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教30年思政课教师解读:如何在专业课中挖掘“思政元素”?

点击关注→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 2023-12-16



全文约2900字,阅读需9分钟


作者丨夏永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思政课教师

来源丨老夏说课


01如何理解课程思政中的“思政”?
对课程思政中的“思政”的认知偏差——与狭义的政治、马列联系在一起。在许多专业课教师眼中、耳中的“思政”就是“政治”,专业课教师几乎没有多少人弄得清楚我们思政课到底开的是哪些课程,许多人仍停留在自己过去当学生期间对思政课的理解,也搞不清“思政课”、“政治课”、“马列课”、“两课”等区别,就是他们所理解的“政治”,将课程思政中的思政“狭义化”为政治。而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讲,尽管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如鱼得水、很牛很牛!但是说起“政治”(一定是正式的那种)就很外行。所以,一提起课程思政就有些发怵,感觉有难度。
个人观点:不要将课程思政中的思政“狭义化”。课程思政中强调的“思政”主要是指“育人元素”,不是我们平常讲的“思政”。只要是对学生人生成长有积极引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理想、正义、道德等正能量的都应当是属于课程思政的范畴。

国家级教学名师梁昌洪教授,在我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总结时讲过这样一段话:


“现在青年教师在讲课中,谈过程、谈结果得多,谈思想少、谈历史少。教师能否就自己所讲授的课程而言,能否告诉学生你是如何读书的?你是如何进入这个领域的?你曾经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是通过什么办法来解决的?其实学生最缺乏的是引导。” 


这些内容其实就应当是我们所说的“思政”。


强调课程思政的目的与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在“育人”不力的问题:思想上重视不够、引导学生乏力、没有形成合力、缺乏责任担当、身教败于言教的综合问题。特别是要解决:长期以来学校对立德树人重视不够、单打一问题;一些专业课不能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育人的问题;一些教师只注重知识传递、无视价值塑造的问题;有些人认真规划自己、稀里糊涂培养学生的问题;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等问题。



02

如何在专业课中挖掘“思政元素”?

专业课教师要在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挖掘思政元素,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挖什么的问题,这与第一个认知有关;二是怎么挖的问题,这又与具体操作有关。


我自己也被学校“摊派”过挖掘任务,比如挖出“多少个思政课中的要点”供专业课教师“渗透”时使用,其实这是非常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后来我与不少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马院领导交流,这种现象很普遍。


个人观点:专业课育人元素的挖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思考:

一是挖掘通用的育人元素。即与本课程、本专业、本学校没有必然联系的联系,但也属于对于学生有教育意义的因素:比如科学精神、奋斗精神、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卡脖子技术等。

二是挖掘特色的育人元素。主要是指与本校历史、学科特色、课程背景有关的
因素。比如,西工大在这方面的因素很多,比如学校发展历史、艰苦创业精神(西迁精神)、学科技术特色(一是西方卡我们的技术、一种是民族自豪感)、航空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公诚勇毅校训、扎根献身国防、院士故事激励(陈士橹等)、学校创新精神等等。


03

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
专业课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政元素的问题上——普遍容易出现“两张皮”现象。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展示的时候,具体表现为要么进不去( 自始至终看不来也感受不到有育人的意思);要么是痕迹太明显、太刻意,把育人之道与“灌输”等同。
事实上,灌输式教育与渗透式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别。在育人的问题上,教育者的教育内容能否灌输至被教育者头脑之中,其实取决于受教育者头脑中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因为这些人的头脑不是一块白板可任意涂画。育人中的渗透式事实上是借助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体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作用。但是,目前在课程思政建设上违反生活的常识( 盐与汤的关系,思政之盐如何融入育人之汤的问题没有解决,谁见过现实生活中一口盐、一口汤?)。
个人观点:之所以出现“两张皮”现象,主要是存在于以下原因:
一是对于课程思政的本意与目的不清楚。即将课程思政理解为在专业课中增加一些“佐料”,让专业课更有意思,没有理解强调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实施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和抓手,目的在于使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是认为“育人”是单方面的事儿(过去与现在)。过去专业课教师认为育人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事儿,跟自己无关,甚至看不上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有许多原来本身就是思政课教师的纷纷改行;今天一些专业课教师看到了“思政的政策之机”,想借风起飞,又自作主张、按自己的理解搞课程思政,有些做法却违背了规律、甚至有些做法违背“科技伦理”和法律的要求。
三是教师个人在教学上缺乏理念及思考。我接触过许多的优秀教师,这里主要指的是课讲得好、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理念、有想法、有办法,是属于那种“智慧型”教师。“两张皮现象”其实已经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的接受规律但自己却浑然不知。
四是一些专业课教师本身教学技巧缺乏。我主管教学,去课堂现场、各种教学比赛现场听过太多的教师上课。过去大家总在埋怨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不好,那么是不是专业课教师的课每一门都受学生欢迎吗?结果是否定的,试想专业课本身都讲不明白的老师,怎么可能把课程思政搞好。这里特别要强调的一点,千万千万不能把专业课讲成了思政课,这也是“误人子弟”的一种表现。
五是一些教师教学上被动应付差事效果较差。高校教师队伍中、尤其是专业课教师队伍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要远远甚于思政课。科研是自留地、教学是公家田的观念根深蒂固,因而一些教师对待教学工作不够认真、投入不足、应付差事,这样别说是课程思政效果了、就是专业课本身也很难有好的效果。

04
结语


课程思政的某些做法,其实过去各个学校、许多的老师在教学中也都在做,只是没有现在这么突出强调。在专业课程中加入“育人”元素,应当是教师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古训的一种践行,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没有像现在把它上升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必不可少的育人手段。因此,课程思政其实没有那么“神秘”,只要解决了认识问题,破解了每一位教师心中的“课程思政之惑”,专业课就会在育人的问题上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育人的协同效应。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是面向高校老师和师范生的知识型媒体,关注教学创新、课程创新、终身学习、混合学习、虚拟教研室等方向,我们致力于“让一部分师生率先触摸教育未来”!


备注“职务+姓名”,加入读者交流群



联系我们:

王慧  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HofMarchbh

张沉浮  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对参加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大赛的五点建议


西建大课程思政优秀教案集(含工科、理科、教育学等)


复旦大学100门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收藏丨第二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教学设计案例


实用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中可用动词举例


“OBE理念与实践”系列讲座视频(课程设计与评价、教学大纲编写、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