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丨985高校副教授:年终考核,教学型老师可能教了个“寂寞”

点击关注→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 2023-12-16

全文约1719字,阅读需5分钟


作者丨刘敏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

来源丨科学网


年底考核是年终的指定动作,要求字数控制在800字以内,再分组或分专业评定等级(优秀、合格和不合格)。
旁听了隔壁专业老师们年底考核报告,每个人3分钟,大家都很言简意赅的展示了一年的工作和成效。
看得出来,所有的老师都在很努力的工作,有的老师一年到账经费400万+,有的老师一年发表SCI论文10+,有的从国家到地方教学奖项拿到手软,更多的老师可能没有特别出彩的方面,但各项的指标也都完成得不少。
结合身边同事的情况,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就想着为我们自己写点什么。
以前我们都说教学和科研,如何两手抓。现在看来,讲论文、项目(经费)和教学三者如何权衡可能更落地些。目前的老师们,从工作时间分配和成果来看,可能基本能分成3类:
1. 论文型:在这没有说科研型,现在全国很多学校把自己归为研究型大学,论文在研究中的权重很大很大。以致于现在所有的老师都以发论文为荣,越多越好,越高越好,不管自己是否喜欢或热爱,上头看中的没有不做的道理。属于论文型的老师可能占的体量是比较大的,粗粗的估计,学院教学科研型的老师可能70%以上都在把自己放在了论文型的位置上。不为什么,就因为这个是硬指标。这70%里可能能再有30%-40%的老师能做出比较好的论文,可能大多数60%真的是为了写而写了。
2. 项目型:更多说的是社会应用型的项目,也就是常说的横向项目。对于论文型老师中的60%而言,横向项目属于求而不得的资源。一方面横向项目的经费比较灵活,老师们都希望能做一些;但个人精力有限,应用型项目需要有一定的社会资源,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出去交流,也和教师本身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关系。更大的程度上对外项目过多,必定影响“科研”工作的时间,也不符合目前认同的主流。但项目型确实能一定程度上能让教师在经济和个人存在感方面有比较好的体验。
3. 教学型:如果说论文和项目还可以数篇数,数经费,教学型的老师可能教了个“寂寞”。很多时间在学校和学院层面,教师教学之间只有课时的差别,没有优劣的差别。教好不会有多好的奖励,教不好也不会有多大的惩罚。教学是个讲究情怀的工种,也像是个无底洞,长期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可能能换得同学们的认同,但在个人绩效和晋升方面体现不大。有人可能会说只要教得足够好,自然这些都能解决。但毕竟老师之间可能是7和3的区别,很难有9和1的区别。但还是有相对的老师愿意在教学工作上投入,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教学过程中自己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总体而言,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学院真正意义上的团队还比较少,大多数老师都还是单兵作战,一个人的精力很有限,论文方面投入比较多,教学方面的精力就要差一些。对外的项目接得比较多,论文和教学又要差一截。一方面是大家之间的交流不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手头的资源不足以带上一个团队,但如何有效的整合,强强联合出大的论文、项目和教学成果确实是比较难的问题。
参加完年底考核,挺大的一个感触是想通过一些数据、问卷或访谈的形式,了解目前学院或相关单位3类老师的分布情况。人的精力有限,一个大学老师时间上的分配,可能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他所属论文-项目和教学的类别。以三元图的形式进行展示(时间和精力为1个单位),再尝试找出可能的限制因子,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的取大公约数提高教师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应该也不错(理科生的思维做社科的内容^_^)。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是面向高校老师和师范生的知识型媒体,关注教学创新、课程创新、终身学习、混合学习、虚拟教研室等方向,我们致力于“让一部分师生率先触摸教育未来”!


备注“职务+姓名”,加入读者交流群



联系我们:

王慧  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HofMarchbh

张沉浮  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观察丨研究发现:经过大学学习后,中国学生能力全面下降


深度丨赵炬明教授:如何通过课程设计,促成教学模式转型?


共94个丨教学能力比赛国赛一等奖课堂实录视频汇总分享


共130个 | 第三、四、五届全国高校青教赛(一等奖+二等奖)课程实录视频汇总


争鸣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践多年的我们做错了,还是做对了?


北大“图灵班”主任:中国顶尖大学新生比斯坦福新生优秀,但4年后被超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