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交利物浦大学张晓军:面向未来的十个教学创新方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西浦ILEAD Author 张晓军


全文约4400字,阅读需8分钟


作者丨张晓军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领导与教育前沿院院长

来源丨西浦ILEAD


每所高校和每个老师都开始关注教学创新,不管是参加教学创新比赛,还是申请教改课题,到底要做什么样的教学创新是从一开始就要明确的。

在当前的教学创新大潮中,我们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人说教学创新就是回归,不需要探索什么新东西;也有人说,教学本身就不要创新,重要的是坚持。笔者认为,当前需要一场真正的教学创新。

“真正的创新”是面向未来的,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理念下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的体系向“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以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为核心目标的体系的转变。这不仅需要突破过去的教学框架,反思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秉持的或者潜意识中的假定,还需要面向未来,去想象未来的社会是什么样子,这样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学校、专业和课程能够如何帮助今天的学生提升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

真正有价值的教学创新,其基本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核心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教师和教学的部分只是支持学生成长的过程和手段,不是目的。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系下,关键的问题不是教,而是学生面向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习和成长需求是什么,如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本文列出面向未来的十个教学创新方向。


01
关于能力和素养的操作化定义

一个教学创新的价值大不大,首先要看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则很难给学生未来的发展带来实质性支持。好的教学创新,要瞄准高阶的学习目标,例如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字素养以及跨文化沟通合作能力等等。

一线老师把高阶目标作为自己课程的目标,因为这有不小的难度。

难点之一,现在国家倡导至少几十种高阶的能力和素养,而一门课程只有三四个月,可能只能较好地支撑一两个高阶目标,那到底应该选什么能力和素养作为一门课程的目标呢?好的教学创新,应该有充分的论证。

难点之二,是对于能力和素养的操作化分解。很多老师的课程中设定了能力和素养目标,但是不知道如何设计能使学生这些方面能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有变化的活动,也不知道如何设计相应的考核。很多老师觉得高阶目标太宏大,不具体,因此老师自己也抓不住其核心。

很多能力和素养目标本身很抽象,如果一门课程的目标仅仅停留在抽象层面上,这些目标是很难在课程中落地的。

因此高阶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也是课程在设计目标时很重要的一步。例如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门课的目标,则可以分解为提出和识别问题的能力、根据问题搜索和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与别人合作开发解决方案的能力,以及评估问题解决方案的好坏优劣的能力等等。如果细化为这些具体的能力环节,则可以相对容易地设计学习活动和考核形式。


02
提升能力和素养的学习活动设计与操作

老师在一门课程中设计了高阶目标,这些目标并不能自动达成,而是通过学生参与特定的学习活动后形成的。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学习活动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高阶能力?

例如,学生参与什么样的学习活动,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有效提升?听老师在课堂讲课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吗?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等等能力和素养,要靠什么活动来支撑?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创新探索方向。


03
对能力和素养的测评

设定好了高阶目标,接下来就要在一门课的考核和学业测评环节,衡量这些高阶目标的达成度。

结果导向的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的核心观点是:设置了什么目标,就要在考核中考核什么目标。但这个理念在当前实施起来很难,因为OBE是在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老师们相对比较在行的是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所以在以知识导向的教育中,OBE体系不难实施。但是在能力导向的教育中,很多能力和素养我们也不知道有什么好办法去相对准确地衡量。

例如,我们把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门课的目标,那么老师如何才能衡量学生通过几个月的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改进水平呢?目前还没有很成熟的办法。

当然,难衡量的高阶目标很多,例如自主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这也给当下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谁能开发出一套衡量高阶目标的办法,一定是很有价值的教学创新。


04
实践导向的学习流程

学习流程作为相互关联的一系列学习活动的组合,体现着学习活动设计的理念和能够支撑的基本学习目标。

过去几十年的教育体系最重要的目标是知识传授,主要的学习活动就是被动听讲,这几年又重视研讨和小组合作等活动。目前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比较典型的流程就是课堂听讲、研讨学习、小组合作以及基于记忆与理解的解题。 

实践导向的教学是未来教学改革的方向,即学生在任何一门课上的学习是从关注实践中的问题出发的,整个课程学习的目标是通过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解决以及团队合作等能力。整个学校流程中的典型学习活动包括关注真实世界、提出问题、广泛的资料搜集、与他人合作、开发和评估问题解决方案等。这个流程和传统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流程有很大不同。 

实践导向的教学,需要反思甚至重新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过去很长时间内,我们的教学都是先理论教学后实践教学,基本逻辑是开始希望教给学生一个知识体系,然后让他们利用这个体系去解决问题。这种希望很难实现,因为学生在一开始学习理论的时候往往很迷茫,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理论,当面对实践问题的时候又发现学的理论不能很好地对应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实践导向的教学,首先质疑我们想当然的先理论后实践的做法,提倡先让学生感受真实的世界,提出问题,然后学习需要的理论去解决问题。 如何设计实践导向的学习流程也是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向。


05
兴趣导向的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指老师在支持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关心到每一位学生不同的兴趣点,并且能够切实地支持学生追随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而不是所有的学生学习同样的东西。例如在实践导向的教学中,老师如果允许每位学生自己走到真实的社会中去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

也有一些国外的高校在尝试考核的个性化,即同样一门课老师提供几种不同的考核方式,例如闭卷考试、大作业、课堂展示,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 那么一门课程中如何在不同的环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空间并且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也是值得探索的创新方向。


06
学习环境和场景的革新

学习场景和环境是学习发生的场所,很多时候什么样的场景会决定学生有什么样的学习行为。最常见的学习环境就是教室,教室也有不同的类型,例如排排坐的演讲厅,适合分组讨论的研讨厅,以及装备了各种先进技术的智慧教室等。

此外还有虚拟学习环境,例如在线学习平台,最新的技术还有虚拟现实,人造现实等在学习场景中的应用。 

当前教学的创新,一个重要的方向是把真实的世界引入课堂,这也是学习环境的革新。把学生的学习置于真实的世界中,而不是与世界隔离,对于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都有重要的价值。

先进的技术如VR和AR等可以显著地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虚拟现实已经可以帮助学习者构造那些不易轻易到现场感受的学习环境。例如医学、生命科学、建筑和城市规划等领域,已经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好的环境体验。因此,利用新技术改进学习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创新方向。


07
课内课外的融合

课内课外的整合不是新问题。过去很长时间高校都在探索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整合问题。但过去的探索,并没有重视把两个课堂整合在一起给学生系统的学习体验。而是在两个平行维度下各自探索独立的活动。

面向未来的能力和素养导向的教学,需要考虑学生从进入大学到离开大学的四年时间里所有活动的重构和整合。这些活动包括所有的课内和课外的活动,由此,课内和课外的融合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一门课程如何超越传统的课堂上的讲授和研讨,和学生的其它社会活动例如社团、实践等无缝整合为一个全新的学生学习流程,有效地支撑能力和素养目标的达成,是当下很重要的一个教学创新领域。 


08
课程体系的重构

学习流程重构中重要的一环即是课程体系重构。过去一个专业几十门课程是依据学科化的知识体系组合在一起的,一门课程几十个知识点组成一个小的知识体系,几十门课的小知识体系放在一起就成为一个专业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直到今天还是一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也是一门课程老师最放不开手的东西。 

但是,这样的体系是在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目标的教育体系中建立起来的。当我们转向能力和素养导向的教育时,就需要重新去建构一个能够有效支撑能力提升的学习流程,这个流程需要打破学生从大一到大四通过学习几十门课的知识来获得毕业证的方式,转向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能力训练活动和环节组成的新的学习流程。

要支撑这样的流程,专业中的课程设计逻辑需要调整。一门课程并不是支撑某个知识体系,而是支撑某些能力训练活动,课程与课程之间也不是靠知识体系相连,而是靠能力训练活动链接在一起。因此,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和素养导向的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是自然而然的。 

课程体系重构中有一个特别的变化,就是不同学科的课程的整合。跨学科课程在当前新工科新文科等改革中是一个基本的方向。跨学科课程实际上也需要打破学科化的知识体系的逻辑,需要颠覆通过一个领域的知识构建一个专业的逻辑。

如何才能把不同学科的课程整合到一个专业当中?最理想的方式就是让不管什么学科的知识都服务于学生在特定的能力和素养训练活动中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在能力训练过程中需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就学习什么,不受特定的学科的限制。这种课程体系的颠覆性重构,是重要的教学创新方向。 


09
学习共同体建设

学习本身也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学习不仅是学习者个人的行为,更是一种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因此,学习者和谁一起学习非常重要。

过去很长时间里学校里的学习是一种远离社会的活动,大学以不受社会影响而自豪。在大学里面,学生参与的很多社会化活动诸如社团活动,也没有纳入重要的学分体系中,在课堂里很多时候也是学生向老师单向学习。 

学习共同体即是要打破这些壁垒,疏通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沟通障碍,支持学生通过社会互动来学习。同伴学习、师生互动以及产教融合都有这方面的意涵。 但如何才能打造真正让学生受益的包含多元参与者的学习共同体,尚需要大量的创新。


10
线上线下的融合

线上线下的融合并不是新话题。特别是新冠疫情之后,几乎每位老师都在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策略。但真正创新的融合,不是自己的课程中如何打造线上和线下的内容,而是针对高阶目标设计融合线下线下活动的学习流程,如利用线下的课堂,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学习海量的线上资源,从而让课程能够引导学生构建搜索资源整合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创新线下课堂,给学生提供超越线上知识学习的独特价值。


关于我们: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由产学研媒等多方人士共同发起,聚焦高校教学创新与高校老师成长,致力于提供高校领域前沿、向上的内容


备注“职务+姓名”,加入读者交流群



联系我们:

王慧  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HofMarchbh

张沉浮  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