,我之所以后面有这样的教学活动,是因为我对过去的学生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可能会更加配合老师在新的教学过程中所做的一些改动。
有时候我们可能在描述痛点的时候直接就给出了解法,但并没有分析痛点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所以解法可能是治标不治本。当老师们要找教学中最痛的点、最需要改进的抓手的时候,需要不断去追问现象背后到底有几种原因,哪种原因是最根本的原因,或者是自己现在力所能及能够改变的原因。做完需求分析,再将它与教学任务结合之后,就形成了课程目标。
对于高年级的专业课而言,仅仅是线上线下形式的混合,并不足以支撑它的内容,还需要扩展产学融合实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学习的知识在真实环境中的应用。老师也要面临更多挑战,他需要增加更多教学内容,还要有效地组织教学、做好平衡。
因此,很多老师在做教学创新时,会重构课程的组织形式。比如北京理工大学的黄天羽老师,他们团队有一系列的Python慕课课程,可以在软件工程基础课之上,给到不同兴趣的学生适当的选择,也因为有Python语言的环境,学生可以很快地做出一些实用的产品,更好地体验软件工程的流程和原则。
我们也看到很多老师会有一个进阶性的变化,他们除了会讲基础知识,也会让学生动手,对学生有一个逐渐放手的过程。
另外,我们现在用慕课资源用得也很多,但慕课的视频都是相对碎片化的,如何让学生把碎片化的知识在头脑中又重构起来,情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老师也会用真实情境串起所有知识点。这也是线上线下结合的一种方法。刚才讲到,我们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也更多地需要处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问题。如何把这些问题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漂亮的珍珠项链,老师们也做了很多努力,这些努力体现出老师对学生学习规律的一种认识。
这是北京大学李戈老师对《计算概论》这门课的学习过程的设计。《计算概论》往往是计算机专业的第一门编程课程,早期会先讲语法,然后讲数据结构,再讲算法。但是现在产业界的编程工作实际是在改代码,是在别人的代码的基础上做修改,所以李老师就把他的课程学习过程改成先去看别人的代码,读懂代码,然后去分析代码,渗透对语言、函数等的掌握。这也是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
这是今年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的一等奖案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裴世鑫老师把他的两门课程以奖励为线索,吸引学生投入,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进而组织活动设计。
这门课程是三个专业合并之后的一门新的基础课程的导入课,来自重庆交通大学的罗融融老师。从罗老师的设计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她非常用心地要为学生搭建一个支架。刚开始用PBL导入时,学生可能还不太适应,但是在一个学期中,老师的支架在逐渐撤掉,学生的自主性逐渐得到了培养,得以尽早适应自主学习的责任。
这门课来自北京大学的王胜锋老师。当我们把很多资源和活动给到学生时,如果没有一个很详细的指南,学生是很难完成的,因为学生不是天生就会合作的。我看到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后,感觉他在给学生提供指导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老师要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学生,在看到老师的指令之后,是不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了任务。
教学创新是在对整体课程进行设计,教学形式、实验教学、思政等等要融为一体共同实现教学目标。一是,很多优秀的老师在谈他们的做法时,会谈到一些教学理论对他们的支持和引导,包括体验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等等,但是对教学理论的引用和应用要结合课程内容,恰当、适度,理解后再用,避免“粉饰”“贴金”的感觉。我们更希望看到老师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规律有更好的把控。二是,对自己的教学模型特色提炼注意不要超过五点,热度、温度、高度、厚度、广度、深度、力度.....之类的文字游戏适可而止。三是,解释做法的时候,有一个完整的例子将概括描述和具体说明说完,以帮助评委理解实际创新做法。在现在的环境下,有很多技术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来活跃课堂。
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的鲁力立老师总结的他在课堂上用到的软件和工具。这些软件很多,如何做到多而不杂?老师要清楚每种教学工具可以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帮助教学目标实现。
我们还看到,很多老师在研究激励机制,帮助学生更加认同小组合作。如果过去没有很成功的合作经验,学生对合作其实是排斥的,甚至会认为合作是不公平的,因为有学生可能是在“搭便车”“摸鱼”。只有当老师设计出更好的评价方法,用技术进行更准确的记录,清晰反映出学生的贡献度,学生才可能慢慢体会到,我们是需要集思广益,需要合作的。这两年,越来越多地出现了类似分层学习、分层教学的词眼。我觉得这也是混合教学发展到今天的一种进步。早期,我们在谈到慕课资源的时候,只会觉得,有了慕课资源,学生可以自定步调,想什么时候学就什么时候学,但是这不代表着学生真的会去自定步调,视频的后台播放次数也可以说明这一点。老师需要有意识地把教学活动落实到位,不能等待着它们自然而然地发生,也不能觉得提供了分层教学的资源就是在做分层教学。
上图是昆明理工大学方娇莉老师的例子,方老师做得很好的一点是,她不仅把分层教学落实在了教学策略中间,还做了这样一张雷达图,给出了学生刚开始学这门课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现在的掌握情况,并与全班最好的同学和全班平均水平进行比较。这样的雷达图可以引导着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现在一谈到课程的效果,一些老师都会谈到自己有多少学生参加了国家的某某比赛,拿到了某某奖,但是这些获奖的项目是这些同学的课程作业还是老师的课程孕育的项目,很多时候是说不清楚的。其实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老师让每一个进入他的课堂的学生都能够成长的教学策略。如果能应用技术,让这种教学策略更加可视化,让学生体会到,就是非常好的做法了。在看过这么多申请书和教学设计方案后,我感到大家往往会存在一些误区。首先,自适应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超市。如果一位老师仅仅告诉我他的课程资源是如何丰富,而不告诉我这些资源如何在课程中被更有效地使用,我是不会买账的。因为课程资源过于丰富,有时候是会“吓”到学生的,没有学生会去用。第二,自适应的学习环境≠学习活动超市。有些老师会说,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用了XX种APP,点名方式有XX种,但他说不出来为什么要用这些工具,以及为什么在某一个课堂环节要用这些工具。其实我会觉得,使用这么多工具,反而会让学生这一堂课变得忙乱,没有真的沉浸到学习中去。
总结下来,我觉得在近些年的教学大赛中,做得好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从以上几个方面找到他们的创新点。我们的教学也在从过去的传授知识,在走向提升学生的能力。我们看到的在创新上做得比较好的老师,也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做,在帮助学生把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本文整理自汪琼教授的主题发言《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创新实践》。关于我们: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由产学研媒等多方人士共同发起,聚焦高校教学创新与高校老师成长,致力于提供高校领域前沿、向上的内容。
联系我们:
王慧 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HofMarchbh
张沉浮 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我们建了一个读者交流群,群内会经常发布高等教育相关动态与讨论高校教学创新,有想加入的朋友可以添加微信:HofMarchbh,备注学校+职务,我们会拉您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