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案例分享丨第三届混合式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案例详细教学设计—高级英语视听说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逍遥思维 Author 陈霞


全文约6340字,阅读需9分钟


导读

本文为各位老师分享一个教学案例,此案例来自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陈霞副教授,获得了第三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二等奖。


来源丨逍遥思维



高级英语视听说


摘要:“高级英语视听说”是本校英语大类专业的专业任选课程。本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以文秋芳教授的POA理论为指导,逐步摸索课程建设的特色定位,通过体系化的思辨微技能训练与课程高阶听说语言技能的深度融合,以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叙事”跨文化传播能力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任务,建构了“一体两翼+三阶翻转+四步教学”的生态化混合式教学框架,以丰富多元的教学活动和评价策略,全方位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效能,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内涵。


关键词:POA理论 生态化探究性社群 混合教学



01

课程整体思路


(一)课程基本信息


新时代背景下,从本校所处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外向型区域经济特点来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更需要结合地方特点,培养具有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学科知识交叉能力和听说能力卓越的实践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高级英语视听说》是为英语类本科学生在专业学习提高阶段开设的专业任选课。授课对象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类大三高年级学生,包括英语、翻译和商务英语专业。授课时间为大三上学期。课程为2学分,线上课时为16,线下课时为34。


(二)课程目标


为更好的服务与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特点,立足于培养英语复合型国际人才的校本目标,本课程制定了“知识-能力-思维-价值”四维一体目标。


知识目标:识别并提取根文化和跨文化比较中所需的英语高阶听说微技能和语篇表达结构知识;


能力目标:能概括并评价常速英语中基于社情民社的跨文化纪实性访谈、新闻报道等节目核心要点,具备基于团队协作的职业“软素养”;


思维素养:能评鉴、判断并使用微思辨能力的元认知策略,具备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高阶思辨能力;


价值目标:能批判性分析西方视听语篇中的价值观立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文化互鉴和文化自信理念,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方法论,以家国情怀讲述地方文化印记中的“中国故事”。


(三)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


本课程教学改革重点解决的问题包括:


1.语言问题:如何设计情景化教学,引导学生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和综合人文素养,掌握高阶英语听说表达词汇和语篇组织的学科知识。


2.能力问题:如何着力于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参与界定问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思路;


3.思辨问题:在线上线下教学中如何设计从思辨元认知、听说训练、主题阐释、价值内化的四个递进教学层次,促进深度学习理念;


4.价值观问题:如何通过课堂内的内在引导,形成外化于形的思政落地化。


(四)混合式教学整体设计


整体混合式教学设计基于产出导向法POA理论,以建构生态化的学习社群和共同体为主要原则,引导学生在全流程学习中从课内外主动获取相关的数据和信息素材,基于线上活动将其向个人知识转化,并通过合理的线下课堂教学设计,最后内化为学生的个人智慧。

  

图1:生态化混合式教学设计流程


基于以上所列出的重点问题和设计思路,本课程做出了以下混合式教学设计,着力于营造探究性学习社群,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①:


基于建构主义互动理论与Bachman(1990)提出的语言交际能力模型,构建了“一体两翼+三阶翻转+四步教学”混合式教学总体设计模型。


1.建构了“一体两翼”的顶层教学设计,即基于“思政为核,知技合一”的主体架构,“线上授课+线下翻转”和“深度导向+技术赋能”支撑性两翼的宏观教学模型。


2.设计了三阶课程翻转的流程框架——按照1/3常规教学→1/3半翻转模式→1/3全翻转。


3.建构了四步课堂教学的翻转设计:课前导入理论概念(教师引导思维训练和价值引导)→课中经历行为(主题拓展、团队协作)→课中评价思辨(演讲辩论、师生互动)→课后应用创新(成果展示、学科竞赛、社会服务等)的教学流程。   


图2:“一体两翼+三阶翻转+四步教学”的混合教学建构


(五)课程内容与资源的建设及应用情况


本课程以国际热点和社情民生等主题单元为主线,分为个人理想篇、社会责任篇和家国情怀篇三大模块,从高阶听说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中国故事”叙事架构和传播能力三个维度开展教学设计。


线上资源主要依托自建MOOC(智慧树)“高级思辨英语视听说”,共计2个学分500分钟时长。截至2021年底,已经运行6个学期,在线学生近万名,共享高校37所,互动达到近1.85万人次。线下教材资源主要依托上海教育出版社王岚教授主编的《英语高级视听说》,同时基于时代性、前沿性和学科性要求,开展省级新形态立方体教材《高级思辨英语视听说》立项建设,不断充实、更新教学中的主题内容。


(六)具体的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实施情况


本课程以文秋芳教授的POA理论为指导,在此基础上设计采用了有效教学“四步”翻转课堂法,在具体的策略中灵活运用了BOPPPS,PBL、CBT以及SSED情境教学法等。


1)在教学过程上,主要有效教学“四步”翻转课堂教学法,按照视频导入的理论概括,组建小组和分享的经历行动,奖励强化和主题体验(评价思辨),到教师总结和情意领域认知形成的“四步”,循序展开。


2)在内容组织上,主要采用BOPPPS,问题驱动的教学法PBL、案例教学法CBT、以及SSED情境教学法。


(七)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总成绩由平时成绩60%和期末成绩40%组成。平时成绩按100%折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线上评价40%:算,包括平时成绩30%,见面课成绩20%,章节测试成绩10%和期末成绩40%。

(2)课堂表现40%:团队合作,即兴发言,项目完成,辩论演讲。

(3)自主学习任务10%:论坛参与,APP打卡,跨文化宣传视频制作、社会志愿者服务工作等。

(4)出勤:10%



02

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享


(一)学情分析与目标设定


1. 学情分析


虽然大一大二有不少口语、听力和视听说课程,但大部分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对自己听说能力仍然缺乏自信,想要通过高年级的听说课程进一步夯实专业听说技能,却遇到了语言学习中瓶颈问题,不知道如何突破,从何处突破?从课程的角度而言,在基础阶段接受的听力训练,大多数是汇聚型任务,侧重理解性的听力任务,而高阶的听说训练,更多的是训练学生对于无固定答案的发散性听力任务解决能力,因此要更加侧重对学生听力中的思辨能力培养。同时,基础阶段的视听说课程因为教材内容较多,容易在授课过程中偏重输入性的“听”,而少有输出性和产出导向性的“说”。这些都需要在高年级段进行重点的转移和重构。


因此,“高级英语视听说”的课程为了顺应时代需求,服务地方经济,以POA理念为指导,为学生未来高端就业、成功就业,投身地方经济发展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本课程教学将突破点设置在引导学生直面踏入社会后可能的复杂问题进行解决方案的探索,在语言主题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呈现出理性富有逻辑的思维判断,从而能较好地夯实专业基础,提升未来的语言社会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

   

2. 单元教学学习目标的设定

    

基于以上分析的学情问题,本单元基于“工作”的主题的深度挖掘,以更多的真实社会问题情境作为驱动导入的问题,使得学生在身份认同的基础上,朝向协同性地实现整个课程建设的思维目标。因此,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设定如下:


1)价值素养:构建动态平衡思维的事业观和健康的家庭观;学习时代杰出人物的奉献观,树立具有爱岗敬业精神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树立小家到大家的家庭--社会--国家的家国情怀。


2)知识传授:识别并鉴赏不同国家的工作方式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认知并习得疫情前后新旧工作方式的英语主题词汇、语言表达和语篇内容,在听力鉴别和口语产出中学会应用,并能将其适用于复杂问题的解决。


3)能力目标:掌握关于说服性演讲中就价值观讨论的交际技巧;掌握英语说服性论证和其支撑证据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分析方法;界定真实情境下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得出合理结论。


(二)驱动:内容设计与资源整合


 1.驱动之一:线上微课资源与情景任务导入


文秋芳(2020)着重论述驱动环节中的交际场景设计,明确产出场景四要素(话题、目的、身份和场合)及其各要素在不同场景中的作用,指出了场景设计中的典型问题——身份不当和身份不明。本课程在线上微课设计中,将课程流程作为整体考量,融通线上线下问题为一体,并设置单元导学,明确学习目标和对应任务,并将之延续到线下课堂进行纵深讨论①。 



2. 驱动之二:线下内容设计与资源整合


本单元教学内容在教学日历进度表中为第4单元,在整个混合课程三分之一翻转进程中,教师通过前三个单元的支架性教学引导,基于学生对于混合式教学方式的学习接受度能力的逐步提升,从第4单元开始正好过渡到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半翻转混合教学状态,更加注重突出教师引导下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探究性共同体社群学习活动,从而达成从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训练的教学目标,并在三个阶段完成不同层次的知识内化,转化为最后的语言服务能力和语言管理能力。


本单元的教材学习内容主要是全球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国外多元化的工作方式以及各种工作方式对于个人、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各种影响。需要学生思辨性地看待每一种工作背后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对生活工作平衡命题进行深度探析和重新注解,基于教师的引导和社群性互动探讨,引导学生逐步内化科学合理的家庭观和幸福观的价值观,并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外化于实践行为。


依据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原理,外语教学设计应注重教学的整体性把握,充分考虑各种教学因素的整体效应和协同作用,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侧重教学实施过程中各种学习支持性条件(信息资源、任务情境、互动平台等)的创设或提供,以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②。本次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主要为线下2学时的一次教学内容,但该单元的学习需要配合线上的学习内容,以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导向,采用了前后一体生态化混合教学设计。线上部分资源旨在将情景化问题导入学生学习社群中,激发学生深度探究的内驱动力,在系列微课内容和线上资源设计中,逐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线下课堂主要通过语言、社会文化和情境三个维度,提供探究性实践社群下的人际给养,推动知识内化。主要逻辑进程包括通过在线课程的理论复习,基于主题的微辩论,生生互动的讨论与评价,基于情境的问题分析,再到头脑风暴下的主题提升,最后完成说后读写的实践演练。通过师生、生生的实践社群共同体讨论和评价,在多向度沟通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语言给养,采用PBL和SSED情境教学法等,借助知到APP和云班课APP提升课堂现场的互动,复制并依托教材知识,形成课内社会文化给养和情境给养,引导学生实现知识实质的内化、迁移和应用③。


(三)促成:教学过程与实施方法


本次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主要为线下1学时的一次教学内容,但该单元的学习需要配合线上的学习内容,(本次课为2课时教学中第一节听力教学之后的听后续说活动)。


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和实施方法设计内容如下表所示:

   


(四)评价:学习评价与教学反馈


1.学习评价方式


本小节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考核重点为线上的自主测试部分内容、线下微辩论和小组主题研讨三个模块。口语产出的评价主要以微辩论的方式进行。用CCTV国际频道的关于如何寻找“working-life balance”的国际采访节目,抓住发言者主要观点和观点推理演绎或归纳思路的把握。通过层层递进的听力训练,要求学生确立听力中的焦点,提升学生迅速抓取主要观点的把握能力。教师通过评价量表的设计,基于师生合作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多元评价法,检验单元教学的知识、能力达成情况。其中微辩论部分的量表由教师评价和生生评价共同构成。


微辩论对每个参加辩论小组的评价采用量表式评价,选择学生对其中一个小组的评价进行呈现,如下图所示:


图3:混合式教学课堂微辩论各组评价量表

    

高阶听力产出评价基于课后相似主题和语篇难度的听力延伸客观题测试。价值观内化程度的评价包括: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内容,综合分析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价值判断和证据分析,对课堂讨论的案例问题进行分析,提供解决策略,并在课后与同学延伸探讨,就学习与各类课外活动的平衡问题展开生生互动讨论,设计短视频,择优上传SPOC翻转课堂平台,形成良性朋辈教育示范效应。


2.教学反馈


本次授课内容主要基于如何在取得生活工作的平衡展开,基于与学生生活场景相似的问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辨性的寻找证据,有深度地开展讨论,有高度地得出结论,有创新性的设计解决策略,能够形成学生的独立判断和评价能力。学生在课后积极参与课程延伸拓展,并拍摄了一定数量的微访谈和辩论视频,尤其是对于未来职场女性在生活中的平衡艺术问题,学生反响强烈,课后探讨多角度呈现学生对于这个平衡命题的深度思考,能够润物无声的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也从中塑造了学生平衡各种生活工作矛盾的健康心理观。学生对线上线下的整体满意度普遍较高。


图4:混合式教学课堂教学反馈调查问卷反馈



03

总结与反思


1.混合教学整体性设计需要生态化的自然深度融合。在混合教学整体设计上,既立足于教材的系统化知识体系,又随时采用最新热点建立即时现编教材的灵活方法充实教学内容达到前沿性、时代性和灵活性;整体教学内容从语篇逻辑到语言本体的方式,依托逻辑知识体系,对高级英语视听说课程的单元主题内容进行知识结构的解构与重构。


2.教师的支架性作用在驱动环节中起到积极且主导型的作用。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认知支架、情感支架和技术支架,通过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和开展适度、合理的在线单元学习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教师要努力成为信息技术的掌握者、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者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者。在技术平台上不断添加体现外语教学的规律和要求的教学内容,通过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和开展适度、合理的在线单元学习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解决二语学习的核心问题:即混合式学习环境能够有效发展口语技能,异步在线交际环境下的混合式课程,鼓励学生走出“舒适圈”,走进“学习区”,迎接学习挑战。学生能够享有更充裕的准备时间和更多师生、生生互动机会,有助于学生增强自信、提升口语技能。


3.云端教学内容要突出情景探究性,营造学生主题学习的“代入感”。教师在云端课堂上通过视频推送节奏、打点测试、情景探究式作业任务、在线测验、互动讨论,引导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从而避免半途而废或浅层学习。学生通过线上社交工具实现师生与生生互动,给学生个体创造归属感,提升了对课程的认同感。


4.线下课堂的教学安排要更侧重提升和外化学习内容的活动设计。通过线上主题的听后续说,基于主题、情景、矛盾三维度的课堂论辩、课堂情景讨论和课堂头脑风暴等方式,促进同伴互动协同交流,采用矛盾问题论辩,BOPPOS教学法,TBL教学法或沉浸式案例分析教学法,借助云班APP提升课堂现场的互动,引导学生实现知识实质的内化、迁移和应用。


5.课后的环节设计是混合式闭环完成的重要环节。在课堂开展完延伸和提升的双维度训练后,教师继续要求学生回到线上平台论坛讨论中,总结归纳课堂学习内容,促进知识的社会建构与协作学习,学习者在输入、输出、反馈这个循环中,不断接近语言习得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文秋芳, 孙曙光.“产出导向法”驱动场景设计要素例析.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0(2):p4-11。

[2]康淑敏. 教育生态视域下的外语教学设计[J]. 外语界, 2012(5):p59-78.[3]Akyol,Z.,Garrison,D.R., & Ozden, M.Y..Development of acommunity of inquiry in online and blended learning contexts[J].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09(1):1834-1838.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是面向高校老师和师范生的知识型媒体,关注教学创新、课程创新、终身学习、混合学习、虚拟教研室等方向,我们致力于“让一部分师生率先触摸教育未来”!


备注“职务+姓名”,加入读者交流群



联系我们:

王慧  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HofMarchbh

张沉浮  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案例分享丨第三届混合式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案例详细教学设计


第四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说课PPT汇总


第四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决赛说课PPT+视频(三)


钱颖一: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优势荡然无存


倪闽景:面对ChatGPT,传统教育已被逼入墙角?


北师大冯晓英等:混合式学习设计的四大典型策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