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BL黄金标准“失效”?如何构建适应本土教育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全文约4600字,阅读需3分钟


作者丨董艳  和静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来源丨数字教育


作者介绍:董艳,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和静宇,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博士生。


01项目化学习的发展与理论基础

项目化学习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以及“做中学”理论。该理论指出如果学生能够投入到真实的、有意义的任务和问题,即模拟专家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做事时,学生才能对学习材料产生自己的理解。19世纪中期,项目作为补充被纳入常规课程中。直到19世纪末,杜威所提出的“建构性作业”的体验式学习模式使得人们将项目应用于教学的关注点从形式转向内涵,项目完成了其从“附属地位”到“主导地位”的角色蜕变。

21世纪,项目化学习带来了一种学习方式的革命,它使学习者、教师、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这四大要素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学习者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师从讲授者变成促进者,学习材料从讲授课本发展为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学习环境从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变成真实问题、真实情境。

PBL是一套“学习情境设计法”,旨在让学生经历真实而富有挑战的学习过程,具有六大特征:驱动问题、能力标准、真实的学科探究情境、协作性活动、学习技术提供的脚手架、创造问题解决的可行产品等。项目化学习因为受到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持,所以它具有如下四个内在支持学生学习的本质基础。

(一)积极建构

研究发现,学习者只有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外界交互并积极建构意义的时候,深层理解才会发生。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时是缓慢的;理解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真实探究和观察分析,在先行知识和实践经历中重构相互之间的关系或角色,学习才能真正发生。

而教师在设计项目时,要考虑到如何创设合适的情境来帮助学生联系新旧知识或生活体验,以建构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学生通过主动搜集分析相关的信息和资料、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来建构知识的意义。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结,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其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从而建构其正确的意义。

(二)情境学习

情境认知理论将个体认知放置于更大的物理情境和社会情境中进行考察,更加强调个人与所存在的学习共同体之间的互动和情境的真实性。项目化学习作为情境化教学的典型模式之一,可以让学生享受探究来自真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的过程,教师还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问题,为学生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探究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情境学习不仅为学习者提供认知的基础,也为其提供对抽象内容理解的环境空间。

(三)社会交互

最好的学习结果通常源自有效的社会交互,社会建构主义将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扩展到社会领域,指出个体是通过与社会中不同人群的互动来主动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需要在个人、社会和文化三者交错的环境中培育,项目化学习中的教师、学生、社区成员在共同情境活动中建构知识,通过分享、表达、讨论、辩论等方式产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和深度理解,真正建立学习共同体。

项目化学习的完成过程依赖学生在社会空间中的多元主体交互,即便是在同一类主体之间的来来去去交互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思维联系。

(四)认知工具

研究发现难度过大的挑战和问题也会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持久性产生消极影响,而由于学生们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需要使用尽可能丰富和个性化的认知工具来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科学研究发现认知工具的使用在学习中有重要作用,它能帮助我们梳理逻辑思路、架构知识脉络、表征思维结果等,因此各种认知图表、数据分析工具、技术支撑等脚手架的提供和使用对于知识体系的可视化起了关键性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变化,可用于支持项目化学习的技术除作为项目化学习环境构建的手段外,还应保持充当学生探究工具、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角色。

有了上述四个层面的理论支撑,学习者在项目化学习中进入到一个行动的、探究的、合作的氛围,为其对新知识的理解提供了环境保障和内心的保护。所以上述四个方面解读了项目化学习在促进学生知识构建方面的水平。


02从PBL八大黄金标准到“非常1+7”模式

PBL八大黄金标准是由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提供的项目设计的基本要素框架。这套标准包括1个核心、7个要素,中间的核心聚焦学生的学习目标即关键知识的理解和成功技能的发展。外环部分是基于项目化学习的7个设计要素:挑战性的问题驱动;持续探索;真实性;学生的声音和选择;重视反思;评价、批判与修正;公开的产品展示

PBL八大黄金标准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教师进行测量、校准并提高他们的项目设计与实施能力,使教师们能够依照这些准则,结合学科课程标准,把探究、协作、挑战、成果展示等丰富的学习元素融入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去。


该标准发布后在美国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效果。在我国,这套黄金标准近年来也被一些地方的教育工作者探索和实践。比如在一些高职院校,项目化学习就很受师生们的青睐。

但是,一些研究和调研结果也发现,当教师们难以理解这些标准背后的操作性含义及各标准之间的关系时,他们会认为这些准则似乎不适用于教授学科的基本技能(如阅读、写作、计算能力等),而只适合作为有助于构建学习情境的教学元素。

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该标准强调的是操作要素,除了核心的“关键知识的理解和成功技能的发展”,其他几个元素在图上以旋转的方式似有流向顺序,但对于一般初学的教师来说,理解起来容易顾此失彼。

此外,随着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提出,项目化学习在我国的开展也需要一套能够适应本土教育现状及新课改要求的指导框架。因此,在八大黄金标准的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非常1+7”模式(“非常1”指1个核心,“7”指7个要素)。该模式将为教育实践者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导,并凸显各个环节的重要性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首先,八大黄金标准强调项目化学习中的所有要素间的整体性,但“非常1+7”模式则强调设计流程,便于教师把握在PBL流程过程中的重点。而且在研究中我们将“非常1”拆分为“2个要点”,“7”拆分成“3导向”和“4促进”,这又能进一步促进教师把握教学中的不同教学角色的地位。

具体来说,PBL学习的核心任务和目标是促进学生提升探究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而在此过程中,需要将核心分解到对学科核心知识或概念的深度理解,同时要明确或提升学习者在完成任务中的关键能力,这些关键能力也是促进学习者能够适应未来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基础。“2个要点”,主要包含知识和技能两个范畴的要点,也说明“非常1”的特殊性。

“3导向”体现在教师开发PBL项目或课程时,要能够设计较好的驱动问题、探索性的学习支架、明确的多元评价规则等。

“4促进”主要是教师要灵活把握PBL的实施流程:第一是引导学生或给他们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第二是要通过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决策来支持其自主发展,例如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发挥空间,而不是过多地纠正和干预;第三是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在不断改进和优化的过程中提升关键能力;第四是促进产品生成,通过制作产品来展示思维精细化的过程,使学习目标的达成更加具象化。

其次,八大黄金标准强调的是操作要素,除了核心的“关键知识的理解和成功技能的发展”,对于一般教师来说,其他元素过多,应用和理解有时会顾此失彼。“非常1+7”模式则强调设计分组,强调重点,便于教师把握设计要素。但教师在实际设计和实施项目化学习的时候仍要注意,八大黄金标准与“非常1+7”模式之间不但没有矛盾,还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具体对比如表1所示。


表1呈现了两者之间的对比。“非常1”强调一个核心,培养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能力;且包含两个要点,即学生掌握和应用核心知识,以及获得必要的关键技能。这些是在设计的时候,教师们就要能够紧紧围绕的。因此,基于“非常1+7”模式的项目化学习,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既要关注学生对于关键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也要关注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必备技能的培养,通过开发丰富多元的资源,改变教与学方式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再次,八大黄金标准指导下的项目化学习评价主要关注各个核心环节的实施情况,而“非常1+7” 模式强调驱动问题、探索支架以及评价规则的科学性,即“3导向”原则。在实际的项目化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有意义情境中学习,不仅需要依据教学内容设置真实的情境与问题,还要在情境中积极搭建支架,使学生的思考过程更接近于他们已有的经验世界, 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除此之外,项目化学习培养的不是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项目化学习评价应强调主体多元、内容全面、标准合理、方法多样,且无论评价的性质如何,教师们在开展项目化学习时都应当提前告知学生评价规则和标准,并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该标准执行。“非常1+7”模式重点强调教师要能够主动为学生提供支架的导向性原则,如表2所示。


最后,“非常1+7”模式中的“4促进”是指在开展项目化学习时教师如何进行切实有效的过程性引导促进学生的知识产出和能力生成:

(1)真实情境促进。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创造真实的环境条件,促进学校、社区以及社会之间的共通互容、资源共享,旨在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切身体验和情感认知。

(2)尊重自主促进。项目化学习对于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小组的协商交流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研究议题、小组任务分工、合作交流方式等问题,每个参与者都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和决策权,教师要懂得俯身倾听学生的声音,小组成员平等对话,优势互补,解决实际问题。但这个地方,仍须重视学生小组的自主活动。不同小组可以自主开展一些探究性或特色性的活动。

(3)反思引导促进。批判性反思精神是师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我们都应该针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的每个环节和流程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进行反思复盘,细致打磨,在反思中改进和完善,不断积累经验。

(4)产品生成促进。最终产品的设计和生成是项目化学习的重要产出成果和评价指标之一。学科本位知识和跨学科知识技能的灵活应用是前提,其中技术可以作为有效的学习工具,将思维显性化,变创意为现实,这就要求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设计师一样创造,像艺术家一样表达。



问题式学习(pbl)与项目式学习(PBL),如何区别?


项目式学习的三大类型与四种典型范式


项目式学习中,如何设计驱动性问题?


PBL与TBL之比较


形成性评价:是什么及如何推进?


关于我们: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是面向高校老师和师范生的知识型媒体,关注教学创新、课程创新、终身学习、混合学习、虚拟教研室等方向,我们致力于“让一部分师生率先触摸教育未来”!


备注“职务+姓名”,加入读者交流群



联系我们:

王慧  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HofMarchbh

张沉浮  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