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傅钢善教授:三大教学比赛,对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有哪些启示?

傅钢善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 2023-12-16


全文约3900字,阅读需10分钟


分享丨傅钢善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

整理丨高校教学创新100人

来源丨新时代高校教师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术论坛



高校教师的发展现在受到很高的关注,我想通过分析咱们国家开展的三大赛教,促进我们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认知。


01
三大赛教活动的内涵分析

这部分主要是探讨赛教都是从哪些方面去考量、展示教师的教学能力的。

2017年9月8号,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针对高校课堂存在的诸多问题,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文,向高校全体教师提出了“课堂革命”这个重大改革命题。围绕课堂革命,陈部长没有做进一步阐述,这是一个实践性的、探索性的话题。

在陈部长这篇文章发表之后,陕西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及时启动了课堂革命的实践活动,经过认真筹备,全省高校开展了以“课堂革命,陕西行动”为主题的陕西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这项活动前后持续了8个月时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后来成了两年一届的品牌活动。


在陕西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有三个评审环节,一是教学设计评价,二是课堂录像评价(完整提供两节课的实录),在网评中胜出的选手,再到现场进行教学展示。

其中,教学设计方案占20分,课堂实录视频占35分,现场展示占45分,同时还要提交与设计方案、课堂实录相对应的多媒体课件。

第二个赛事活动,是两年一届的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青教赛的竞赛宗旨也在变化。第四届青教赛的宗旨是“锤炼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着力点”,而第五届的宗旨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这里面就体现了明确的导向。今年将举办第六届青教赛。


它的评审环节,一是课堂展示,而且是无生课堂。青教赛对课堂展示特别重视。

二是教学设计方案。每位参赛教师要提交20份教学设计方案,到现场之后,在20份教学设计中随机抽取一份,有20分钟时间准备,然后进行现场展示。

三是教学反思现场展示结束之后,教师在45分钟内撰写500字的教学反思。

 


总结一下,老师要在线上提交本课程的大纲;结合课程大纲,要能够编制20份45-50分钟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占20分;然后再编写能够在现场进行展示的多媒体课件;接着在现场进行无生展示,占75分;最后是教学反思,占5分。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现场展示、教学反思,都可以看到课程思政的融入。

第三个赛事是由教育部推动办的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含金量很高。


它的评价标准也有三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参赛教师需要提供两节课的完整的视频录像。

二是教学创新成果报告。这对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课堂教学实录是关注课堂,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是关注课程。围绕你的课程,有什么样的问题,做了什么创新,有了什么成效,都要呈现出来。

三是教学设计创新汇报。针对课程存在的问题,是怎么科学合理解决的,要能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并且在现场给评委进行展示。考察了教师针对课程的改革创新的教学设计能力。

总结一下,依然是教师首先要提供课程教学大纲;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编制两份独立的教学设计方案;围绕教学设计方案,编制对应的两节课的多媒体课件;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45分钟到50分钟的课堂教学实录。这条线都是要线上进行提交的。

另外一条线,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实践与反思形成的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在现场进行教学创新设计汇报。

课程思政依然始终贯穿于每一个环节。


对这三大赛事活动进行总结,实际上不论哪一个赛教,考察的主要还是这几个方面: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方案、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实录或者现场教学展示、教学反思。每个方面都融入了课程思政。

这6大方面为教师的能力形成了鲜明清晰的导向。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就必须从这6个方面做好扎实的工作。


02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


1、课程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


并不是在比赛、展示的时候有思政,而是在常态的教学中,要有思政。这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上排在第一位。在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可能往往会走过三个阶段,意识责任、技能能力、智慧创新。

首先,在意识上,要先达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高度;有了意识,再有能力,不要把课程思政变成生硬的说教;再到更高级的阶段,就是做到让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

2、课程规划建设能力

我在做大赛评审的时候,不先看老师的讲课情况,也不先看教学设计,而是首先会看课程大纲。课程大纲能让我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老师对课程的理解驾驭能力和规划设计能力有基本判断。

很多老师编写课程大纲编得不规范,只是把教材上的目录“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照本宣科写上去。

 


课程大纲是需要创新的。如何创新?

尽管教材可能都是一样的,但是我编的课程大纲一定和北师大、和清华北大的不一样。因为课程大纲的编写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内容创新。

另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实践情况、学习环境、学习工具等等。


课程大纲体现了教师的综合水平。它的编制要从九个方面综合考虑:

1)课程信息;
2)课程内容简介;
3)课程目标;
4)毕业要求达成度;
5)课程实施环境;
6)课程内容结构;
7)学业评价;
8)参考书目与辅助资源;
9)其它说明。

我根据一些参赛老师提供的课程大纲的参考书目,找到了他使用的教材,结果发现他的大纲就是把教材的内容复制过来了,这是绝对不可以的。照本宣科解读教材,没有意义。

还有一些老师列参考资源的时候,只列了基本书,忽视了数字化资源的提供,没有看到信息时代环境的改变,这也是要注意的一点。有些参赛老师课堂教学很精彩,但课程大纲编写得很粗糙,我也不认为你的课是可持续的,可能你是为了参赛才精心打磨了大纲。

老师们在编写课程大纲的时候,要有强烈的“金课”的意识。“金”的构成,上面的“人”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王”就是内容为王,深度、难度、挑战度;“两点”是学员获得感、满意度。

 


怎么体现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

在课程的教学目标上,记忆、理解、应用还处于基本的知识学习阶段,分析、评价、创新是能力层面。但是我们追求的是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金课”要充分体现课堂的三大功能:价值塑造、知识建构、能力培养,更高级的是从素质培养到品德培养。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由教学到教导的过程。

我还想说一点,现在国家高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创新能力究竟要怎么去落实,我看到的老师们的设计都还比较传统,需要提升。

3、教学过程严谨科学

不管是什么教学活动,每位参赛教师必然要提交若干份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编制教学设计方案,需要从多元素考虑,比如教材、学生、资源、环境、教法、学法、活动、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的元素,陕西省普遍比较认可的有以下十个:

1)课程一般信息;
2)学情分析;
3)教学目标;
4)教学重难点(及措施);
5)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
6)教法学法;
7)课程思政元素与切入点;
8)教学过程;
9)板书设计;
10)教学反思。

 


在教学比赛中,屡屡有一些老师教学设计方案非常不规范。

经常有老师开头就写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这一看就是以“教”为中心,根本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连学情都不了解,怎么制定教学目标?怎么知道重点难点?

还有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方案里没有体现思政元素真实的切入点。无思政不育人,我一般认为这种课程都是不合格的课程,打分会非常低,所以老师们在教学设计里一定要重视思政元素的融入。


我经常把这个模板提供给参赛的各位老师参考。在“互联网+”的时代,教学一般都有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有老师直接写课堂,就没有注意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4、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现在为什么各类比赛都要求提供和教学设计对应的多媒体课件?因为多媒体课件体现了教师对内容呈现的能力。很多老师的课件只有大幅的文字,而且呈现形式非常单调。

5、教学组织实施能力

教学组织实施能力,一般是让老师提交课堂教学实录或者进行现场展示。一方面考察教师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考察对教学模式的恰当选择,因为老师们会在实录或者现场展示若干教学方法和模式。

 


对中间互动环节的评价,我有几个标准:接受新的知识多种形式、解决实际问题多种方法、关注前沿热点多种观点、交流互动做到走心入脑。

另外,在评审过程当中,我特别关注教师的开篇导课和结尾结课。很多老师的导课非常粗糙,直接是“同学们,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开始学习xxxx”。

为什么要学习这节课?它和其他课的前后关联是什么?很多老师在导课环节是缺失的。

结课同样是这样,有些老师结课很简单很随意,“时间到了,好,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上到这里。”甚至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这么高层次的比赛中,也不乏这样的现象。

导课、结课环节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组织实施能力。

6、教师自我发展能力

我们陕西有几所高校在校级赛的最后一个环节,都要考察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在全国青教赛里,教学反思也一直是一个亮点。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个人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启迪,老师们要养成这方面的良好习惯,不断进步提升。




全国性教师教学竞赛目录


北京大学汪琼:总结各类教学大赛,高校教学有这4大创新点


深度丨一文读懂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一套完整的教学创新策略


教学比赛教案设计模板及填写要点


关于我们: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是面向高校老师和师范生的知识型媒体,关注教学创新、课程创新、终身学习、混合学习、虚拟教研室等方向,我们致力于“让一部分师生率先触摸教育未来”!


备注“职务+姓名”,加入读者交流群



联系我们:

王慧  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HofMarchbh

张沉浮  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