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虚拟教研室的内涵与三种类型

全文约1800字,阅读需3分钟


导读

202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拉开了高校基于互联网大规模建设基层教学组织的序幕。《通知》要求基于信息技术建设虚拟教研室,开展协同教学研究,并指出虚拟教研室是信息化时代对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探索,今后国家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建设一批类型多样、动态开放的虚拟教研室,打造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和质量文化。


来源丨现代教育技术杂志、“教育技术学”公众号


01

虚拟教研室的定义和内涵


虚拟教研室是在信息社会环境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受教育水平为目标,由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或专业教师动态组织,联合开展协同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的教师共同体。虚拟教研室既有传统教研室的特征,也与传统教研室存在不同——虚拟教研室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教学组织,是协同教研新形态。
虚拟教研室的核心内涵包括:
1.虚拟教研室是一种基层教学组织,是开展协同教研的教师共同体。
2.虚拟教研室的运行载体是信息平台,可基于此平台开展协同教学研究。
3.虚拟教研室具有开放性、累积性和共建共享特点。其中,开放性是指教师可动态加入和退出虚拟教研室——这里的教师既可以是本校教师,也可以是他校教师,还可以是企业工程师;累积性是指虚拟教研室具有成果持续建设与累积的功能;而共建共享是指教师群体能够共建、共享教研成果。
4.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说,虚拟教研室应强调跨专业、跨校、跨地域建设基层教学组织。


02虚拟教研室的分类
1.面向课程(群)协同建设的虚拟教研室

本类虚拟教研室面向教师群体,以协同开展一门课程或一个课程群的建设为目标,支持教师通过协同教研和在线课程交流实现课程内涵的丰富与教学质量的提升。本类虚拟教研室的核心功能如图1示意。其中要注意面向学生群体的协同教学平台和面向教师群体的协同教研平台的差异。

慕课实现了“一师对群生”的教学,MOOC+SPOC”“1+M+N”等实现了“一师带多校,多校带多群”的协同教学,基于 MOOC/SPOC 的翻转课堂实现了在线课程与实体课程的协同教学,都是面向学生群体的。而本类虚拟教研室是要形成教师协同机制保障面向学生群体的协同教学水平,应在名师引领下开展协同教学设计、协同教学案例研讨、协同教学资源建设、协调教学资源运用等。
2. 面向专业(群)协同建设的虚拟教研室
本类虚拟教研室面向教师群体,以协同开展一一个专业(群)的建设为目标,支持教师通过多学科交叉、多组织交叉联合开展新型专业建设。“四新学科”应由多学科教师共同建设,受限于学科背景差异,单一学科教师交叉融合的创新性可能不足,传统教研室受限于参与教师的行政管理关系,其动态性、开放性不足,不能有效解决多学科教师的协同教研问题。

因此本类虚拟教研室的重要功能就是在不改变原有行政管理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不同学科教师的交叉融合,协同开展专业培养方案论证、协同课程体系设计、协同开展专业资源建设、协同开展教学改革实践等,如图2示意。

3.面向教改新专题协同研究的虚拟教研室
本类虚拟教研室面向教师群体,以协同开展教学改革实践形成教学改革新范式新成果为目标,支持教师通过跨区域跨校跨学院的协同教务协同教研联合开展新范式的探索实践。计算机类教育领域专家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面向未来10~15年的“敏捷教学体系”,强调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和演进性、课程体系的灵活性、教学过程的迭代性与敏捷性、教学资源的协同性等,是高等教育未来改革的方向,不仅需要课程体系做改变,同时也需要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做相应改变,如完全学分制、弹性学制的实施等。这种改变,单一学校/专业可能难以完成,进而需要多校联动、多学科/专业联动。

因此本类虚拟教研室的重要功能就是要形成多区域多校协同教学改革环境,如跨校选课与学分互认环境,共同建 设新学院、新平台、新专业、新模式,共同探索新体系、新组织、新方法、新管理等,进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教学改革成果,协同推进教学改革,如图3示意。

参考文献:战德臣,聂兰顺,唐德凯,张丽杰.虚拟教研室:协同教研新形态[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3):23-31.


关于我们: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由产学研媒等多方人士共同发起,聚焦高校教学创新与高校老师成长,致力于提供高校领域前沿、向上的内容


联系我们:

王慧  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HofMarchbh

张沉浮  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我们建了一个读者交流群,群内会经常发布高等教育相关动态与讨论高校教学创新,有想加入的朋友可以添加微信:HofMarchbh,备注学校+职务,我们会拉您入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