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大学于歆杰:如何理解混合式教学?

于歆杰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 2023-12-16


全文约6200字,阅读需15分钟


导读

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下称“大赛”)启动仪式上,大赛专家委员会主任于歆杰分享了自己对混合式教学的理解,并对大赛评审标准做了解读。


分享丨于歆杰  清华大学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科基础课程教指委秘书长、第四届大赛组织委员会主任

整理丨高校教学创新100人


今天的分享分为四个部分:

一、名词辨析
二、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原因
三、关于混合式教学设计的一些关键点
四、大赛评审标准解读



01
名词辨析

 
混合式教学/学习(blended learning)更多是指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在线学习部分,也有线下面对面的学习部分。当然,从根本上而言,混合式学习的定义范围更广,但在这次比赛的语境下,以及教育部当前推进混合式教学的语境下,混合式教学都指的是这个意思。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与混合式教学/学习不完全一样,它更多指,原来学生在课内学习知识,在课外巩固知识,而现在要通过一些设计把这些行为做翻转,如果按翻转程度来看,最强的翻转程度就是把所有知识学习全放在课外,在课内进行高度的交互。当然,我们也可以把部分内容放在课外学,在课内进行部分的巩固。
 
在当前狭义的语境下,如果老师让学生在课外用在线的方式去学习数字化资源,在课堂内对这些资源的学习进行巩固提高,那这二者可以粗略认为是一样的。
 
学习内容,目前看来最好的是数字化学习资源。慕课本身是用来服务社会学习者,促进教育公平的资源,但是这些资源也可以只针对本校的学生开放,用来服务校园学习者。所以,慕课和私播课,我们可以认为是相同或者类似的资源用来服务不同的对象。
 
我们这届比赛所定义的混合式学习,就是在老师的设计下,让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在线学习,学习内容以慕课或者私播课资源为主,也可以包括其他数字化资源,线下有一些交互和讨论。
 

02
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原因
 


第一,是紧跟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形式。
 
教育部在2019 年出了一个文件叫《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从2019 年到 2021 年,要建设大概 16500门一流本科课程,俗称“金课”。这个数字比较大。由于疫情,这个事情到现在没有做完,今年可能还需要再进行一批申报,最终完成可能要到 2023 年。
 


在这些课程中,占比例比较大的是6000门左右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020年,已经认定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只有868门。所以整体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这个形式有利于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建设。
 
第二,是单位领导的嘱托。因为金课的认证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决定行政单位或者学科评估认定的一些东西。
 
第三,是教师自身对教学状态的不满。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原因,这种不满可能来自很多方面:
 
一是来自手机和慕课的威胁。我粗略统计后列出了以下这些在线学习平台,大概有二三十个。
 


2020 年底,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首届世界慕课大会上提到了一个数字,那个时候,全国有5.4 亿+人次慕课学习者,全国有3.4万+门慕课。这个数字是非常巨大的,我相信咱们国家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在一个学期内能开出这么多课。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对大多数老师而言,你要在教室里上的那门课,实际上有很大的概率已经有更优秀的老师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更形象生动的语言、更便于学生接受的形式把它放在网上了。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能会体会到越来越“号令”不动学生了。由于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越来越多,手机这样的移动互联工具越来越多,学生愈加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场景。愿意学习的学生拿着手机在任意的场所、任意方便的时间,都能找到与这门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那除了教学纪律的要求,他为什么还需要早起到教室来听课?相反,对那些根本就不爱学的学生,你即使要求他到了教室,他也会趴在那儿睡觉或者干别的。这种两极分化的场景会越来越多,学生的自主性会越来越强。
 
在优质教育资源不再稀缺的移动互联时代,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意愿显著增强,我想,所有老师都会认可,建设“金课”不是为了教育部发的一个金光闪闪的证书,这里的“金”指的是学生视为真金白银的意思。
 
三是大学课堂需要承载的目标越来越多。大学课堂的目标,现在逐渐从教学目标要拓展为育人目标,这和现在提的课程思政、三位一体(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紧密相关。
 
《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也提到了,要推动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这就需要老师们有课程思政的意识。此外,教育部还在2020年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2021年发布了《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这就意味着,课程思政几乎是所有课程都需要考虑的。在原来已经很饱满的教学内容基础之上,课程思政的内容要怎么插入进去?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渗透,也是面临这个问题。
 
四是希望实现“理想课堂”。我相信,不管是新教师还是很有经验的老师,总会有对“理想课堂”的构想,在这个课堂里,老师和学生是一种水乳交融、心心相印的状态,老师对课堂里知识究竟是如何传播的有很强的洞察,学生对彼此之间的学习状态、自己对老师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有很强的洞察。
 
而现实情况是这样吗?如果我们在教室里仅仅进行老师讲授、学生记笔记这种“大水漫灌式”的教学,老师的嘴是一个大水龙头,学生是小苗儿,那小苗儿到底能吸到多少水,就只能看“造化”了,要看离水管有多近,以及当前所处土壤的吸水率等。
 
传统的大水漫灌式教学,带来了三盲现状。
 
首先,学生难以了解真实学习情况。学生可能会觉得,我也在记笔记,老师讲的我也都明白了,我的听课状态和其他同班同学也没什么区别,但到了期中、期末考试,他发现,都在教室听课,为什么彼此之间差异那么大?我们过去从来没有让学生知道,在同一节课上,彼此的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学生能知道这一点,他就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状态。
 
其次,老师难以全面了解学生。老师都会非常想知道,学生到底听懂了没有。可能老师会有一些经验,比如观察学生的抬头率、看学生是否敢和你对视、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等等。
 
这些经验都有效,但都是老师主动地对课堂进行定性的有偏差的洞察,不是定量的全面的洞察。
 
最后,管理者难以全面了解教学。比如一个学校有 200 间教室,现在有150间教室正在上课,管理者非常想知道,此时此刻这些教室的到课率是多少,上课的效果怎么样,怎么才能更进一步地提供支持。如果只靠学生评教数据,只靠专家去听课,只靠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很难让管理者随时了解教学情况。
 
怎么解决这些不满?当然,老师可以把科研做得更好,更善于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内容进行反哺,这是一件更根本的事情。但除此之外,只就教学而言,要让学生产生对课堂的期待,我觉得重点在于12个字:发现瓶颈、分析感悟、解决困惑。
 
学生到教室,主要目的不是听课记笔记,把知识从老师的脑海中搬运到自己的脑海中。更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前他觉得他学明白了,但现在,老师对试题做了变式,他做错了,而别人做对了,他知道他跟别人学得有差距;

以前,在听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他有一些感悟,只是记在笔记本上,但是现在,他可以用某种数字化的方式把自己的感悟发布出来和别人分享,而且他也能看到别人的感悟,并及时跟别人交流;

以前,老师上课讲的某句话他不明白,他要么课后才能问老师,要么课后直接就忘了,但现在他能随时用弹幕或者投稿的方式来问老师和同学,老师随时可以给他解答......
 
这些交互都是学生看慕课、看教材难以实现的,是使学生发自内心愿意来到教室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要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原因。
 

03
关于混合式教学设计的一些关键点
 
(1)正确理解混合式教学
 
老师们一定不能把混合式教学理解成,原来的教学内容有相应的视频,让学生课外去学习这些视频,课内以前怎么讲现在还怎么讲,这是错误的。
 
首先梳理一下两种不同教学理念下的课外学习。
 
传统模式下,学生们之所以需要进行课外学习,是因为他担心老师讲课的时候他会错失某个关键点,所以他课前要进行一点相对比较粗浅的了解,先知道下面这节课老师要讲什么,课上努力听懂老师讲的内容,课后针对某些部分进行查漏补缺式的复习。
 
在这种模式下,预习、课内学习和复习,是对相同教学内容在不同认知深度上的循环往复上升。所以如果老师把大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放在课前让学生去学,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感觉老师在炒冷饭。混合式教学非常关键的一点是,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需要在课堂内进行重点突破的,这些内容之外的其他东西,我们把它放在课外,有些可以放在课前,有些可以放在课后。
 


打个比方,学生要学的知识是一张大饼,传统模式是把这张大饼水平切成三层,课前、课中、课后让学生各吃一层;而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把大饼分成三牙,课前、课中、课后学的内容是互补关系。
 
(2)混合式教学课堂节奏把握的“五感”
 
一是让所有学生有新鲜感。课前所学要对课堂所学有吸引作用,让学生学了课前所学,对课堂所学有期待。
 
二是让所有学生有危机感。也就是让学生觉得,不跟着老师学会“吃亏”。我的做法是,每15分钟给学生推一道题,这些题的回答情况会影响期末成绩。我相信如果在第一节课和学生讲明这一点,并且每节课都把计分结果发布给学生,一定能调动课堂的大多数学生。
 
三是让所有学生有紧张感。比如我在每道题作答结束后,会展示全班回答情况的柱状图,每节课后给学生反馈全班平均得分情况。我觉得这件事非常重要,我们过去没有任何机会让学生在课堂里感受到,自己跟全班同学相比优势、差距在哪里,现在能够做到。
 
四是让大多数学生有成就感。前面提到的危机感和紧张感,都是我们经常说的学生心理调节策略“胡萝卜加大棒中”的“大棒”,“恩威并施”中的“威”。“大棒”和“威”要有,“胡萝卜”也要有。
 
“胡萝卜”又是什么?首先,这些题都得是简单题,不要挖空心思“考”学生,要挖空心思把分儿送给学生。我设计题的策略是,要让80%的学生在一到两分钟内做对80%的题。这样他才会觉得,只要跟着老师,就能拿到分儿,只要跟着老师,自己也能做对,那干嘛要去抄别人?
 
五是让少量学生有荣誉感。比如,正确回答思考题的学生投稿会带着作者名字被推送到全班学生的手机上;对比较困难的练习题,让率先做对的若干人的名字出现在全班同学的手机上。
 
(3)混合式教学和课程思政的相互促进
 
首先,从理念上来讲,混合式教学和课程思政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二者的目标不一样,混合式教学是为了提升学习成效,而课程思政是希望通过课程来育人,它把课程的层级从教学提升到了教育。
 
为什么二者能相互促进?如果混合式教学真的设计得当,就一定会把某些原来要在课堂里讲的东西放到了课外,给现在的课堂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时间和载体;而大多数课程思政培养目标都会包含一条——学生对待学习、学业有钻研的信心和能力,如果课程思政开展得有效,学生钻研精神会更强,那可能就会使得混合式教学的成效更好。
 
无论是混合式教学还是课程思政,都面临一个矛盾:“加法”和“减法”的辩证关系。课内时间是有限的,要怎么做“减法”呢?
 


举个例子,假设原来我们要在 90分钟内讲以上的内容。现在要在里面加东西,比如在知识点2要插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在知识点3要插入一个易错题让学生故意犯错误,在知识点4 要插入一个创新性训练。每个都需要占时间,怎么办?
 


如果有合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我会把除知识点1、2、3、4和总结之外的导论放到课前去学,知识点2和知识点3的推广放到课后。在课堂里,我会运用各种智慧教学工具,讲好爱国主义,让学生做好练习题和创新性训练。如果时间还不够,我会再把知识点1和总结删掉。
 
所以,减法是抽丝剥茧式的,由表及里。老师首先要梳理清楚要强化的是什么。

 
我还想讲一点,混合式教学是非常灵活的。拿我自己讲的电路原理课来看,同一门电路原理课程,在全国几十所高校可以实现几十种不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各个学校想实现的目标或者面临的痛点是不一样的,也导致措施是完全不一样的。
 
(4)混合式教学改革的逻辑闭环
 
首先,老师要讲清楚自己当前面临的最大痛点是什么,或者希望用混合式教学来解决面临的哪些实际的教学困难。
 
其次,要讲清楚数字化学习资源从哪里来,质量是不是足够好。
 
另外,并不是把混合式教学的措施做成合集就是好的,要讲清楚具体是怎么“混”的,这样“混”为什么有可能解决你前面提到的痛点?
 
最后,要证明混合式教学的成效如何。比如给出定性调查问卷,用智慧教学工具给出定量分析结果,给出其他专家的评价意见,关键是证明前面提到的痛点通过混合式教学的措施被解决或者缓解了。如果证明教学被持续改进,就更好了。

 
04
评审标准解读
 
本身文字已经讲得很清楚,这里只对一些要点进行解读。
 
评审标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学情与目标、内容与资源、过程与方法、评价与反馈、特色创新与影响力。用更易懂的话表述,就是首先要有真问题,第二要有好资源,第三要有可行措施,第四要有更深刻的洞察,第五要有推广价值。这基本是对上面提到的闭环逻辑的更细致的阐述。
 
(1)学情与目标
 


学情与目标有层次递进的三个要求。
 
第一,学习目标要符合本校办学定位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一门课程在不同学校的叫法是非常不一样的,这取决于本校的办学定位是什么,所以首先需要把这个定位阐述清楚。
 
第二,基于这一定位,要讲清楚你这门课的教学目标与所选教学课次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即由于这一定位,导致课程教学目标和所选教学课次的教学目标是XX。
 
第三,讲清楚当前面临的痛点,以及要用混合式教学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一点是专家特别关注的。
 
(2)内容与资源
 


第一,教学内容上,要求科学合理地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线上线下教学活动互补,教学内容要有科学性、完整性。
 
第二,要阐述清楚教学中使用各类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理由。优先选择国家级和省级资源,如果没有,自己补充也可以,但要讲清楚为什么这样选用。
 
第三,内容和资源要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其中对本科和高职课程有不同的要求,本科更多聚焦“四新”建设,高职课程要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新知识。
 
(3)过程与方法

 
第一,并不是混合式教学占学生课外时间越长越好,需要根据目标,合理分配课内、课外教学活动,让学生适度学习。
 
第二,老师还要阐述采用了怎样的智慧教学工具,使得自己和学生对课堂有更深的洞察。
 
第三,除了课堂内的讲授和互动之外,还要有一些课外的师生、生生互动,包括学习导引、答疑等。
 
(4)评价与反馈
 


第一,评价方式要更加多元,不能仅仅是作业和考试,还要有探究式、论文式、答辩式等评价方式。
 
第二,既要有线下学习评价,也要有线上学习评价,要把二者结合。另外,要有诊断反馈,如果能证明,通过这学期的教学,这些反馈能够帮助你及时地调整,也更好。
 
第三,要证明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和评价数据,前面提到的痛点被缓解或解决了。
 
(5)特色创新与影响力
 


第一,在混合式教学中是如何体现课程思政的。
 
第二,之后,老师依然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那么如何做持续改进?
 
第三,不能孤芳自赏,一定是大家都觉得你好,大家都在向你学,才证明已经在同行中产生了影响。
 
第四,由于疫情的变化和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混合式教学产生了新形态、新模式,如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对分课堂教学,对这些模式,是否进行了尝试?

 
05
结语
 
做一个总结,申报本届大赛的过程中,请紧密结合这四个问题:
 
第一,痛点是什么?
第二,数字化资源在哪里?内容先进吗?
第三,采取的混合式措施为什么有可能解决痛点?
第四,痛点解决或缓解了吗?未来要怎样?
 
在所有陈述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学习体验的提升是关键。
 
最后还有一句话,“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我们能看到很多其他老师的案例,都很精彩,但那都是他山之石,别人的措施不一定能解决你的问题,一定要想明白,你的痛点是什么,适合你的措施是什么。
 

关于我们: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由产学研媒等多方人士共同发起,聚焦高校教学创新与高校老师成长,致力于提供高校领域前沿、向上的内容。


备注“职务+姓名”,加入读者交流群



联系我们:

王慧  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HofMarchbh

张沉浮  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