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交大苏永康:混合式学习的底层逻辑及模型分析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逍遥思维 Author 苏永康


全文约3400字,阅读需7分钟


导读

本文梳理了由Clayton Christensen总结的四大类七个混合式学习模型、探究社区COI模型、基于活动理论的学习模型及HyFlex课程模型。


作者丨苏永康  上海交通大学“好大学在线”运行主管,混合式教学创新者联盟创始人

来源丨“逍遥思维”公众号


高等教育开始步入混合式教学新常态,高校教师对“混合式教学”这个词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其实有些老师对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并不了解。



如果我们真正想从偏学术的角度来讨论混合,则需转变视角,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讨论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正如我们讨论教学创新一样,更有价值的就是能落地于学习创新。

混合式学习就是:通过整合“自由或同步的线上学习”及“定点、有指导的线下学习”,以生成更好的整体性学习体验。请注意,这里最重要的是能生成整体性学习体验,并非简单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什么、如何划分内容的线上部分和线下部分、如何设计参与式深度学习活动、如何搭建教学支架、如何深度融入信息技术工具、如何考虑线上线下的互补融合、如何设计形成性评价并融入真实性评价、如何构建思维自由流动的学习生态社区等问题。

用户体验、设计思维、认知心理学与教学系统设计的融合催生了学习体验设计。混合式学习的本质是构建一个学习生态社区,其更底层的逻辑在于我们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来构建物理的和虚拟的空间,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支架)活动,使整个社区的液态网络运转的非常顺畅,不断打破边界,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学生自己的思想碰撞提供条件,最大化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与能力。

下面我将简单地梳理一下由Clayton Christensen总结的四大类七个混合式学习模型、探究社区COI模型、基于活动理论的学习模型及HyFlex课程模型。供大家参考与讨论。


01
Clayton Christensen混合式学习模型 [1]

Clayton整理了轮转模型(中心轮转、实验室轮转、个性化轮转、翻转课堂)、弹性模型、菜单模型、网校增强型模型。

(1)中心轮转:学生按照排定的课表来轮换学习,至少有一个中心是在线学习。部分教师不愿花精力进行课程重构,认为“线上学习+线下讲授”就是混合式。如果分析这个模型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不完全正确的观点。



(2)实验室轮转:学生按照排定的课表来轮转学习,在线学习在电脑机房。教师和辅助人员可以灵活安排。


(3)个性化轮转:学生按照个性化的计划来轮换学习,不一定参与所有中心学习。(教师制定个人任务清单)


(4)翻转课堂:先学后教,无需多言。


(5)弹性模型:学生按个人需求参加活动,教师按需提供指导,学生自由度高。


(6)菜单模型:学生除了参与线下课程,还可以选修有线上教师的在线课程。学校无法提供特定线下课程时可以考虑。


(7)网校增强型:课程主要为在线学习,少量为到校的线下授课。



02
探究社区模型(Community of Inquiry,COI)

探究社区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皮尔斯。


Garrison于2000年左右首先将探究社区概念引入在线教学,并构建了探究社区模型,对混合式学习过程设计及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随后部分学者对Garrison的模型提出了迭代优化的建议,但依然还存在争议。

(1)Garrison模型 [2]

该模型提出混合式学习的三个存在感:社会存在感、教师存在感、认知存在感。

社会存在感:学习者对课程学习的共同体认同的能力。学习者在一个充满信任的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以及通过个性特征的充分展示,来发展人际关系。

教师存在感:教师或部分学习者通过设计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对话、直接指导,帮助学习者实现个人意义建构和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成果。

认知存在感:学习者通过持续地反思与讨论,获得意义建构与理解的过程。


(2)Peter Shea模型 [3]

Peter Shea等人于2010年对Garrison模型进行迭代,提出增加第四个元素:学习存在感。

学习存在感:自我效能,及其它支持在线学习者自我调节的认知、行为和动机结构等要素。


(3)C.I. Martha模型 [4]

Garrison的同事Martha等人于2012年提出应该基于Garrison的模型增加情感存在感。

情感存在感:探究式社区中的个人或群体的情绪、感情、感觉的外在表达。


(4)未确定的模型

二年前我觉得Garrison的模型中对评价的考虑不足,由此提出增加评价存在感,目前还在整理中。

评价存在感:随时或定期感受到的来自教师、同伴、平台的评价及自我评价、自我反思。



03
基于活动理论的混合式学习模型 [5]

活动理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活动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人类活动的过程,是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以及社会群体与自然环境之间所从事的双向交互的过程,是人类个体和群体的实践过程与结果。人的意识与活动是辨证的统一体,人的心理发展与人的外部活动是辩证统一的。活动理论强调了活动在知识技能内化过程中的桥梁性作用。活动构成了心理特别是人的意识发生、发展的基础。而人的活动具有对象性和社会性。

活动理论有五大原则,包括以目标为导向、具有层级结构、内化和外化结合、具有工具中介和发展原则。

这个学习模型中,教师根据课程定义相关活动。在线活动五阶段:准入和激励、在线社交、信息交换、知识建构、发展。

课堂及在线活动的结合:班级形成学习共同体,学生汇报进程和结果。教师给予反馈、提供支持。课堂时间固定不变,在线活动时间逐步增加。

课堂及在线活动的顺序:复杂性和自主性逐步增加。交互性在一开始最高(促使个人变成共同体),随后走低。学习曲线逐步走高,因为前面的活动为后续活动做好了铺垫,学生面对复杂的情况表现越来越好。



04
弹性混合课程模型(HyFlex)[6]

旧金山州立大学Beatty于2005年左右提出了HyFlex模型,以应对学校办学条件限制以及学生在线选修需求。其核心点是给学生提供了“线下/同步在线/异步在线”的选择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选择学习方式。模型包含4个要素:自由选择、实质等效、资源多样、技术融入。该模型具有一定的技术复杂性,对教师要求比较高。

如果所有学生在校,教师一般不愿意设计这种授课方式,因为目前还无法证明“线上比线下好”(实际上二者无法简单比较),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能在校园、教室里交流讨论,体验校园文化和氛围。但由于偶尔会有校园控制而需开展在线教学,因此Hyflex模型可以适当采用,希望能实现线上和线下自由切换的状态。从学习的角度来看,针对选择全程线下听课的学生,教师肯定不会单纯地“讲授”,而是要设计各种参与式活动。

国内由于东西部的发展不同步,出现了“东西部同步课堂”,和HyFlex课程很相似,但不一定完全相同。HyFlex是一门课程,对不同模式下的学生其课程目标不会变,课程设计上追求实质等效。而“东西部同步课堂”里面存在不同高校的学生,有展示的课堂,有部分的课堂,有全程的课堂。


以上整理了几个常见的混合式学习底层逻辑模型,我们由此可以设计各种类型的混合式学习活动及过程。我期待高校管理部门能积极践行教学创新、范式改革,出台切实有效的政策及管理制度来推动教师开展真正合理的混合式教学(学习)。

目前相当一批高校的混合式教学开展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处于低质量发展或停滞状态,最大的障碍在于管理及激励政策。我们不能长期依赖部分教师的“教学热情”来推动混合式教学。

借用班固在《幽通赋》里的一句话:“道混成而自然兮,术同原而分流。”合理的混合式学习设计应该自然流动,混而不同,就如一杯鸡尾酒。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展望未来,“混合式”这个词终有一天会被我们“遗忘”,就像我们不会去讨论“在空气中如何呼吸”一样。

参考文献

  1. http://www.blendedlearning.org/models/@Clayton Christensen
  2. Garrison,D. R., T. Anderson, W. Archer (2000). Critical Inquiry in a Text-Based Environment: 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2-3), pp.87–105.
  3. Peter Shea, TemiBidjerano (2010). Learning Presence: Towards a theory of Self-efficacy, Self-regul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munities of Inquiry in Online and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Computers & Education, Vol.55(4), pp.1721-1731.
  4. C.I.Martha, C. Prisca (2012). Emotional Presence, Learning, and the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Vol.13(4), pp.269-292.
  5. AntonioVíctor Martín-García (2020). Blended Learning: Convergence between Technology and Pedagogy[M]. Lecture Notes in Networks and Systems 126,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pp.145-147.
  6. Beatty,B. J. (2019). Hybrid-Flexible Course Design (1st ed.). EdTech Books. https://edtechbooks.org/hyflex.


关于我们: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由产学研媒等多方人士共同发起,聚焦高校教学创新与高校老师成长,致力于提供高校领域前沿、向上的内容。


联系我们:

王慧  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HofMarchbh

张沉浮  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我们建了一个读者交流群,群内会经常发布高等教育相关动态与讨论高校教学创新,有想加入的朋友可以添加微信:HofMarchbh,备注学校+职务,我们会拉您入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