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教司吴岩司长: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与国际共识高度契合

吴岩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 2023-12-16


全文约4900字,阅读需12分钟


导读

在2021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做了《国际共识 中国创新》的主题发言。


吴岩司长提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突出强调“创新是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和国际社会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共识是高度契合、同频共振的。


分享丨吴岩  高等教育司司长

整理丨高校教学创新100人


中国和国际,是这次大会的两个关键词,因此我今天想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两个问题。第一,高等教育未来10年发展的国际共识是什么?第二,中国高等教育创新的着力点是什么?


01
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共识

在跨世纪的24年里,一共举办了三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

第一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于1998年在巴黎举办,会上发布了大会宣言,宣言提到,“21世纪将是更加注重质量(quality)的世纪,由数量向质量的转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它的关键主题词是“quality”,谁重视质量,谁将胜出,谁轻视质量,谁将被淘汰出局。重视质量将是世界高等教育一个时代的命题。

第二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于2009年仍然在巴黎举办。这一次大会发表了大会公报,公报中提到,“在当代高等教育中,质量保障至关重要,而且必须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要形成多种的评价模式,形成一种质量文化。”这一次的关键主题词是“ quality  assurance”,要求我们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在高等教育机构内部要形成一种质量文化。

第三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刚刚在5月18号到20号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这次大会发表了一个高等教育未来10年的路线图,“beyond limits,new ways to reinvent higher education(超越极限,重塑高等教育的新路径)”。这个路线图提出了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六项基本原则和六大变革的主要方向。

六项原则:

第一,包容、公平和多元化。其中公平是第一原则。

第二,学术自由和所有利益攸关方参与。所有的利益相关方不仅包括大学内部的师生、管理者,还有社会、政府、企业、雇主、用人单位等等。

第三,培养探究式、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从原先的“我会干”“我能行”,要变成“我敢闯”“我会创”。

第四,诚信和道德。也就是我们说的,不仅要成才,还要成人。

第五,对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的承诺。高等教育发展自身的小逻辑,要服从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第六,通过合作而非竞争实现卓越。这是世界发展未来需要的,也是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

六大变革方向:

第一,公平和可持续地享有高等教育。
第二,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习体验。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中心,而不是教师中心。
第三,推动跨学科、超学科的开放和交流。这正是我们“四新”建设提出的要交叉融合再出新,打破原来的学科壁垒,实现物理反应之后的化学反应。
第四,提供满足青年和成年人终身学习需求的途径。进入到普及化阶段,lifelong learning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第五,构建内容多样和方式灵活的综合学习体系。高等教育发展到现在,要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要多样化发展。
第六,技术赋能高效的教学与研究。就是高等教育数字化。


总结一下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三个关键词,一是beyond limits,超越极限,让高等教育发展自身的小逻辑,服从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超越高等学校的围墙,自身要在内部打破原有学科专业的固化壁垒;二是new ways,新路径,打破原有路径依赖,强调探索与创新;三是reinvent,重塑,要建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范式。

这三个关键词归结起来,就是强调创新发展。这和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突出强调“创新是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高度契合、同频共振的。



02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着力点


有了这样的国际共识,再看一看我们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着力点在哪里。

我想有五大创新:

第一,建立高等教育发展新范式:深化“四新”建设。
第二,解决“卡脖子”,也就是关键技术的问题: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0。
第三,解决“卡脑子”,也就是科学原创的问题: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
第四,解决更有质量的公平问题: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
第五,推进高等教育的学习革命:实施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建设智慧高教平台。


一、第一个创新,建立高等教育发展新范式:深化“四新”建设。

新工科。从2017年开始,我们推进了新工科建设的五大改革:

一抓理论,也就是先抓共识;二建专业,改造老专业,建设新专业,内容体系交叉融合;三改课程,打造国家级一流课程和新形态教学资源;四变结构,打造高等教育内部的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示范性软件学院;五促融合,新工科最重要的是面向工业,要实行产教融合发展,就像我刚才讲的,不仅是物理反应,还要融合发生化学反应。

新医科。我们从原来定位的“小学科、大民生”,变成“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

疫情让我们知道,没有健康,所有都会归零,健康对个人、对国家都是开头的一,没有了一,后边的零就没有意义,所以是“大国计、大民生”;所有的医学专业现在的在校生是500多万人,是非常庞大的体系,所以也是“大学科,大专业”。

在新医科建设上,我们做了以下一些事:

一是召开医学教育专家座谈会。怀进鹏部长刚刚组织召开了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医学专家座谈会,我们邀请了医学方面的各路领军人物,共商新医科建设的创新发展。

二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建设将改变我们在公共卫生方面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问题。

三是举办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我们连续10年举办了十届医学技术技能大赛,211所高校有9000人497支队伍参赛。在医学技术方面,我们要让所有学生不仅能在书本上学到东西,更多要能够动手,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四是建设临床教学案例库。学生不能只是在书本上、在黑板上学习临床,必须有大量的最权威的临床教学案例来帮助他们学习。

五是开展校企联合“新订单式”培养。我们这几年为西部基层老百姓的卫生健康培养了7万多名全科医生,让他们成为基层老百姓健康生命的守门人。

新农科。新农科要面向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要培养未来的新农科人才,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抓创新,研制《加快新农科建设 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二是抓专业,研制《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设置指南》;三是抓交流,召开全国新农科建设工作推进会;四是抓研究,实施首批407个新农科研究实践项目;五是抓基地,建成了184个耕读教育实践基地。

新文科。我们要培养新时代的文科人才,要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

在推动新文科建设上,我们做的工作有:一是召开了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二是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三是成立了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四是实施首批1011个新文科实践项目;五是推出政法实务、新闻传播、经济、艺术四大讲堂,让新文科建设在高起点中能够培养一批知中国、爱中国、懂中国,会讲中国故事、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新人。

四新建设不是某一个方面,它是包括教育思想、发展理念、质量标准、技术方法、评价等在内的关于人才培养范式的中国方案,是四个应答: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的高等教育应答;是高等教育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的时代应当;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小逻辑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的主动应答;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对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给出的中国应答。

所以我们说,从2017年提出四新建设以来,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医科正在逐渐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的样貌。

二、第二个创新,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0。

我们跟中央的14个部委在联合推动这项工作,从原来的单兵作战到现在的集体发力,我们做了非常多探索。以“卓越工程师计划2.0”为代表,还包括“卓越法治人才计划2.0”“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计划2.0”“卓越医生计划2.0”“卓越农林人才计划2.0”“卓越教师计划2.0”。

三、第三个创新,解决“卡脑子”的问题:实施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

在2009年,我们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计划1.0,2018年,我们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1.0跟2.0有什么区别?8个字:拓围、增量、提质、创新。

拓围:从原先的5个学科到现在的20个学科,从原先的基础理科变成了基础理科、基础医科、基础文科。
增量:从原先的20所学校、80个基地到现在的77所学校、288个基地,从原先的千人计划到现在的万人计划。
提质:2.0对质量标准的定位是为中国和世界培养未来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医学科学家、社会科学家。
创新:在招生、培养、评价等等方面,我们都实行了创新。我们就是要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探路者。

在微观层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我们已经在北大里牵头实施了计算机学科专业教学计划“101计划”,中国最好的计算机专业要共同做4件事,要做世界水平的一流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师资、核心实践项目,来培养我们的拔尖人才。

原来更多是学校自主在做,我们现在用线上书院的形式,把288个点、77所学校联合起来互相交流。原来我们更多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我们更多要让这些拔尖人才能够提出问题。

四、第四个创新,建设更有质量的公平: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

我们要有力支撑中西部的经济振兴、文化振兴、教育振兴、人才振兴,要有力保障国家的政治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网络安全。

一要布一个大局。以西安、兰州、重庆、成都为战略支点,打造高校集群发展“西三角”,使“西三角”成为西北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引擎、西南高校开放的新高地,中西部高教实现协同联动。

二要推一组大招。推动人才西进,在西部布局重大平台,强化条件保障,引导学生建功立业,要推动慕课西部行,进行信息化建设,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东中西部高校协作。

三要下一盘大棋。完善人才培养,做好学科专业调整、产教融合、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动应用型高等学校发展。119所东部高校在援助103所西部高校,我们已经单独给西部高校划拨了5000个博士点的单独招生计划。

五、第五个创新,推进学习革命:实施数字化战略,建设智慧高教平台。

今年3月份,我们已经推出了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这个平台包括十大板块:课程、教材、教研、课外成长等,它是一个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课内和课外教育横向联通的、本科研究生教育纵向贯通的平台。

平台有几个特点:

一是资源种类全、服务类型多、应用规模大。它覆盖了高等教育全部的14个学科门类,92个本科专业类,提供了2.7万门优质慕课和6.5万余条的教材课件资源信息;可以提供全流程教学服务和个性化支持服务;平台注册用户已经达到3亿,两个半月来访问总量达到180亿人次,用户覆盖了146个国家和地区。假以时日,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将成为中国在线教育领跑世界的一个关键载体。

二是有最好的大学、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资源。好的老师、好的大学、好的资源、国家最好的一流课程,都在这个平台上。

三是实现了“一键在手,全网好课尽在眼前”。不管是搜学校、搜专业,还是搜老师、搜热词,都可以在平台上得到智慧化的反应。

四是提供国际化、多语种课程服务。我们有两个子平台:爱课程国际平台、学堂在线国际平台,提供14个语种的资源,有上千门国际课程及配套服务。

五是智能管理,实现“平台管平台”。我们有大数据的中台分析,实时采集课程建设和应用数据,服务在线教学建、用、学、管;我们还可以进行学分课监测,对学分课程教学行为开展监测,防范刷课、刷考。

在以下三个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好的探索:一是慕课西部行,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二是建设虚拟教研室,推动基层教学组织创新;三是慕课出海,领跑世界。

我们就是要打造一个永远在线的“中国金课堂”,实现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可学的教育愿景。

最后我想说,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三“更”:更中国、更国际、更创新。更中国,就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更国际,就是国际共识;更创新,我们的任务就是走好中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我们的目标就是建设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让中国高等教育走得更稳,飞得更高,跑得更快。




教师工作司任友群司长: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新挑战、新举措


吴岩司长最新撰文:扎实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高教司司长吴岩:智慧高教平台上线后掀起六大热潮


促进“深度学习”的五个阶段


深度丨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成熟度模型


关于我们: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由产学研媒等多方人士共同发起,聚焦高校教学创新与高校老师成长,致力于提供高校领域前沿、向上的内容。


备注“职务+姓名”,加入读者交流群



联系我们:

王慧  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HofMarchbh

张沉浮  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